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罗生福(广西百色市地方志办公室533000)摘要:姓氏是公民生来就被赋予的一种标志。如果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遇到同姓的人,不管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多么远,可能都会显得特别亲切。像这种小小的感情牵系,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互相团结的力量表现之一。在今天的社会,姓氏成为一种被大众忽视的可利用资源,事实上,姓氏当中蕴含着祖先丰富的宗族文化,是一份绝无仅有的历史资料。其实,只要充分的利用姓氏资源,将姓氏提升到一种文化产业的高度,那么,将可能实现创造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的长远目标。关键词:姓氏起源文化产业地方志与姓氏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推本溯源,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极其密切联系。方志界同仁都认为方志为“一方之全史”或“地方志百科全书”。我认为姓氏谱牒可以说是一族或一家之全史。所以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出版的志书,多多少少都记有姓氏谱牒的内容,内容比较多的有云南省《楚雄县志》和贵州省《毕节县志》,前者在“社会卷”设“姓氏”章,分“姓氏源流”、“姓氏分布”、“称谓、家规、会馆”三节,介绍了在楚雄县境内1982年人口普査345个姓情况;后者在“民俗”篇设“姓氏、宗祠、寺庙、同乡会”章,其中“姓氏”6802字,介绍了毕节姓氏的发展演变。河南省《信阳地区志》更加详细,虽然仅设一节,节下分“源于本区的姓氏”和“姓氏分布”两目,但能把已知起源于信阳境内的21个姓氏的来源一一介绍。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人才学、伦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方志学、民族学等积累一些资料;对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家庭管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成为现实的资料库。由于姓氏谱牒具有其他地方文献的不可代替性。中国是家谱和地方志文化的发源地和始作佣者,林林总总的志书、家谱不胜其数,然至当下为止,不但方志、族谱学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且大学中关于家谱和地方志方面的专门教育和人才培养更是阙如。就是出版的志书有关姓氏谱学,也是无人问津,更不说“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了,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家谱和方志文献资源大国的悲哀和不幸。因此本文侧重从姓氏的发展和姓氏文化对地方志事业的价值、姓氏文化产业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在探讨前,有必要对本文姓氏谱牒作一下说明,由于姓氏、谱牒关系密切且互为影响,因此本文在写作上视为一个名词处理。一、姓氏的起源和姓氏文化对地方志事业的价值(一)姓氏的起源姓氏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蕴籍也特别厚重。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代表和识别社会成员的人群血缘系统的主要标志及遗传符号,醒目地表示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①]。“姓”开始的产生的时代是在原始氏族社会,“氏”最早的出现则是在原始社会的晚期。秦代以前,“姓”与“氏”拥有不同的涵义,它们是各有所指的两个单独的字。在夏商周三个朝代中,“姓”具有表示相同血缘关系的种族代称的社会职能,而“氏”是“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流,总的来说:“姓”是“氏”的根本,“氏”是从“姓”而衍生。到西汉以后,“姓”和“氏”的区别就已经非常接近,微乎其微了。中国姓氏的历史演变,历过千年历史的沉积,变化很大,由于各家有各家的所见,所以说法也不相统一,但是要归纳起来,则可以基本有如下几个观点: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篯、姬、姜、妫、姒等。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代虞舜出生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关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在泾渭之间有个阮国,其后代便姓阮。4.以封地为姓。造你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便以这些官职为姓。6.子赐氏,以谥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谥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7.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驱,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8.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有姓青鸟的。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为性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10.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②]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①。(二)姓氏文化对地方志事业的价值宗谱中常说的: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之有志。史、志、谱构成中国历史的一个完整体系,三者各有特点,又互相兼容,互补短长。地方志处于中间环节,上以国史为参照和审核,下从宗谱和图书档案、报章杂志、民间口碑中吸纳精华,就古代资料来说,后者较之于前者,却是分散的,唯一的是家谱集中和完备,家谱的完备表现在:1.覆盖的完全性。宗谱是记载家族繁衍的历史,一个姓氏几个宗族若干宗支,都有自己的宗谱。这个网络几乎覆盖着一市一县一地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其他任何载体都无法达到的。2.内容的广泛性。姓氏谱牒的内容,一般有:(1)谱序(或称谱论),叙述修谱牒的缘由、历次修谱牒情况。有的序言叙及家族得姓经过、迁徙、历代英贤。除新序、明序外,有的望族还请名人学者撰写客序,内容涉及谱学理论。(2)谱例,阐述姓氏谱牒的纂修原则、方法、体例。(3)世系,详细记载始祖至修谱时本族各代成员的姓氏字号、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4)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谱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5)仕官记,记载入仕族人的履历、科第、政绩、著作、学说。(6)姓氏源流(又称先氏考),考述本族姓氏来源、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7)家规家法,名称很多,是约束、教化族人的家政法规,内容涉及财产继承、婚姻纠纷、买卖租赁、祭祀祖宗、忠君孝亲、禁赌禁盗、家庭教育、族长的权力、族产的管理等。(8)恩荣录,登载朝廷对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的敕书、诰命、赐匾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9)像赞,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的图像、赞语。(10)派语(又称字辈、行第),登载族人的排行用语。(11)艺文,收录族人的奏疏、殿试文、诗词、著述。(12)名绩录,记载族人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13)祠堂,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图案、地理位置、修建经过及祖先牌位排序、有关祠堂的诗文、碑文等。(14)族产,记录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的数量、位置及管理办法。(15)坟墓,记载祖坟的位置、朝向、墓地图和祭祀规定,便于后人祭奠。(16)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及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买卖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的文据。(17)领谱字号,便于各房领谱、査收。所以,一部宗谱,就是一个家族全体成员的档案馆。3.世代承传性。50年代前,各姓氏都规定宗谱20年左右编修一次,这就在制度上保证了宗谱内容的世代延续。当然,单有这个规定是不够的,若遇逃荒、兵燹、火灾等灾祸,谁又能保证宗谱不被毁坏?姓氏大多数宗谱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除收藏者精心保管,如每年翻晒一次,以防止霉变和虫蛀外,更重要的是族人中普遍的保护意识。荒乱年间,许多族人为保护宗谱不受损失,宁肯舍弃家财,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中华姓氏通书·总序》开宗明义道:“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植根于每个家族成员的生命中、血液里,宗谱便有了打不跨、烧不绝的世代承传的最可靠保证。虽然宗谱记载家族历史、保存地方文化如此完备,然而限于族人的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原因,其使用率却一直很低,其中不少收藏者甚至看不懂宗谱,除清明节翻翻祖先坟图、老者离世看看年庚八字,长年被尘封着,因而这座宝库仿佛就是专门为地方志工作者预备的,开发这座宝库对地方志事业具有特殊的价值。二、开发姓氏文化产业的成功事例(一)中华姓氏礼品竹简专卖店——“姓铭堂”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都能出人才,每个人的名字整天被呼来喝去,但是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却曾经没有被注视到。湖北省孝感人士王光杰则凭借敏锐的目光扑捉到了这一潜在的市场,经过他数年的策划与筹备,现在他已经建立起了名为“姓铭堂”的中华姓氏礼品百家姓竹简专卖店。他聘请了当时十分权威姓氏研究专家,专门对各种姓氏的起源进行了细致具体的了解,除了了解,他特请有关行家分别把百家姓的起源用激光刻在竹简上,刻在竹简上的诗句都是以24句仿唐七律古诗的形式,这样一来,这些普通的竹简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姓氏礼品,不仅刻上诗句,行文采取从上至下,从右往左的古文排列方式,竹简还有简洁大方的图文布局,竹简上的内容包括例如各个姓氏始祖的图像和简介、历史上的名人轶事等等,这样的竹简完全结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眼光。王光杰为了开拓更广大的市场,随后推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各种姓氏竹简礼品,产品或以圆筒礼盒包装,或者搭配上精致美丽的礼品袋,图文并茂的包装,典雅古朴,极富有感染力,让人看见就有购买的欲望。各种产品配合不同的价位,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需能力,让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都能买得舒心。除了应对国内市场,这些具有特色的竹简也满足了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心理,这些竹简一到市场就卖得红红火火,十分受欢迎,姓铭堂每月赢利也十分可观,十余万已经不成问题。目前,姓铭堂已在多个大城市都设立了经销点,北京、西安、成都、重庆、沈阳、珠海、桂林等地都有姓铭堂的身影。北京工艺美术大厦,代表着中国工艺美术最高殿堂的也主动要求代销王光杰开发的姓氏产品,连香港,台湾这两个都市也在试销当中。(二)姓氏礼品专卖店——“百姓坊”凭借姓氏文化的头衔,王光杰已经打了漂亮的头仗,如此丰润的商机,也让另一位具有开拓视野的人士发掘了。“百姓坊”是斯哲在台北创立的一家姓氏礼品专卖店,为了让“百姓坊”正常运行,斯哲创立了三个工作团队,一是文化专家顾问组,二是产品开发组,三是市场策划组,主要经营姓氏产品,采用传统工艺,结合姓氏文化,设计出时尚精致的姓氏产品,包括陶瓷餐具,木梳套装,真皮制品等。“百姓坊”凭借独特的卖点,卓越的品质,科学的经营模式,严格地考察加盟者,统一的策划,并聘请了当地的行销专家,制定出合理的市场策略,产品一经面试,也非常受大众欢迎。“百姓坊”还设立了售后服务系统,搭建了网络咨询平台,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开发了团购产品。现在,“百姓坊”在华人区拥有数十家连锁店,其中包括内地的南京,青岛。[③]三、开发姓氏文化产业的设想(一)姓氏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关键条件之一。在中国,进入2l世纪后,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已经逐渐被提升到了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高度,中国部分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也初步成型。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大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部署,会议上提出了在这一个特殊的阶段要全面加快文化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且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和文化适当融合为一体,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经济的灵魂,文化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各种主观与客观条件的满足下,姓氏文化也应运而生,姓氏文化的出现逐渐发展与繁荣,属于情之所系,根之相连,因为姓氏蕴藏着历史悠久的丰富文化。以姓氏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今后将可能成为中国特色行业当中的一个,这是权威专家的言预。中国第一次把文化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这是有史以来开创的新河,2010年,中国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章程里已经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