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在变脸”汇报课教案1从“天圆地方”说起课标要求:通过科学学习,知道与科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的交流合作能力。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4、学习制作简易的地球物理模型教学重点: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难点:制作地球模型。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地球的认知浅显的特点,可引用古代及现代有关地球的科学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再利用地球仪模型,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教具:地球仪、多媒体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a、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b、古人为什么会对地球形状有那样的认识?如果我们生活在古代会不会有同样的认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二、表达与交流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的形状是人们通过那些事实与证据推测出来的?出示教学课件: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1519年,麦哲伦和他的船员们,经过长达3年艰苦的海上航行,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现在,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三、观察与提问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说一说在地球仪上你还发现了什么?看到地球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换意见。四、搜集资料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大屏幕出示资料卡: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一般认为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17千米,但各处厚度不一,陆地厚度平均约35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7千米。下一层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900千米左右。它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体。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地球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3470千米左右,温度约3000摄氏度,最高可达5000摄氏度。地核又分为外层地核和内层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可能是固态物质。板书设计1、从“天圆地方”说起“天圆地方说”→地球是球体(亚里士多德、麦哲伦)经线(半圆等长南北)纬线(圆形不等长东西)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震)地核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2、从对航海现象的观察到出海航行再到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后宇宙飞船对地球直接的拍摄观察,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科技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应用意识,形成科学思维,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3、对地球结构的认识结合图片以及地球立体结构模型,更到位地解释内部结构的组成,同时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4、在观察和讨论地球结构的过程中,形成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汲取他人优秀的想法,不断完善自身。5、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制作物理模型,模型的直观形象更有助于科学探究,能够辅助学生表达和理解科学现象及其本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