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地貌:又称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3、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4、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5、构造地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6、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35°)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顺向坡)。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逆向坡)。逆向坡上部常呈悬崖峭壁。7、猪背山:在单斜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构造坡与剥蚀坡的坡度与坡长相差不大时,出现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领顶形状如猪被,这种单面山称为猪背山。8、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和矿物,由于受到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9、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10、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1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软弱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12、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或地下水补给,并经常性或周期性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13、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14、.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的突起地形----跌水或瀑布。1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下部是先形成的河床相的粗粒冲积物,主要是粗砂和砾石,上部是河漫相的冲积物,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组成,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16、河流阶地:原来的河谷底与河漫滩,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称为河流阶地。17、泥石流:沟谷与山坡上饱含泥沙与块石的高密度洪流。18、水系:是指某一干流及其支流的组合。水系的排列与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地貌条件秀密切联系。19、分水岭:是指河流之间把相邻两个水系分开的高地。20、岩溶作用:凡是地下水和地dx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破坏与改造作用。21、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貌。22、黄土:是第四纪不同时期形成的特殊土状堆积物,主要是风力搬运堆积而成。二、简述题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答: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理论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乃是必须的。2、简述崩塌形成的条件答:(1)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2)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3)气候条件:气候可使岩石风化破碎,加快坡地崩塌形成的时间。(4)地震及其它:地震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地震时能形成数量多而规模很大的崩塌体其它:在山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如不顾及自然地形条件,任意开挖、常使山坡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崩塌。另外任意砍伐森林和在陡坡上开垦荒地也常引起崩塌。3、简述滑坡形成的条件答:(1)地形条件:在地貌上要有一个有效临空面。斜坡在20~40°易发生滑坡。河流的凹岸易发生滑坡。(2)地层岩性:第四纪黏土、黄土。第三纪、白垩纪泥岩、页岩、砂岩、红土。老地层的泥岩、页岩、煤系地层。泥质类变质岩。泥质夹层(滑动面)。(3)构造条件:形成滑动面:断层、节理、不整合面、不同岩层界面。(4)水文地质条件:降水、地下水。(5)人类活动:增加了有效临空面,对斜坡的加载作用,破坏斜坡上的覆盖层,震动作用,增加土体水分。5、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从V型谷开始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加宽,在平缓河段和河谷凸岸水的流速逐渐变慢,冲积物才能沉积下来。随着河谷的不断加宽,逐渐使颗粒较粗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床相的沉积物,使雏形边滩得到扩大与加高,但这时河谷仍窄,流速还是很大,所以物质都是粗颗粒的。河谷再加宽,河床空间面积不断加大,形成了雏形河漫滩,这时洪水期阻力增大,在平水期和枯水期露出水面,在这里河水的流速减慢,沙泥质在雏形河漫滩上大量沉积粘性土层即河漫滩相沉积物。6、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答:1.地质条件: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来源:构造破碎带提供大量的碎屑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大量的碎屑物质;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强烈地震形成的山崩滑坡,使土石体汇集于山谷。2.气侯条件:泥石流中的水体补给源,集中的降雨,快速的冰雪融化,冰湖溃决。3.地貌条件: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比为10-30%。4.人类活动:乱砍滥伐,坡地耕种,兴建铁路公路,矿山开发,建水坝。7、简述岩溶地貌的类别答:(一)地表岩溶地貌1.石芽与溶沟2.岩溶漏斗和落水洞3.溶蚀洼地和岩溶盆地(坡立谷)4.干谷、盲谷与地下河5.峰丛、峰林与孤峰(二)地下岩溶地貌1.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2.地下河8、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答:早期:溶沟、石芽、漏斗、落水洞······中期:地下喀斯特作用加强,地表水除主流外,大部分转入地下,地面干旱、发育溶蚀洼地、干谷和盲谷等。以后,地下河、溶洞顶部崩陷,出露为地表河或峡谷等。地面切割破碎,产生许多深陷洼地、大型溶蚀谷地、峰丛、峰林等地貌,这时,喀斯特地貌发育最盛。晚期:当地下河及溶洞大量崩塌,溶蚀谷地、洼地不断扩大,以及可溶性岩层之下的非可溶性岩层广泛出露,地表水系又发育起来,河流作用重新占了上风。地面发育广阔的溶蚀平原,在平原上残留一些孤峰和残丘,喀斯特现象逐渐消失,这就是喀斯特发育的老年期。9、简述黄土特性答:1、黄土多呈灰黄色、棕黄色和棕红色;以粉沙为主,细沙和粘土的含量都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其中粘土矿物、易溶盐类等,遇水后可发生溶解或分散。2、黄土缺乏层理,有明显的垂直节理,直立性强,孔隙度大,工程地质中称它为大孔性土。3、结构疏松,透水性强。4、黄土的抗蚀性弱。5、黄土中CaCO3含量高,易形成姜结石,常分布于古土壤底部。10、简述黄土地貌类型1.黄土沟谷地貌:2.黄土沟间地貌:a.黄土塬b.黄土梁c.黄土峁d.黄土墹(黄土坪)3.黄土潜蚀地貌a.黄土碟b.黄土陷穴c.黄土桥、黄土柱11简述流水地貌发育过程流域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阶段。1.幼年期:顺向河沿着原始地面倾斜发育。某流域地壳抬升后的初期,地貌景观如同有轻度河流作用的高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只有很稀疏的水文网,河谷不深,谷底狭窄,与坡顶和分水岭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地面比较完整,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分水岭,分水岭顶部保存有大片平坦的原始地面,地面排水不畅,常有沼泽、湖泊。2.壮年期:一个地势起伏很大,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崎岖不平的山地地貌,在河流的侧蚀、滑坡、蠕动、泥石流、坡面冲刷等长期作用下,谷坡渐渐变得缓平,山脊变得浑圆,整个谷坡逐渐为连续的岩屑、土被所覆盖。此后,谷坡上部主要以土溜与蠕动的方式搬运风化物,与此相应的在该处呈现为凸形坡段;在谷坡的下部主要以坡面冲刷与沟壑侵蚀使物质得到输送,坡面多呈凹形3.老年期:这个时期的河流作用主要为侧蚀和堆积,下切侵蚀作用已经十分微弱,河谷更加宽阔,河流曲流十分发育,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分水岭因坡面冲刷和缓慢的风化碎屑物蠕动,变得更加和缓,坡麓堆积与谷底连成一片。最后形成波状起伏、略高于侵蚀基准面的准平原。在准平原上仅有一些抗蚀性能强的坚硬岩石组成的孤立残丘,称为蚀余山。准平原主要为基岩构成的波状起伏地面,上部可以覆盖厚度不大的松散堆积物或风化壳12简述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危害:1).在空间上,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及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分布的高山区;(2).在时间上,泥石流大都发生在较长的干旱年头之后(物质积累阶段),出现多雨或暴雨强度大的年份及冰雪强烈消融的年份;就季节变化而论,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集中期和冰川积雪强消融期的6~9月;就日际变化而论,泥石流多发生在午后至夜晚。防治:泥石流沟壑严格的禁止开荒种地,放牧,采石,采矿的分水岭,所有可能的各种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和山不稳定。因地制宜,种植树木和草,迅速恢复植被为创建一个水源涵养林在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水和水土保持林,创造出各种防护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地区的能源问题。如陡峭的山坡上,退耕还林,坡的阶梯,脆弱的山区水田改为旱地大力发展经济林,薪炭林。13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一)气候因素: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来实现。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有利于物理风化作用的进行。温度变化的频率比温度变化的幅度更为重要。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也大。降水量大小在化学风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地形因素:地形起伏、切割程度影响风化的强度、深度和保存风化物的厚度及分布情况。在地形高差很大的山区,一般风化的深度和强度大于平缓地区,但因斜坡上,岩石破碎后很易被剥落、冲刷而移离原地,所以风化层一般都很薄,颗粒较粗,粘粒很少;在平原或低缓的丘陵地区,由于坡度缓,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都比较慢,风化层容易不被保存下来。特别是平缓低凹的地区风化层更厚。??(三)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直接影响风化的速度、深度和阶段。深色矿物比浅色矿物易风化;粗粒岩石比细粒岩石易风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比单矿物岩石易风化;粒度相差大的和有斑晶的比均粒的岩石易风化;有断裂、裂隙、节理、层理的岩石易风化。三、论述1论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风化作用的方式答:岩石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物理风化系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其中包括热力风化,冻融风化,化学风化包括溶解作用,结晶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在极地和高山地带,温度很低,地面大部被并学覆盖,冻融作用盛行,化学风化缓慢,所以处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在干旱荒漠地带,日照很强,年降水量小,因此,热力风化盛行,而化学风化除氧化外,溶解与结晶,水化与脱水都交替发生,所以长期以物理风化为主。在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钙和硅铝化两阶段之间在温湿地带,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硅铝的阶段。在湿热的地带,气温高,植物茂盛,细菌活跃,因此岩石矿物迅速分解,元素大量流失,风化速度最快,不但易生成高岭石次生粘土矿物,而且有的地区发展到富铝化阶段2论述黄土地貌的成因及分布规律黄土风成说认为,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粉沙和尘土)的源地,这里有强大的风从荒漠中不吹响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的黄土。分布规律:从全球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另外,中欧和北美的一些地区也有黄土分布,这些黄土位于冰缘地区。面积约130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因此,人们把荒漠黄土称为暖黄土,冰缘黄土称为冷黄土。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o-45o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逐渐过渡,西北部靠近沙漠的,粒度较粗,愈往东南距离沙漠愈远,黄土粒度逐渐变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