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期末部分考点知识点整理地质作用概念:在自然力作用下,使得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它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地热梯度:向下每加深100m,温度升高的数值。单位:℃/100m;平均为3℃/100m。地热增温级: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深度。单位:米/℃;一般地区为33米/℃。*:两者互为倒数。岩浆的概念: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裂隙式喷发:岩浆沿地壳中巨大裂缝溢出地表。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即冷凝成岩,称为侵入作用。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变冷、结晶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岩是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三度空间的实体,故又称为侵入体,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称为围岩。依据侵入体形成的深度,将侵入作用分为深成侵入和浅成侵入。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这种作用称为结晶分异作用。美国岩石学家鲍温通过实验证明了上述结晶分异的过程。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原来共存于溶液中的各种溶解物质,在搬运沉积作用过程中按一定的先后次序逐渐沉淀分离出来的作用称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层理构造概念:由岩石的成分、颜色、结构等在垂直于沉积层方向上的变化所形成的层状构造。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变质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相关概念:细层、层、层面片理构造区别于沉积岩、岩浆岩的本质特征岩石中大量的片状、板状或柱状矿物在定向压力的作用下,形成一种平行排列的构造类型。常见类型如下:板状构造片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麻构造矿床:是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满足当前开采要求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煤的形成条件大量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合适的沉积环境有节奏的地壳运动圈闭是能够容纳石油和天然气并使其富集的封闭或半封闭的场所。类型:a、构造圈闭b、岩性圈闭c、地层圈闭反映沉积岩形成环境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特征的综合叫岩相(或沉积相)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而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海侵;由海侵形成的层位,称海侵层位。①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②新岩层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③厚度较大,保存完好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而海洋面积相对缩小,称海退;由海退形成的岩层,称海退层位。①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②新岩层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③厚度较小,不易保存。整合接触&含义: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的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特点:上下地层互相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是递变的。&反映的地壳运动过程:说明在一定时间内沉积地区构造运动的方向没有显著的改变。不整合接触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地层。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两套岩层中间的不连续面,称为不整合面。•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风化壳等。•有明显的地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的差异以不整合面为界,下伏地层中最新地层以后与上覆地层中最老地层以前之间的时期,即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层的时代。产状概念: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称岩层的走向。走向有两个,相差180°。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的方向称岩层的倾向。褶皱的概念是指岩层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但未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构造。根据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褶皱可分为:(1)直立褶皱:褶皱轴面直立或近于直立。(2)斜歪褶皱: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但倾角不等,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3)倒转褶皱: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岩层正常,另一翼岩层倒转。(4)平卧褶皱:褶皱轴面水平或近于水平,一翼岩层正常,另一翼岩层倒转。(5)翻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根据转折端的弯曲形态,可将褶皱分为:(1)圆弧褶皱(2)尖棱褶皱(3)箱状褶皱(4)扇状褶皱根据褶皱的长、宽比率(1)线状褶皱:长为宽的10倍以上,这是一种狭长形的褶皱,又称长褶曲。(2)长圆形褶皱:长为宽的3-10倍,又称短轴褶曲。(3)浑圆形褶皱:①穹隆:长为宽的3倍以下,背斜构造;②构造盆地:长为宽的3倍以下,向斜构造;根据枢纽的产状分类(1)水平褶曲:枢纽近于水平的褶曲(2)倾伏褶曲:枢纽倾斜的褶曲节理的含义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其破裂面称为节理面。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特点:a.断层倾角较大,常在45°以上;b.主要是受张力和重力作用形成,断层面较粗糙,擦痕一般不太发育,产状较陡。c.其破碎带中常形成棱角明显的断层角砾岩。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特点:a.主要由水平挤压作用产生,断层面呈舒缓波状,断层擦痕较发育。b.断层破碎带中角砾岩常被压扁,棱角不明显。断层的识别地貌标志①断层崖②断层三角面③错断山脊④错断的水系、河流⑤带状分布的泉水⑥串珠状湖泊-洼地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地震对地面及房屋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1)环太平洋地震带:此带活动最强,集中了世界上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以浅源地震为主,震级低;(4)大陆裂谷地震带;成因:东临太平洋带,南有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通过,内部有深大断裂。属多地震国家,主要是浅源地震,构造成因的地震。分布: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洋脊特征①高地热流异常区;②中央裂谷一带常表现为重力负异常区;③地壳薄,莫氏面模糊不清;④重要地震带,震源浅而频繁;⑤全由岩浆岩组成,没有或很少沉积物;(1)离散(拉张)型边界(2)汇聚(挤压)型边界(3)平错(剪切)型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