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国家结构形式下的“地方政府”■■(1)在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级政府;(2)在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包括联邦政府的直辖政府和联邦成员的下级政府,但不包括联邦成员政府。(3)地方政府是区域性(地域性)政府;区域性政府不一定是地方政府。2、地位(角色)的双重性■执行性与领导性职能——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指令;对所管辖地区内的政务进行领导与管理。双重利益(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存在着角色重合与角色冲突。3、特殊型地方政府■依据设置目的分为两类:●出于政治原因而设立●出于公共管理的需要或者经济建设的考虑而设立4、地方政府的角色和功能■■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社会层面(1)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的组织者、调控者和服务者,承担着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2)地方政府是地方民主政治的促进者。(3)地方政府是地方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5、近代西方地方政府概况●英国■近代地方自治制度起源于英国,其注重以法律规定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自治权。英国的地方自治制度对世界产生了影响。6、自治体地方政府权力的形成(1)依法定程序选举形成(2)选举成为居民授予地方政府权力的中介■7、在议决权和执行权配置上,由一个权力中心行使,但存在两种情况:绝对议行合一体制;相对议行合一体制■■区别(1)绝对议行合一体制:议决权和执行权由一个机关统一行使;只存在一个由选民选举产生的机关(议会或委员会),直接拥有议决权和执行权,所辖地域和居民规模较小。(2)相对议行合一体制:选民选举产生一个议决机关,统一行使议决权与执行权两种权力;还存在一个负责统一领导地方行政事务的机关,行使行政权。例:美国的市县议会经理制■选民选举产生议会,议会聘请一名管理专家担任经理,作为首席行政官。市经理只对聘用他的议会负责,不直接对选民负责。8、双轨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对于这些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安排:■●行政并列制——由相应的中央行政机关在地方设置机构进行管理,这些机构不属于地方政府系列。●国家代表制——由中央在地方设置机构管理,由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统一领导。●双重领导制——依法规定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上级行政机关的下级机关。例:瑞典的行政并立制地方政府■省议会和市政区议会是集自治体地方政府议决权和执行权于一身的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中央政府在省设置省行政机构,由省长和省行政委员会组成。省行政委员会直接从属于中央政府,代表中央政府负责国家在该省的行政。9、地方政府中的党政结构中国地方党政关系是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的核心内容。■10、地方政府中的条块结构条块矛盾的表现■各级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常存在某些利益冲突;管理权责归属不清,存在着众多贯穿的指挥线,造成“条”、“块”冲突。(1)权力集中与分散的矛盾(2)政策及其执行之间的矛盾(3)财政上分权与分钱的矛盾11、“市管县”体制的弊端:■■●行政层级增加,阻碍行政信息的沟通与流动。●提高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不利于政府职能的适时转变和行政创新能力的提高。●汲取和消耗了过多的农村资源,束缚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造成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政府职权的扩大,形成对省政府的挑战,也削夺县乡政府的自主权。●使得市场经济的横向扩展受到行政区域人为强制的统一,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12、“大部制”释意M“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相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13、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部制按照政府职能的有机统一原则,将以前分散的行政职能进行整合,有效地回应了市场经济对政府管理的要求。●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需要大部制的建立,可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简化公务手续;同时根据职能配备相应的权责,有利于责任追究,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大部制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契合点,表现出很强的“利民”和“便民”特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4、大部制改革的难点与挑战■●如何打破部门本位利益藩篱(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如何科学设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部门越大,决策权和执行权越大,监督越困难)●如何协调政府各类机构关系以及跨党政关系(涉及党、政府、政协等与政府职能相关部门的机构及人员的调整与重组)●如何处理好机构合并后编制调整与人员分流(“官本位”和“铁饭碗”思想,人员分流困难)●第三部门功能缺位问题(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组织性社会力量不成熟、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大部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转移给社会的部分管理职能和公共物品提供职能)15、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随着政府层级下降,政治性下降而社会性上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占据主导地位(提供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护环境等)M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基于其职责,在国家或地方公共事务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或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它是地方政府职责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体现。16、近代西方国家的政府经历了“守夜人”、“积极干预”、“有限政府”三个阶段;地方政府职能也经历了“自由放任”—“全面干预”—“适度干预”的演变。■17、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发展趋势■●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与发挥公民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逐渐结合●职能实现模式将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发挥引导型职能●职能目标发展为追求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平衡。●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政企分开;宏观经济调控、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市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规划、环境保护;加强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从统治型、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治理型政府转变。18、中西方地方职能演变状况的概要比较■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成熟度、公民社会发育程度、地方自治和法治程度、民主化程度较高,在政府职能的履行方式上,多采取政府与企业、第三部门合作的方式,公民参与广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对较低,中国地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程度和控制程度较高,处在向服务型政府的艰难转型过程中。19、当代地方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一般性途径一.职能市场化■■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提供原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二.职能社会化政府改变传统的大包大揽的做法,将原来由政府包揽管辖的许多事务,通过社会转移或委托代理等方式,改由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来办理,以弥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不足、节约财政开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精简政府机构、同时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三.职能服务化“管理”的内涵已经改变;政府为市场与社会功能的发挥进行引导、提供服务、搭建平台20、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纵向府际关系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占据核心地位21、权力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不同划分,是两者关系的核心内容。■权限划分与中央控制,构成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主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在现代国家日益受到重视。■22、影响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主要因素■■■(1)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更多的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全社会协调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和处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强调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分权。资本主义国家—基于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了缓和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多地采用分权的地方自治模式。(2)政治制度与政府体制结构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体政府控制最强,对地方自治体政府控制较弱,对混合体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介于两者之间。(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中央集权程度或权力下放程度。例: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传统的中央集权逐步向权力下放发展。同为资本主义联邦制国家的美国、巴西、阿根廷,美国联邦集权程度显然低于后两个国家,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有关。(4)国家历史传统集权传统强大还是分权传统强大。例:英国与法国同为资本主义单一制国家,但法国由于其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传统,在中央控制手段上比英国更侧重于行政方式。法、德、中、日中央集权高于英、美,同样与历史传统有关。(5)自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通过对国家领土安全的影响,间接影响政府间关系○自然资源的分布影响政府间纵向关系23、联邦制国家的权限划分方式■●仅列举联邦政府的权限,不列举成员政府权限;凡宪法未明确授予联邦的权力,由成员保留。联邦权限的扩大,通过宪法修改来实现。(如美国、瑞士)●仅列举成员的权限,不列举联邦权限;凡宪法未明确规定属于成员的权力,归属联邦保留。成员权限的扩大,以联邦委托授权或以修改宪法来实现。(如加拿大)●同时列举双方的权限;当出现对未明确列举的权限有争议时,大多以有利于联邦政府的方式解决。(如印度)在划分权限的具体过程中,联邦国家通常将权限分为专有、共有和禁止行使三类。联邦制国家权限划分上的变更,联邦权限日益扩大是主要的、经常的趋势。(原因)24、近数十年来,各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表现出强化趋势(联邦制国家亦如此),主要成因:■●地方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扩大,中央政府须对此制定相应的统一标准供各地遵循,以防止出现影响全国稳定的混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资助伴随着相应的指令、要求或者附加条件。●防止或者应对地方主义、地方分离主义,在地方利益与全国利益冲突时,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付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变、国与国之间竞争,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财政制度和发展计划等。25、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的基本方式■■(1)立法控制◆通过制定各种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行政性条例、规章,要求地方政府遵循。◆中央政府监督地方政府的立法。(2)行政控制◆设立主管地方政府事务的专门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法律手段实施行政监督,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通过干预地方人事来影响、控制地方政府。(3)财政控制◆通过划定税收范围、中央补助时附件条件、限制地方借债、监督地方预算、审计地方财政开支等财政手段控制地方政府行为26、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1)政治上的合作(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2)行政上的合作(委托行政)(3)财政上的合作(财政补助)27、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反复调整变化的总体性评价■●在集权—分权两极之间摇摆不定,具有“死乱”循环的特征——“一收就死、一放就乱”●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缺乏制度上的清晰规定,制度化、法律化程度不够,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处于不明晰状态。●在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某些方面统得过多与调控乏力现象同时并存。●中央与地方关系通过改革时期的反复调整,地方政府实际职权扩大,地方利益得到确认,地方政府角色开始明朗化。28、政府网络模式区别于中央控制模式和地方自治模式。■政府网络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缘于传统等级制组织的无效率和网络时代对新型组织模式的需要。特征:○行动者具有多样性与平等性,等级制逐渐弱化或消失○相互依赖与分权○策略活动与合作“如果说价格竞争是市场的核心协调机制、行政命令是等级制的核心机制,那么信任与合作则是网络的核心机制。”■29、西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历史进程:■集权——分权——集权——分权30、20世纪90年代以后地方政府的竞争状况(现状)■■地方政府竞争的直接目的是利益,竞争形式多种多样:○税收竞争○招商引资竞争(优惠政策竞争)○基础设施建设竞争○会展业竞争○区域性竞争○制度竞争31、地方政府间合作■■改革开放前,“条条专政”与中央集权阻隔政府间合作。改革开放后,各种地方经济区形成,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以经济协作为主要内容。区域内各省级政府间的联系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1)高层领导联席会议(2)城市政府联合体(3)政府倡导下的非政府组织合作论坛(4)区域内经济贸易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