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法规_FGXZ002A_云南省食品安全条例(草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云南省食品安全条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条例适用范围)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食品用包装材料、容器、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等的生产、销售,使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的监督管理,除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外,还应当遵守本条例的规定。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协调、监督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工作;管理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工作;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下辖政府及本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察和考核。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四条(各监督管理部门分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组织查处。农、林、渔业行政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含加工,下同)环节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第2页集贸市场和超市等市场内的食品生产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宾馆、酒店等餐饮服务场所内的食品生产行为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省人民政府依据工作需要,可以调整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第五条(食品生产销售者的一般责任)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应当生产、销售、提供符合安全要求的食品,并对其生产、销售、提供的食品承担责任。第六条(食品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检举、控告侵害食品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消费者因购买、食用食品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消费者不购买、不食用已经明知有毒、有害或不安全食品。第七条(科学技术支持)政府鼓励和支持开展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第八条(宣传教育)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新闻媒体、学校、企业应当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第九条(社会参与)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维护食品安全。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应当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食品相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应当建立行业规范,开展诚信建设,实行行业自律。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发挥维护食品安全的作用,参与和协助政府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第二章食品安全保障第一节食品安全标准第十条(标准体系)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第3页并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适时组织修订;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建立食品安全标准的查询平台。第十一条(地方标准制定和修改程序)制定、修改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听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食品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及消费者意见。第十二条(企业标准备案)企业生产没有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并报地级以上市标准化主管部门审查备案。审查合格并准予备案的企业标准方可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本条例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和地方标准实施前,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可以按照现行食品卫生标准、食品产品标准生产、销售食品。第二节食品检测第十三条从事食品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可以指定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承担本行政区域的食品检验任务,或者食品检验的复检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机构。第十五条从事食品安全检验的机构必须依法按照有关标准,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并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负责,不得出具虚假报告。检验机构不得向社会推荐生产者的食品,不得以对产品进行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经营活动。第三节食品召回第十六条(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应及时召回其生产、销售的不安全食品,并承担召回的相关费用。第十七条(主动召回)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发现其生产、销售的食品存在不安全隐患,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主动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不安全食品,并记录召回的具体情况,包括召回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等内容,并及时向原负责审批的食品安全监督第4页管理部门报告。第十八条(强制召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安全食品时,应当责令该不安全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召回不安全食品。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者应按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召回不安全食品,并及时向其报告召回的具体行动情况。第十九条(召回行动的监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不安全食品召回行动的监督,并向社会发布召回的有关信息。具体管理办法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第四节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第二十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食品生产、销售者和餐饮服务者应当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第二十一条(食品安全事故信息通报)各级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含食用农产品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下同)应当定期对本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同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通报。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会同其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可能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接到报告或者通报的地方政府应当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必要时发出食品安全预警或指引。第二十二条(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第5页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隐报、谎报、缓报。收到报告的部门,确认属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在两个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报告。第二十三条(食品安全事故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方案对事故予以处理,防止事故危害进一步扩大,并立即向所在地政府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事故发生情况。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责及时采取应急救援行动。第二十四条(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调查)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事故的查处和责任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调查,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外,还应当查明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责任。第五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第二十五条(信息管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发布制度。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食品安全信息的汇总、分析和综合性信息的发布工作。各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相关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告、分析和发布工作。食品行业协会负责本行业内的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送工作。第二十六条(信息平台)食品安全综合监督部门负责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上发布相关食品安全信息。第二十七条(信息通报、报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之间应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第二十八条(信息发布要求)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应当依法进行,做到准确、及时、客观、第6页公正。新闻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信息应当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为依据。报道夸大、虚假信息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及时予以更正,消除影响。第二十九条(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内容)下列食品安全信息应当依法发布:(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二)食品安全综合评价、食品安全预警;(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和食品抽查信息;(四)不安全食品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及查处信息;(五)其他食品安全信息。第三章食品生产、销售和餐饮服务第一节食品生产第三十条(持证生产及其一般生产条件)食品生产者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生产条件,依法取得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第三十一条(按标准组织生产)食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有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无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应当符合经标准化主管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第三十二条(食品生产管理体系)食品生产者应当按规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生产进行全过程监控。第三十三条(原料验收)食品生产者应建立原料进货验收制度。食品原料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禁止使用非食用原料生产食品。第三十四条(生产记录)食品生产者应当建立真实完整的生产档案,内容包括:(一)食品原料进货验收记录,载明食品原料的名称、规格、批号、生产者、供货者、购货数量、购买日期、保质期和储藏或者保管条件要求;(二)食品生产记录,载明投料情况、生产工艺参数和生产数量等;第7页(三)食品检验记录,载明食品及原料检验情况和相关检验数据;(四)食品销售记录,载明食品销售对象、数量和日期;(五)不合格食品处理记录,载明不合格食品的生产日期、数量、原因和处理措施。生产档案应当保存至食品保质期满后两年,不得伪造生产档案。第三十五条(出厂检验)食品生产者生产的每批食品必须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不具备检验条件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对其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第三十六条(食品标识)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应当真实、清晰,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不得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使用涉及疾病治疗、诊断功能的用语。委托生产的食品应当标明受委托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第三十七条(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第三十八条(委托生产)委托生产食品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委托方应当委托合法的企业生产食品,受委托方应当具备生产该类食品的条件。受委托方应当查验委托方的有关证照及相关证明文件,并报食品生产地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第三十九条(监制生产)以监制等方式参与食品生产的单位、团体或个人,与食品生产者共同对所监制食品的安全承担责任。国家机关和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机构不得以监制等方式参与食品生产。第四十条(地方特色、传统风味食品管理)地方特色、传统风味食品的监督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第二节食品销售第四十一条(持证销售)食品销售者应当依法取得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未取得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不得从事食品销售及相关活动,但销售食用农产品和法律法规规定的除外。第四十二条(示证经营)食品销售者应当在其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第8页集贸市场内食品销售者悬挂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有困难的,由市场开办者或者服务管理机构实行集中悬挂和管理。第四十三条(进货查验及索票证制度)食品销售者必须从合法渠道购进食品,并建立票证档案管理制度。食品销售者初次进货时,应索取和查验供货方的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购进食品时,应当按批次查验所购进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并查验预包装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是否符合规定,不得购进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食品和其他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第四十四条(购销记录)食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