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农科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宁波农科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二五”是宁波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创特色建强院”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宁波市作为我国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随着农业农村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抓转型、调结构、促发展、重民生,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作为支撑。我院作为宁波市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进一步明确我院“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全面提升我院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引领全市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为新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特制定本规划。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一)基本概况我院于2000年12月在原市农科所和市林科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是市政府直属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也是市农业科研、检测检验、推广培训以及咨询服务等社会公益性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目前,院内设党政办公室、科研管理处、计划财务处等3个管理服务部门,以及作物研究所、林业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新品种引进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8个研究所(中心),建有宁波市高新农业技术实验园区和1个重点实验室。全院现有在编职工9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4人。(二)“十一五”主要成效与回顾“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院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围绕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展示体系,着力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探索管理创新、建设人才队伍、改善科研条件、增加科研立项、注重成果培育、加强交流合作等措施,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三农”、创新能力建设和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1、学科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十一五”以来,我院围绕宁波市农业主导产业,调整学科结构,突出创新重点,培育优势学科,加强了水稻育种、瓜菜育种、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标准等优势学科建设,培育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与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应用、林特水果花卉等新兴学科,初步确定了水稻育种、瓜菜育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标准、农业生态环境与植物保护、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精深加工、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林特水果花卉、森林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等八大学科领域。基本形成了面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以任务带学科的新型学科体系。2、科技队伍得到加强,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十一五”以来,我院按照“引进高级人才,培养有用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的思路,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使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科研人员的学历与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总体层次进一步提高。目前,全院74名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22人,占29.7%;中级职称30人,占40.6%;初级22人,占29.7%;拥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9人;获市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5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4人、市“4321”人才工程3人。3、科学研究取得较好成绩,科研水平有较大提升近五年来,全院科研项目、成果的数量和层次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我院共承担市级以上项目78项,合同经费3443.2万元,人均科研经费35.5万元。其中,国家级、省级8项,经费达454.8万元;市级70项,经费达2988.4万元。完成项目获省市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22篇;申请专利11项,其中,获得授权4项,拥有作物品种权6个,审(认)定品种26个。科研优势和特色日趋明显。通过努力,我院在水稻育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瓜菜育种及病虫害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应用、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研究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有近10个农业科技领域的研发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或部分领先水平。我院的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育成甬粳3号A和甬糯2号A,分别填补国内相关不育系选育的空白;育成杂交糯稻甬优5号、甬优10号填补国内粳型杂交糯稻选育空白;育成籼粳杂交晚稻甬优6号、甬优9号、甬优11号和甬优5006,在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选育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甬籼69、甬籼15、宁81、宁88等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全省或地区性主导品种。瓜菜育种方面,我院先后选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瓜菜新品种24个,其中,“甬砧1号”等9个品种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审定),“甬砧1号”西瓜专用嫁接砧木是浙江省目前唯一一个通过省认定的砧木品种,在全市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覆盖率。此外,我院在果蔬保鲜、林特加工、休闲食品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成功研制出新产品和新技术20多项。4、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兴农取得较好成效“十一五”以来,我院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注重成果转化,推进科研服务与合作,在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社会经济成效显著。一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应用,自主创新成果推广面积达760万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8.93亿元。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为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服务,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以农业科技园区和基地建设为载体,做好良种良法推广,加强对科技基地、示范户的联系指导。五年来,我院在全市范围内先后举办农民高级研修班7期,培训学员268人次,举办各类专业农技培训班356期,受训农民达21543人次;开通网上专家咨询,快速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积极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团队(法人)特派员工作,共派出农技特派员、团队(法人)特派员18个,认真做好技术服务和指导,6人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5、科研条件逐步改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主要表现在:院迁扩建工程启动。院迁扩建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6月动工,总建筑面积26888平方米,其中,综合楼14617平方米,附属楼2707平方米,检测检验中心4440平方米。整体搬迁后的农科院布局更为合理,功能更加完善,为我院科研工作开展和长远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科研平台得到加强。宁波市高新农业技术实验园区继续完善,已建成各类大棚设施2.5万平方米,水、电、路、沟渠配套齐全,设施先进,成为我院各部门的重要科研基地;高新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奉化岳林基地)已落实250亩土地,管理用房也已投入使用,园区辐射与带动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宁波市瓜菜研发中心基地已完成道路、沟渠建设,第一期设施建设开始启动;宁波市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进展良好(注:该项目由市发改委立项,市农科院建设);内蒙古北繁基地已落实了250亩,海南南繁基地综合楼已竣工并投入使用,104亩基地的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6、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十一五”以来,我院继续加快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了与国内大专院校、企业、专业大户、示范基地的联合。我院先后与日本大和农园(种苗)株式会社和J.K.Cァグロ株式会社,以及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瑞士中心进行合作,分别开展瓜菜新品种选育和叶菜类害虫生物防治等研究;参与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设立宁波综合试验站,成为全国19个西甜瓜综合试验站之一;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设立了辐射全省的“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工作站”;还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多个重大科研项目,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同时,我院积极面向生产一线,与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开展了一系列院企合作研发项目。(三)存在主要问题与不足1、科研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干部职工创新意识不够强,长期存在的管理机制性障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亟需建立;在用人方面还缺乏完善的激励和管理机制,科研人员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能力取酬、按贡献取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科研基础条件有待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还显滞后,一批提升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的工程尚未完成,已有设施和设备的利用并不充分,利用率低,缺乏共享机制;部分科研设备设施陈旧、匮乏,难以满足现代科研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院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3、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总体上说农业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优势学科不够突出,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和互促性不强,学科团队小而散,尤其缺乏学科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全院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不完备,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四)“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与任务1、机遇与挑战(1)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对我市农业科技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业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市也开始进入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生态文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亦面临着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土地等资源刚性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优质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等,这对我市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切实增强农业科技的支撑保障能力,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兴起,给我市农业科技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和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农业技术得到迅速而广泛地应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精准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得到迅猛发展,现代科技带来了新兴产业的拓展,引领着未来农业的发展,并将深刻地改变着农业的面貌,推动农业的全面转型升级,这使得我市的农业科技发展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也使我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紧紧抓住科技革命兴起的难得机遇,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才会在未来发展和竞争中占得先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3)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加快,给农业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业的全球化、国际化竞争,既是农业资源禀赋、农产品质量和产业综合实力的竞争,更是农业科技综合实力的竞争。当今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在农业产业及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的优势,使得我市农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也给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和历史赋予我市农业科技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增强紧迫感,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科技保障能力,为农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任务与职责未来五年,我市将面临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建设,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这使得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任务与使命有了全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作为全市最大的农业综合科研单位和公益性科研机构,我院要充分发挥公益性科研院所的作用,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目标,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民生,以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提高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能力上有更大的提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科技的支撑水平和保障能力。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学科建设、聚精英人才、创特色优势、出重大成果、优服务质量”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