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小论文地学基础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联系学院名称:资源环境学院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201303学生姓名:钟厚帝学号:20133811指导教师:郑子成时间:2014.12浅谈“地学基础”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班级:土管201303作者姓名:钟厚帝指导教师:郑子成完成时间:2014.12【摘要】地学基础与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有很大的联系。有农业,农田,城市,灾害等方面的关系。将《地学基础》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结合学习,就是想通过对《地学基础》中矿物、岩石、地质构造、风化作用、流水地貌等多方面的学习为我们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这样也能更准确的指导我们该怎么样将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当地的现有地质、地貌相切合,切实的做到实事求是,避免因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认为活动而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现象。【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地学基础联系土地规划土地整理灾害防治一、土地资源管理概述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二、地学基础理论概述“地质学与地貌学”是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信息管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及其应用几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问相互渗透、相互说明,地质作用及其结果贯穿地学基础。从地质学所涉及到的地壳物质组成,到地貌学提到的各种地貌的形成,以及后面的地质灾害,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分别介绍矿物,岩石,地质年代,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风化作用及其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中的应用,以及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及堆积物,地下水、岩溶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和湖泊地貌;也讲述与农业相关的农业地质背景情况、地貌调查的程序和内容,以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这些理论知识都为我们更好的认识、利用自然规律和改造自然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与此同时,对于我们的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来说,《地学基础》的学习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将学习到的理论与我们的土地的资源管理相结合,从当地的实际地理条件出发,然后制定恰当的土地资源管理方案。这样可以更好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实事求是,使管理的效益达到最优化。三、两者的联系由此可见,《地学基础》中的每个方面都与我们的“土地资源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选取了几个方面——矿物和岩石与“土地资源管理”的联系、褶曲、断层构造地貌与“土地资源管理”的关系、流水地貌及堆积物与“土地资源管理”的联系以及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与“土地资源管理”的联系这几个较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1矿物和岩石与“土地资源管理”的联系矿物是地壳内外各种岩石和矿石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一体。矿物通常分为原生的、次生的和表生的三类。原生矿物,是指与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时形成的矿物。如岩浆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橄榄岩中的橄榄石,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热液成矿过程中所形成的方铅矿等。次生矿物是指在岩石和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矿物。次生矿物与原生矿生在化学成分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表生矿物是在地表和地表附近范围内,由于水、大气和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矿物。主要包括湖泊海洋中的沉积矿物。土壤矿物是土壤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各种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总称。包括土壤固相物质中除有机质和生物体以外的所有无机质部分,如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原生矿物以及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含水氧化铁、含水氧化铝等次生矿物。土壤矿物占土壤固相物质的绝大多数,一般约占干土重的95%以上,是土壤最基本的物质成分。它影响土壤的质地、孔隙、通气性、透水保水性、供肥保肥性等一系列肥力性状。不同地区土壤矿物成分也存在着差异,矿物成分的差异导致了土壤酸碱性,肥力,保水能力,坚实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也差异很大,我们要充分了解所管理地区的土壤情况,制定适宜的农业耕作方案和城市建设方案。同样,岩石的分布状况与种类对地面耕作和建设也产生巨大的影响。与土壤、农业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一类土壤、土地类型都以一定类型的岩石为基础。如岩石类型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联系甚密,因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工程地质性质。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首先要确定各种工程的位置,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其中最重要的是应选择不存在向邻谷或下游渗漏的河段。土壤侵蚀是水力、风力、重力及其与人为活动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地面组成物质的侵蚀破坏、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也对全球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土壤侵蚀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及土地利用等人为活动,均对土壤侵蚀的形态、重度和空间分布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其发生变化。土壤侵蚀是造成环境退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与景观格局密切相关。土壤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而岩石是形成土壤和构成地壳的物质基础,所以,土壤和岩石的一切性质都与土壤侵蚀有关,如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土壤剖面构造、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岩石的矿物组成、地质构造等。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导致植被生存的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引发了严重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的不断加剧,破坏了土地的生产力,使土壤肥力降低,土壤蓄水能力减弱,植被生存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如此以往使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状态。由此如何治理土壤侵蚀是我们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2褶曲、断层构造地貌与“土地资源管理”的关系我们所学到的构造地貌主要是:水平岩层的构造地貌、倾斜岩层的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而这里的四种地貌中,褶曲构造地貌和断层构造地貌是我们最常见的。面对这两种构造我们该如何对其合理的管理,就是接下来我们讨论的问题。2.1褶曲构造地貌通过实验课对褶曲构造地貌模型的观察,我们把褶曲构造地貌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地壳由于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隆起的山地被称作了背斜,凹陷的谷底则成了向斜。第二阶段:背斜的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很容易就受到外界风化作用的影响,地表开始变得破碎,而向斜则保持稳定。第三阶段:背斜部分进一步的风化,逐渐开始形成逆地貌。第四阶段:逆地貌完全形成,背斜成为了谷底,向斜成为了山地。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生来说,我们在科学的认识到该地貌后,我们应该在该已有地貌上合理规划、管理土地资源。山高坡陡的地貌特征、软硬互层的地层岩性、多组断层交叉的区域地质构造和发育深厚的土壤类型,是滑坡形成的;在背斜谷的管理上,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尽可能的避免在此处从事大规模的农业及其它的认为活动。因为背斜的核部是地质条件最不稳定的区域,它受到张力及风化的作用,岩石层比较破碎,可能会导致一些此生地质灾害发生,比如:泥石流、滑坡等。而相对于背斜而言,向斜则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在向斜开展一些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农业最重要的是农田水利的规划。因此,水库、沟渠微型水利的位置选取,我们应该避开背斜地区,以免出现渗漏等水体损失现象。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向斜部分,较稳定的地质构造可以为储水、取水带来优良的条件。2.2断层构造地貌断层是岩层或岩体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可能一提到断层,许多人都认为地质条件很不稳定。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一般断层的破碎带是最不稳定的,但断层的顶部是较稳定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事相应的农事活动。其实我们最常见的断层构造地貌利用就是旅游。在断层地区,岩层极易受到破坏,我们的第一隔水层在受到破坏之后,我们的地下水受到压力的影响就会自动喷出地表,形成自流泉、河流等。而断层的上下层的错动,形成了一定的高差,更为我们的瀑布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对断层的开发利用成为旅游景点不仅遵循了自然规律,还发挥了极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就是讲《地学基础》与“土地资源管理”想结合的双赢。3流水地貌及堆积物与“土地资源管理”的联系3.1地表流水与土地利用规划在一个地区进行农业土地利用和规划时,一方面要考虑该地区目前的地面特点,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不同地段的地面发展过程和演化趋势。片状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种地表流水的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和堆积物都不同,在进行规划时要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如坡积群、洪积扇、河漫滩、冲积平原、三角洲等,都是易于开垦之处,而对于流水冲刷的地方,则需要有保护措施。另外,有的地貌还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如河流的凹岸遭侵蚀易于坍塌,凸岸堆积,江心洲会向下游伸长等,在规划时应根据它们的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3.2冲积平原---冲积扇冲积扇是较大的山地河流在出山口地段,因地势骤然开阔,流速降低在山地与平原交接地带发生大量沉积,而形成的独特地形。我们四川的成都平原就是一个较大的冲积扇。那么,现在就以成都平原为例,来综合的的论述它与我们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的联系。成都平原是发育在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一个向斜构造基础上,是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沱江、岷江及其支流等多个冲积扇符合而成的冲积平原。从古至今,我们四川盆地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实也主要是指成都平原。由于成都平原是一个巨大的冲积扇,所以它具有平坦开阔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等等。这些有利的地理条件都为农业生产、城市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平原地形区来说,开发利用是比较随机的,因为它不会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的西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无论是从城市的发展,还是农业的进步角度,都是四川省的重要标志!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农业上来说,它凭借这地形的平坦、开阔,为农田的开发、布设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我们在对农田土地资源管理的同时,必须的兼顾:既要能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既能得到最高的经济、社会效益,又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水稻、蔬菜、林地的分布并不像山地和丘林地区那样按照不同的部位而规律分布,而是很随机的分布在河流的两岸,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农业需求适时的调节农田的分布类型。3.3河谷地貌河漫滩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水中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的面积较大且河漫滩的地质构造非常稳定,这些对于其周边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河漫滩地域是由洪水冲积物经年沉积而成,土壤肥沃,因此最接近河流的河漫滩可以发展依水性强的作物,比如水稻、竹笋,也可以修建鱼塘,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由于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沿河谷两岸伸展,高出洪水期水位的阶梯状地形。一般河谷中常形成一级或几级阶地,每一级阶地都是由阶地面和阶地坎组成。阶地面比较平坦,微向河流倾斜。阶地面以下为阶地陡坎,坡度较大。阶地高度一般指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阶地的级数是由下而上顺序排列,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为二级、三级等。其中常年洪水不能淹没一级阶地,但非常年洪水能淹没,故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筑。二级阶地最适宜修建固定永久建筑。4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与“土地资源管理”的联系4.1地质环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