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地层(一)、秀水河子地区中元古界(Pt2)长城系(Chd):主要由白灰色石英岩、含砾粗砂岩夹灰色板岩组成,有轻微变质,厚度大于1457m,分布于高台子乡一带。古生界(Pz)石炭系(C):主要出露盘岭岩组(Cp)和黄顶子岩组(Ch),盘岭岩组主要由变质英安岩,夹石英片岩及黑云片岩组成,分布于卧牛石、四家子、方家屯一带。黄顶子岩组主要由条纹状含粉砂质大理岩夹变质砂岩、板岩、石英片岩、变粒岩、浅粒岩组成,分布范围与盘岭岩组相同。二叠系(P):主要由二长花岗岩(P2ηr)、斜长花岗岩(P2ro)、石英闪长岩(P2δo)组成,分布于大孤家子、十间房、慈恩寺、公主屯一带。中生界(Mz)侏罗系(J)皆古台组(J1t):主要由灰褐色、灰色厚层砾岩及砂岩夹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组成。前弯岭组(J1q):主要由灰紫色、灰绿色安山岩组成。南康庄组(J2n):主要由黄褐色砾岩、粉砂质页岩夹砂岩、页岩及煤线组成。英树沟组(J3y):主要由黄褐色砾岩、粉砂质页岩、页岩、粉砂岩夹砂岩、泥灰岩、灰岩组成。沙河子组(J3s):主要由黄褐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长石砂岩、粉砂岩、页岩,局部夹煤层及煤线组成。白垩系(K)义县组(K1y):主要由灰色安山岩、英安岩、安山质火山集块岩、灰黑色玄武岩及玄武安山岩组成,二段为火山喷发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由下而上一般呈现基性-中性-酸性的垂直分异规律,三段分布于登仕堡附近,底部常有岩性单纯的底砾岩,其上为泥岩、砂泥岩夹砾岩层,四段分布于丁家房、登仕堡,岩性主要有灰绿、灰紫色凝灰岩、安山粗面岩、安山集块岩和安山岩及砾岩等,厚度0-450m。沙海组(K1^s):主要由灰紫色、灰色安山质砾岩、复成分砾岩、黄色砂岩、粉砂岩组成。分布于秀水河子、西关屯、东升一带。阜新组(K1f):主要由砂岩、砾岩、砂质泥岩、页岩夹煤及炭质泥岩组成。泉头组(K1q):主要由紫色页岩、粉砂岩,夹杂色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及砂质灰岩组成。分布于东关屯、张强镇、郝官屯一带。新生界(Cz)新近系(N):出露主要为船底山组,主要由气孔状橄榄玄武岩、气孔、杏仁状玻基玄武岩组成。第四系(Q):该系广布全区,在地势较高的局部地段为残坡积风化物外,于平坦或低洼处多为砂质亚粘土、粘土、砂及卵石层,厚1.5-45m。(二)、牛营子地区根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区域地层由太古界变质岩体,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和新生界第四系组成。地层自下至上简述如下。1、太古界(Ar)由变质岩系所组成。出露厚度大于6050m,按岩性可分为两部分,两者之间呈整合接触。下部:为黄褐色黑云中长片麻岩夹暗绿色斜长角闪岩,角闪麻粒岩及浅色麻粒岩薄层和磁铁石英岩扁豆体。厚度大于4000m。上部:为黄褐色黑云中长片麻岩及透辉麻粒岩夹角闪麻粒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扁豆体。厚度大于2000m。2、上元古界(Pt3)震旦系(Z)黄崖关组(Z1h):主要由紫色、灰白色及肉红色中厚层、厚层及薄层石英砂岩、含砾石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砾岩组成。砂岩中普遍具大型交错层理,有时见有波痕。本组底部以厚百余米的底砾岩角度不整合于太古界变质岩系之上。串岭沟组(Z1c):主要为灰黑色及灰绿、黄绿色页岩夹粉砂质页岩及石英砂岩扁豆体。顶部常有厚达20余米兰灰色灰质白云岩及薄层含矽质带灰质白云岩,厚度变化较大,与下伏的黄崖关组为整合关系。大红峪组(Z1d):岩性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主要由灰及灰白色中厚层-厚层含遂石结核及条带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灰紫色含铁及含锰白云岩、浅灰及灰白色粉砂质白云岩、碎屑白云岩,夹细粒石英砂岩、灰质胶结石英砂岩、铁质胶结粉砂岩、灰质页岩等组成,上部:主要由灰白色及灰色含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夹石英岩及灰质白云岩所组成。厚度可达1638m,整合于串岭沟组之上。高于庄组(Z1g):下部主要由灰黑色遂石条带灰质白云岩、含锰白云岩及页岩组成,上部由薄板状灰岩,遂石条带灰质白云岩夹含锰白云岩及页岩组成。全组厚1013-1295m,整合于大红峪组之上。杨庄组(Z2y):主要由粉色、浅粉色及紫红色中厚层含灰质白云岩、含石英粒及灰质白云岩、含石英粒白云岩夹白色中厚层遂石条带及结核白云质灰岩所组成,厚度变化在300-336m之间,平行不整合于高于庄组之上。雾迷山组(Z2w):本组以含有密集遂石条带及结核暗灰及灰白色中厚层及薄层含灰质白云岩为主要特征,厚度大于2121-2739m,整合于杨庄组之上。洪水庄组(Z2h):岩性以黑色页岩为主,普遍含黄铁矿结核。厚度变化较大,其底部以厚达30余米的灰色薄层白云质灰岩夹黑色页岩与雾迷山组灰质白云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铁岭组(Z2t):下部为白色中厚层含遂石条带及结核灰质白云岩,含较多的白云质及硅质碎屑。上部为灰色及褐灰色薄层灰岩夹中厚层灰岩及竹叶状灰岩,一般厚度在226-250m之间,整合于洪水庄组之上。下马岭组(Z3x):主要由灰黑色及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所组成,厚度变化较大,平行不整合于铁岭组之上。景儿峪组(Z3j):下部由灰、灰黄色中厚层及薄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灰绿色含海绿石长石石英砂岩及绿色、紫色页岩组成,上部由紫色及灰色薄层状灰岩组成,厚度可达142m,平行不整合于下马岭组之上。3古生界(Pz)寒武系(€):由还相碳酸盐及页岩建造组成,总厚589-656m,根据化石及岩性可划分为三个统八个组,下部包括老庄户组、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包括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及凤山组。下部主要由厚层-巨厚层花纹状白云质灰岩所组成;中部由鲕状灰岩、结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紫色页岩组成;上部由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色灰质砂岩及鲕状灰岩组成。平行不整合于震旦系之上。奥陶系(O):本系为海相碳酸盐沉积。岩性稳定,总厚度600-832m。根据化石与岩性可分为下统冶里组、亮甲山组,中统马家沟组,而上统缺失。下部主要由花纹状白云质灰岩、竹叶状灰岩及硅质结核灰岩夹页岩组成,上部由蓝灰色质纯灰岩夹遂石结核灰岩及花纹状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组成。出露牛营子盆地东、西、北侧三面。石炭系(C):根据生物化石及岩性,可划分为中、上两个统,缺失下统。主要由页岩、铝土质页岩、砂岩夹煤层,底部由砾岩组成,厚达66m,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马家沟组之上。主要分布于牛营子大北沟一带,牛营子盆地的西侧。二叠系(P):为陆相沉积,下部主要由黄灰、灰绿色薄层-中厚层中粗粒凝灰质砂岩所组成,上部由紫色、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夹薄层及中厚层凝灰质砂岩及细砾岩组成,已知厚度大于176m,平行不整合于石炭系之上。二叠系地层无出露。中生界(Mz)三叠系(T):本系属陆相沉积,主要由粉砂质页岩、页岩、长石砂岩夹页岩及煤层组成,出露厚度70-198m,整合于二叠系之上。侏罗系(J):由陆相沉积及火山岩所组成。根据生物化石、接触关系、岩性、岩相等,可分为三个统十个组。下统包括郭家店组、水泉沟组、邓杖子组;中统包括蓝旗组、土城子组;上统缺失。角度不整合于三叠系之上。分布于牛营子盆地内部,主要为牛营子、胡平杖子、天桥、黄杖子、烧锅杖子、菠萝扣一带。郭家店组(J1g):本组主要由河流相的砂砾岩夹沼泽相的煤系地层所组成,厚度可达1000m以上,角度不整合于震旦系中统雾迷山组之上。依据岩性划分三个岩性段,下含煤段:为黄色及黑灰色砂岩、页岩、砂页岩组成,厚度20-60米,盆地南部含局部可采1-2个煤层,矿山内仅含薄煤层;砂砾层段:主要以片麻岩、石灰岩、花岗岩砾组成,另外有少量的碎屑岩,磨圆度好,粒径大小不一,大者400mm,一般50-100mm,烧锅杖子、黄杖子一带粒径较大,胡平杖子、牛营子一带粒径较小,砂质胶结,多为黄色,间夹薄层砂岩,地层厚度约250-350米左右;上含煤段:主要以砾岩、砂岩、页岩组成,砾石成分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及火山岩碎屑组成,砂质胶结,颜色为黄色,砂岩主要以石英、长石组成,中粒,页岩为灰色及黑色粘土质页岩,其中发育有四煤组和五煤组两个可采煤层组计7个可采煤层。地层厚度约100米。水泉沟组(J1s):主要为灰绿及灰紫色辉石安山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及凝灰质胶结砾岩所组成,全组厚度550-905m,出露于牛营子-郭家店盆地的西侧,角度不整合于震旦系中统雾迷山组、寒武系、奥陶系及三叠系至上。邓杖子组(J1d):主要由灰色厚层-巨厚层石灰岩质砾岩所组成,厚度在352-2008m之间,整合于水泉沟组之上。兰旗组(J2l):主要由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所组成。厚度232-973m,角度不整合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及侏罗系水泉沟组之上。土城子组(J2t):主要由河流相的紫红色砾岩、砂岩及粉砂质页岩所组成。厚度197-1077m。平行不整合于蓝旗组之上。白垩系(K)义县组(K1y):主要由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处达2337m,角度不整合于土城子组或太古界之上。金刚山组(K1j):主要由湖泊相灰白及灰黄色中厚层-薄层中细粒凝灰质砂岩、凝灰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页岩、细凝灰岩、粉砂岩所组成,局部地段间夹泥灰岩薄层或透镜体。底部常有底砾岩,厚度一般在140-1082m之间。平行不整合于义县组或角度不整合于土城子组及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太古界之上。吐呼噜组(K1t):主要由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所组成,厚度230-3510m,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或更老地层之上。九佛堂组(K1jf):主要由湖泊灰绿及黄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灰质页岩、砂岩、砾岩间夹泥灰岩透镜体和凝灰质砂岩薄层所组成,厚度206-2118m,平行不整合或连续沉积于吐呼噜组之上。冰沟组(K1b):由灰白色中厚层-厚层泥沙质胶结中细-中粗砾岩,间夹紫灰色及黄灰色薄层-中厚层中粗粒泥质胶结杂砂岩及煤层所组成。厚度大于516m,整合于九佛堂组之上。新生界(Cz)第四系(Q):主要由黄土,残坡积的砂砾和砂土组成,与下伏地层呈角底不整合接触,分布于山坡及沟谷低洼处。二、火成岩秀水河子地区出露的火成岩均属燕山期火成岩。中生代最早的岩浆活动发生在早侏罗系沉积之后,为煌斑岩的小型岩脉冲侵入活动。晚侏罗系沉积的早-中期有安山岩和橄榄玄武岩的喷出活动,产状岩被。发生在白垩世早期的火山喷发体,属于酸性的锥火山群,在其行将结束的时候,有深、浅成的花岗岩,石英斑岩的侵入活动。见于本区最后的一次岩浆活动,是第三纪的辉绿岩层间侵入活动。牛营子地区火成岩主要为燕山晚期安山岩:分布于南杖子与邢杖子之间,其中夹有侏罗系捕掳体,灰色及紫红色,表面粗糙,结晶不明显,有斜长石斑晶。石英粗面岩:在邢杖子东侧有小型侵入体,白色坚硬,肉眼可见石英斑晶,风化后呈淡黄色。三、构造(一)、秀水河子地区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在辽河下游向斜的康法台凸上。东、南、北三面均为老基岩出露区,一直保持内蒙台背斜到现在为止的纬向稳定隆起区的残貌。中生代及其以后的地壳活动波及了本区。但由于稳定的内蒙台背斜的控制。沉积作用及岩浆活动均有小型孤立特点。由于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本区自早侏罗世起至晚侏罗世结束,先后在本区形成三个盆地。即:早侏罗世三家子-大觉卜的北东东向成煤盆地;中侏罗世候家卜-秀水河红色粗屑沉积盆地;晚侏罗世双台子-小塔子北北东向成煤盆地。在它们发生更替的时候,均有程度不同的构造变动,使盆地的规模,位置发生变化和转移,并构成了彼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中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以徐缓轻微的相对运动和小型斑岩脉或侵入活动为特征。较为强烈的活动发生在晚侏罗世的含煤沉积之一。西部(彰武向斜)大规模的火山喷出活动,造成了强劲的挤压,它一方面加剧,复杂,改造了早期的褶皱形态,并产生了一些仰冲断裂和不同性质扭动构造。破碎为火成岩的侵入活动创造了条件。因此,本区东部的花岗岩及辉绿岩的活动是较为强烈的。早期的构造形态基本为北东东向,它见于找矿区的西北部,三家子至大觉卜一带。下侏罗纪地层呈北50°-60°,可知各种性质的扭动构造十分发育。只因控制程度不够,尚不能勾划其面貌。褶皱亦成北东东方向。大致与断裂线平行。石头房-候家卜向斜是钻探证实的。通过李家卜的向斜是根据大屯有大觉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