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比题1,峰丛与峰林: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山峰及其间的低地集合体。从峰丛或峰林的单个山峰外形看,有呈锥状、塔状、圆柱状等不同状态,山峰的表面发育石芽和溶沟,山峰之间洼地或平原两个地貌组合单元。2,侵蚀阶地与基座基地:a侵蚀阶地,阶地面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的冲积物,下部是基岩与其他类型的沉积物。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侵蚀深度超过了原来冲积物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形成。B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也叫基岩阶地。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类阶地面是河流侵蚀削平的基岩面,故称侵蚀阶地。3,洪积扇与冰水扇: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因山洪等因素导致的洪积物质在山口地区的扇形堆积体。冰水扇,冰川融水从冰川的两侧(冰上河)和冰川底部流出冰川前端或切过终碛堤后,地势展宽、变缓,形成冰前的辫状水流,冰水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就沉积下来,形成了顶端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体,叫做冰水扇。4,风蚀谷与冰川谷:a风蚀谷,干燥区的短暂暴雨,可将已经强烈风化的地面在短时期内冲刷和侵蚀成很多沟谷,然后,风力继续对这些谷地进行吹蚀,使之加深扩大,逐渐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的谷地。b冰川谷,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又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冰川谷在山岳冰川地区分布在雪线之下,源头和两侧被冰斗包围,主、支冰川汇合处易形成悬谷。两侧是陡坡壁,上方是谷肩,常见冰蚀三角面。谷底部纵剖面上常见冰阶或称岩槛和岩盆。岩盆积水为湖,与岩槛交替出现,呈串珠状湖。5,黄土陷穴与岩溶漏斗:a黄土陷穴,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或谷坡上部,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而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洼地。b岩溶漏斗,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时使裂隙不断扩大,先在地面较浅处形成隐伏的孔洞,随孔洞的扩大上部土体逐步崩落,开始在地面出现环形的裂开面,最后陷落成漏斗。6,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a泥石流堆积物,由巨砾到粘土混杂堆积而成,分选极差,无明显层理,但刨面上可辩认出不同时期泥石流沉积物之间的界面,并常见有泥包砾结构,有时有泥球等结构。B洪积物,洪积物是由洪水堆积的物质,它是组成洪积扇的堆积物。洪积物是山区溪沟间歇性洪水挟带的碎屑物质,一般堆积在山前沟口。属快速流水搬运,因此一般颗粒较粗,除砂、砾外,还有巨大的块石,分选性也差,大小混杂。因为洪流搬运距离不长,碎屑滚圆度不好,多呈次棱角状。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一般搬运距离比坡积物长,在水附近即在山区溪沟中和边上,分选比坡积物好,比冲积物差。7,暗河与伏流:a暗河,也叫“伏流”,因岩溶作用在大面积石灰岩地区所形成的溶洞和地下通道中,具有河流主要特征的水流。B伏流,地表河流经过地下的潜伏段。8,干谷与盲谷:前者是地表干涸的河谷,后者是水流突然遇阻中断,流入地下的河谷;9,残积物与风化壳:a残积物,地表岩石遭受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b风化壳,地表岩石在垂直剖面上,受到风化作用而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由这些残积物所构成的复杂剖面。二,简答题1,简述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一般形成不久或正在形成,成岩作用微弱,绝大部分岩性松散,少数半固结,绝少硬结成岩。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由此而形成多种多样成因的大陆沉积物和海洋沉积物,各种成因沉积物具有不同的岩性,岩相,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性质与地震效应。3,岩性岩相变化:即使同一种成因的陆相第四纪沉积物,由于形成时动力和地貌环境变化大,因此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厚度一般小,从几十厘米到十几米,堆积区可达几十米,一百多米或几百米。5,不同程度的风化:陆相沉积物大多出露在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的影响,时代越老分化越深。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中,含有大型和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石器和陶瓷,用火遗迹及村舍遗址等。2,解释平坦型河漫滩沉积的“二元结构”: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3,牛轭湖的成因: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段上,因河水流速很小,容易形成弯曲河道。当弯曲河的弯曲度增大,河床的上、下游段相互接近,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水流的长期作用,曲流颈部形成细小沟痕,在遇到较大洪水时,曲流颈被冲开,河道取直。这时的新河道比降较大,水流流速大,侵蚀强,而原弯曲河道则相反,堆积旺盛以致完全断流而形成湖泊。4,地下水的作用和滑坡的关系:A增加了滑体的重量,加大了岩体向下的剪切应力;B地下水的侵湿、潜蚀、溶滤降低了土质颗粒的粘结力,增加了滑动面的润滑作用;C地下水的大量进入斜坡,潜水面抬高,增大了静动水压力,对滑体起托浮作用,降低抗潜能力。5,成土作用的概念:残积的表层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成土壤的过程,即残积物的表层通过生物风化,物理化学风化发生了物质移动和能量转换(土体内有机物的积聚和分解,矿物的形成和破坏,元素的迁移和变化)6,风化壳的概念及风化壳的垂直分带:风化壳是地表岩石在垂直剖面上,受到风化作用而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由这些残积物所构成的复杂剖面。风化壳的垂直分带性是因岩石在不同深度下,经受着程度不同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结果。按化学作用方式自上而下分为:氧化作用带、水解作用带、淋滤作用带、水和作用带。7,第四纪的几大特征:(1)地球发展的最近一个时期;(2)这一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气候波动;(3)出现了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发展;(4)哺乳动物兴盛,被子植物发育,各种陆相沉积物发育的时期。(5)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8,解释河流袭夺并绘图和标志:在河流的向源侵蚀过程中,由于构造、气候、岩性、侵蚀基准面等因素的影响,位于分水岭两侧的两条河流的下蚀作用速度可能不同,其向源侵蚀速度也不会相等。向源侵蚀速度快的河流就先达到分水岭,但到达之后,不会停止向源侵蚀作用,还会继续发展,越过分水岭截取另一条河流上游的水,这种现象称为河流的袭夺。(示意图在P.64)9,河床中的微地貌有哪些类型:深槽和浅滩,岩槛,壶穴,边滩,心滩与江心洲。10,列举海蚀地貌的类型:海蚀穴、海蚀凹槽、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波切台。三,论述题1,河流阶地的意义及阶地成因:识别和排除地滑、洪积扇和冲出锥价地、构造剥蚀台阶和人工陡坎等非河流成因阶地,研究各阶地的冲积物岩性。结构、构造、沉积物成因和时代,横剖面资料作阶地纵剖面用以研究新构造运动。成因:阶地的形成必须是在原先宽广的谷底上河床下切侵蚀才能形成,引起河流侵蚀加强的原因,主要是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两个因素。地壳运动的影响主要是升降运动;气候因素主要是冰期时,大洋中水量减少,造成全球性的海面下降而形成阶地,还表现为干湿冷暖的交替,长期干旱转为潮湿多雨,水量增加,侵蚀作用加强而形成阶地。2,谈谈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1)在河流侧向侵蚀作用下,河床发生迁移,在河流凸岸地段,由于流速较缓,首先成滨河浅滩沉积;(2)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以至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这时主要沉积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3)雏形河漫滩发展到一定宽度,其上开始接受洪水泛滥的细粒物质沉积,这时就形成了真正的河漫滩3,侵蚀谷(V型谷)的发展阶段:(1)隘谷:谷坡陡峭或近于垂直,谷缘与谷底宽度几乎一致;(2)障谷:是隘谷的进一步发展,两壁仍陡峭,但谷底较隘谷宽;(3)峡谷:隘谷和障谷的进一步发展,横部面上呈明显的“V”字型。4,论述崩塌与滑坡的区别:(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堆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滑坡体则很少完全脱离母体,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而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裂隙系统。5,谈谈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发展中的意义: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意义:(1)内营力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2)外营力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3)当山地处于从弱到强的上升阶段,虽然伴有有弱到强的外营力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内营力的上升,此时山地高度增加,岩石被剥露,发育各种构造地貌;(4)当山地上升减弱或趋于稳定,外营力转而占相对优势,山地被剥蚀降低,发育各种外营力地貌。6,叙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地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旋回性,当地貌动力发生变化时,地貌的发展可以重覆前一个轮回其地貌的旋回性。Davis将河流地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幼年期:是河流发展的初期,河流短、河谷浅,谷底窄,横剖面为“V”字形,切割程度低,所以地形起伏不大。壮年期:是河流侵蚀作用最强盛的时期,尤其是下蚀作用更为强烈,是河谷起伏最大的时期。水流湍急,强烈的下蚀作用形成深窄的河谷,河谷横断面呈陡峭的V字形,谷底窄,在谷坡上可发育窄小的侵蚀阶地。老年期:是处于河流作用的衰弱时期,河流的下蚀作用极其微弱,甚至丧失了下蚀作用,河床在宽缓的河谷中极度弯曲并左右迁徙。地形起伏小,谷底非常宽,而谷坡很矮,两河流的分水岭地形模糊或为小的残丘,河谷的横剖面为碟形。7,叙述岩溶作用形成的基本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可溶性岩石是岩溶形成的物质基础,自然界中可溶性岩石有碳酸盐类(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硫酸岩类(如石膏、硬石膏、芒硝等)和卤盐类(如岩盐、钾盐等)。由于它们的成分和结构不同,其溶解性能也不同,碳酸盐类溶解度小,硫酸盐类溶解中等,而卤盐类属于易熔盐类,溶解度最大。这三类岩石中,碳酸盐类岩石分布最广,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岩溶发育最典型、最普遍。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体的裂隙、孔隙的多少及连通情况。岩层透水性愈好,岩溶越发育,所以在断层破碎带、风化带、背斜轴部或近轴部的地段、岩层的层理面处,岩溶发育强烈。3,水的溶解性有溶蚀能力的水是岩溶发育的外因和条件。水的侵蚀性强弱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其含量越多,水的溶蚀力就越大。反应方程式如下:CaCO3+CO2+H2OCa2++2HCO3-上式反应是可逆的,即当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HCO3-时,则要有相应数量的游离CO2与其平衡,当水中游离CO2含量增多时,反应式将向右进行,即发生CaCO3的溶蚀。4,水的流动性由于溶解作用消耗了CO2,若要水继续具备溶解能力,就需要补充CO2,这种补充是由水的流动循环交替来完成的。水的流动能使水中CO2不断得到补充,岩溶就能不断进行,而且岩体中的渗透通道越来越大,水流的冲刷、侵蚀能力越来越强;反之水的流动缓慢或处于静止状态,岩溶发育就会迟缓,甚至停止发育。8,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类型: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形成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河漫滩形成过程,在这个阶段构造运动比较稳定,侵蚀基准面基本不变,河流的侵蚀作用比较强,因此边滩不断扩展形成河漫滩;第二个阶段是河漫滩抬升转化为阶地阶段,在该阶段构造运动加强,侵蚀基准面位置相对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复强,河床下切降低,而原来的河漫滩被相对抬升到谷坡上,高出洪水位,即形成阶地9,叙述滑坡形成条件:a岩性条件(不同土体,岩体的工程力学特征不同,其抗剪强度,坑风化,抗冲刷的能力不同)b地质构造条件c地貌条件(斜坡的高度,陡度和外形)d气候和水分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e地震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