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理数据: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属性)、时域特征。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基本要素:空间位置、属性、时间。地理信息系统(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推广应用阶段于20世纪80年代,普及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起步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是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完整的GIS: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第二章地图对地理空间的描述地理空间的实体:点、线、面。遥感影像对地理空间的描述:通过不同的颜色和灰度来表示。原理:地物的结构、成分、分布等的不同,其反射光谱特性和发射光谱特性也各不相同,传感器记录的各种地物在某一波段的电磁辐射反射能量也各不相同,反应在遥感影像上,则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和灰度信息。所以,通过遥感影像可以获取大量的空间地物的特征信息。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描述:显示描述(栅格数据结构),隐式描述(矢量数据结构)。计算机描述空间实体最基本方式:栅格结构,矢量结构。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描述任意两个点、线、面空间实体(点、线、多边形)邻接、关联和包含关系的方式。邻接关系:空间图形中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关联关系:空间图形中不同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包含关系:空间图形中同类但不同级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查询某个结点用哪些线(链)相交而成属于点线关系,查询某条道路跨过哪些河流属于线线关系,查询与某个多边形相邻的多边形是哪些属于面面关系。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性数据信息,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其目的是促进数据集的高效利用,并为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服务。元数据的分类:(根据内容分类)科研型元数据、评估型元数据、模型元数据,(根据描述对象分类)数据层元数据、属性元数据、实体元数据,(根据在系统中的作用分类)系统级别元数据、应用层元数据,(根据作用分类)说明元数据、控制元数据。第三章栅格基于场模型,矢量基于要素模型。栅格结构(最简单直观的空间数据结构):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像元或像素,由行号、列号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像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或仅仅包含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获取栅格结构数据的方法:①目读法②数字化仪手扶或自动跟踪数字化地图③扫描数字化④分类影像输入。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缩小栅格单元面积。数字地球:是用数字化的形式对地球表层及其空间甚至于地表以下某些特征的一种抽象描述的模型,是地球诸要素信息的数字集合栅格结构特点:定位隐含,属性明显。栅格单元代码的确定方法:①中心点法②面积占优法③重要性法④百分比法链式编码:主要是记录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边界。(对于估算长度、转折方向的凹凸方便的编码方法)游程长度编码:(基本思路)一幅栅格图像常有行(或列)方向上相邻的若干点具有相同的属性代码,因而可采取某种方法压缩那些重复的记录内容。矢量结构: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面等地理实体,坐标空间设为连续,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矢量结构特点:定位明显,属性隐含。矢量结构与栅格结构相比:结构紧凑、冗余度小、图形精度高。栅格结构与矢量结构相比:结构简单、冗余度大矢量数据结构的编码的方法:实体式、索引式、双重独立式和链式双重独立式。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区别栅格数据结构向矢量数据结构的转换:(1)基于图像数据的矢量变化方法①二值化②细化③跟踪(2)基于再生栅格数据的矢量化方法①边界线追踪②拓扑关系生成③去除多余点及曲线圆滑第四章数据间的逻辑关系:①一对一的联系②一对多的联系③多对多的联系传统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关系模型(应用较多的数据库模型)。综合数据模型:混合结构模型(Arc/Info、MGE、SICARD、GENEMAP)、扩展结构模型*(SYSTEM9、SMALLWORLD)、统一数据模型(TIGRIS:intergraph、GEO++:荷兰)。面向对象技术: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面向客观世界或问题域中的事物,采用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普遍运用的思维方法,直观、自然地描述客观世界中的有关事物。面向对象:无论怎样复杂的事例都可以准确地由一个对象表示,这个对象是一个包含数据集和操作集的实体。对象:在面向对象的系统中,所有的概念实体都可以模型化为对象。对象类:简称类,是关于同类对象的集合,具有相同属性和操作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类”。面向对象具有的抽象工具:分类(把一组具有相同结构的实体归纳成类的过程),继承(面向对象方法中著名的模型工具,是一种服务于概括的工具),传播。第五章数据源种类:地图、遥感影像数据、统计数据、实测数据、数字数据、各种文字报告和立法文件。在地理数据采集中,手工方式主要是用于录入属性数据。属性数据:用于描述事物或对象的数量及质量特征性质的数据。属性数据的采集:(1)编码的原则:①编码的系统性和科学性②编码的一致性③编码的标准化和通用性④编码的简捷性⑤编码的可拓展性。(2)编码内容:登记部分,分类部分,控制部分(3)编码方法图形数据的采集:(1)野外数据的采集(2)地图数字化(3)投影测量方法(4)遥感图像处理数据的编辑与处理的内容:①误差或错误的检查与编辑②图像纠正③数据格式的转换(既是获取矢量数据的方法,有事获取栅格数据的方法)④地图投影转换⑤空间数据索引⑥图像解译⑦图幅拼接。数据处理的意义:(1)数据处理是实现空间数据有序化的必要过程。(2)数据处理是检验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3)数据处理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关键步骤。空间数据:用于确定具有自然特征或者人工建筑特征的地理实体的地理位置、属性及其边界的信息。数据格式的转换:不同数据介质之间的转换,数据结构之间的转换投影转换的方法:(1)正解变换(2)反解变换(3)数值变换第六章栅格数据的重置分析:将有关主题层组成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重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其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同时重置分析不仅生成了新的空间关系,而且还将输入的多个数据层的属性联系起来产生新的属性关系。矢量数据的缓冲区分析:研究根据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水平方向得以拓展的信息分析方法。用途:例如,某地区有危险品仓库,要分析一旦仓库爆炸所涉及的范围,这就需要进行点缓冲区分析;而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评价中,动物的活动区域往往是在距它们生存所需的水源或栖息地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此可用面缓冲区进行分析,等等。空间数据的查询:①属性查询②图形查询③空间关系查询空间信息分类常用的数学方法:①主成分分析法②层次分析方法(AHP)③系统聚能分析④判别分析⑤种子增长算法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型,它是对二维地理空间上具有连续变化特征地理现象的模型化表达和过程模拟。在格网DEM实现流域地形分析,需要执行如下步骤:①DEM洼地填充②水流方向的确定③水流累计矩阵生成④流域网格提取DEM内插方法第七章空间信息输出系统:①屏幕显示②矢量绘图③打印输出地理信息系统输出产品类型:①地图②图像③统计图表可视化表现形式:①等值线显示②分层设色显示③地形晕渲显示④剖面显示⑤专题地图显示⑥立体透视显示电子地图(屏幕地图或瞬时地图):以地图数据库为基础,以数字形式存储于计算机外存储器上,并能在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的可视地图。优点:(1)电子地图数据库可包括图形、图像、文档、统计数据等多种形式,也可与视频、音频信号相连,数据类型与数据量的可拓展性比较强。(2)电子地图的检索十分方便,多种数据类型、多个窗口可以在同一屏幕上分层、实时地进行动态显示,具有广泛的可操作性,用户界面十分友好。(3)信息的储存、更新以及通信方式较为简便,便于携带与交流。(4)可以进行动态模拟,便于定性与定量分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为地图及其相关信息深层次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可缩短大型系列地图集的生产周期和更新周期,降低生产成本。(6)与输出硬设备相连,可将电子地图上的多种信息制成硬拷贝。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大致分为5步:①可行性研究②系统设计③建立系统的实施计划④系统实验⑤系统运行地理信息系统评价: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大方面对所设计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评定。主要对下列各项进行考查:①系统效率②系统可靠性③可扩展性④可移植性⑤系统的效益第九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目前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储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GIS和RS的集成主要用于变化监测和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