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一次考练一、选择题1.珠江三角洲调整产业结构后,下列工业类型产业比重最可能得到提升的是()①劳动密集型②资金密集型③技术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读某区域能源调配图,完成2题。2.2011年5月24日,南方电网总调紧急发布贵州电网水电枯水红色预警,但有人说“广东省的苦日子还在后面”,其根据是A.即将迎来台风频发的季节,核电站安全受到威胁B.进入雨季,广东省电煤运输将受到影响C.进入夏季用电高峰期,能源缺口将继续扩大D.5月以后,珠江流域进入枯水季节,水电发电量继续萎缩读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3~4题。3.该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4.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如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回答5-6题:5.1650~1780年该区域()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6.进入20世纪该区域()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读我国服装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7~8题。7.新疆、四川吸引服装产业移入的突出优势区位条件分别是()A.市场、产业基础B.原料、劳动力C.交通位置、技术D.政策支持、资金8.服装产业的大量转移,对四川省的主要影响是()A.跨省人口流动减少,省内人口流动增加B.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结构升级C.加快城市化进程,成为西部制造业基地D.产业升级困难,生态环境压力增大9.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活动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B.降水减少,土地荒漠化C.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D.水体污染,水资源枯竭10.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核心是()A.水资源综合开发B.美化环境,发展旅游C.发展高耗能工业D.疏通河道,发展航运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动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如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读图,回答11-12题:11.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年份“水银行”买入“水银行”卖出价格(美元/m3)水量(亿m3)价格(美元/m3)水量(亿m3)19910.1010.120.148.1519920.042.340.061.9719930019940.042.720.062.0912.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13.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14.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以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外加湘鄂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环鄱阳湖的若干城市形成的城市集群。读下图,完成15题。15.构建、完善并加快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体现在A.有利于加快中部的整体崛起,缩小与东、西部经济水平的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B.有利于开拓、培育内需市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C.有利于积极打造长江“黄金水道”,从而加强与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的区域合作D.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及实施“长江中游中低产田改造和粮食增产工程”,以保障生态和能源安全读下图,回答16~17题。16.甲、乙两幅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人口素质不同D.地形不同17.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项目是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水田③综合性工业基地④重工业基地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②⑤D.①③④18.今天人们又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湿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已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干线。待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烟台将出现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水的大汇合。烟台人不久就能畅饮长江黄河水。结合下图,回答19题。19.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建成后,计划在每年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调水,其原因是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胶东地区缺水最严重B.冬季黄河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C.胶东地区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调水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读下图,回答20~21题。20.我国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所致C.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D.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21.这些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为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退牧还草工程日前开始实施,今后5年间三江源头地区已退化的1.5亿亩天然草场将借助这项工程得以休养生息。据此回答22题。22.该区退牧还草采取的措施有()①牧民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②以草定畜③长期或定期封育保护天然草原④大力植树造林⑤加大政府资金补贴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右图中阴影部分为某国著名工业区,根据有关知识回答23~25题。23.下列关于该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已逐渐成为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综合工业区②水源充沛,铁矿石资源十分丰富③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其工业发展的基础④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4.导致该工业区钢铁工业衰落的直接原因是()A.新技术工业的发展B.钢铁生产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C.钢铁工业的能耗上升D.产业政策的调整25.该工业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有()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煤炭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二.综合题26、读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农业分布图和美国农业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中国北方农业分布图中,沿着从甲→乙→丙的方向,农业地域类型出现变化状况是A.畜牧业→林业→种植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C.林业→畜牧业→种植业D.种植业畜→牧业→林业造成中国北方农业地域类型从东向西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丙地发展农业最易出现的生态问题是。(2)甲处与美国的①地的农业区相比,共同的自然区位优势是什么?(3)美国的②③两地的农业生产都以业为主,但两者的农业地域类型明显不同,请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导因素。27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上指出,A是平原,B是平原。黄河流经兰州至河口镇的河段流量减少的原因是什么?(2)①②③④四点附近河段中水能丰富的是,其原因是。(3)黄河流经中游河段后含沙量陡增.该河段流经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请分析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4)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28.读甲、乙两工业基地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工业基地发展的共同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工业基地发展的不同区位因素是:甲工业基地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工业基地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工业基地当前发展中遇到一些困难,你认为今后应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才能实现重新振兴?答案一、选择题1-5CCABB6-10DBACA11-15BDDDB16-20BBABA21-25CCCAA二.综合题:(共4题,,共40分)26、(1)B距海远近不同,造成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荒漠化(2)地势平坦,人均耕地面积多(地广人稀),土壤肥沃。(3)畜牧业②地位于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乳畜产品的市场广阔;③地气候干旱,有广阔的天然草场。27(1)A是宁夏平原,B是河套平原。自然原因: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人为原因:引水灌溉(2)①③两段河段位于阶梯的交界地带,落差大,水能蕴藏量大。(3)水土流失,自然原因: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多暴雨;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4)黄河中漩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减慢,大量流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28、(1)①煤炭资源丰富;②便捷的交通运输;③市场广阔;④工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2)发达的内河航运石油、铁矿石等资源,海运便利(3)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②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③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⑤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答对其中三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