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内容摘要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它不仅在政治上影响巨大,更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经济与贸易格局变化的起点。这一政治事件对唐朝的对外贸易来说既有负面影响又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它造成的直接后果来说,它破坏了北方经济,使自古以来的陆路贸易受到严重打击。它削弱了政府的信用,使战后恢复困难重重;减少了人口,使贸易发展举步维艰。但是从其潜在影响来看,它促使了两税法的产生,放宽了对国际贸易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古以来贸易闭锁的格局。它调整了贸易结构,使自古以来以陆路贸易为主的方式逐渐过渡到海路贸易,同时,战争带来了更多的变化,其他产业的发展使贸易基础不断扩大,科技的发展也把贸易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安史之乱不仅对唐朝,也对后世的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剖析安史之乱给唐朝贸易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唐朝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发展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Tangdynastyinternationaltradeaffecteconomicdevelopment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正文目录第一章引言………………………………………………………….…1第一节、安史之乱………………………………………………………...1第二节、选题意义………………………………………………………...1第二章安史之乱对国际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2第一节、安史之乱的根源………………………………………………….2第二节、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国际贸易状况………………………………….3第三节、安史之乱对国际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4第三章安史之乱对国际贸易产生的有利影响………………..…......7第一节、安史之乱有利影响的直接表现:南方贸易及其他…………………7第二节、安史之乱有利影响的间接表现:两税法……………………..….…8第四章总结……………………………………………...…….............11参考文献………………………………….………………………....…12第一章引言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第一节安史之乱唐王朝疆域广阔,国境线绵长,为了国防安全,曾设六都护府、十节度使。藩镇坐大,一旦有事,则祸生肘腋。安史之乱,就是最著名的藩镇叛乱。天宝十载(751)二月,胡人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兵近二十万。安禄山日益骄横,刑赏己出,见天下武备松弛,遂生谋逆之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以诛国忠名”,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共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以高仙芝率京师五万兵,屯驻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北)。十二月,叛军占东都,封、高二将退守潼关。不久,玄宗误听谗言,处死了封、高。改派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此时,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率领河北十七郡吏民,拥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叛军陷入困境。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不久,玄宗派朔方郭子仪和河东李光弼率部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祀县),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同年五月,哥舒翰被迫出兵,兵败灵宝,潼关失守,叛军向长安逼进。六月,玄宗与杨贵妃、杨国忠兄妹及部分大臣、皇子,连同禁军将士一千多人向蜀地逃窜。行至马嵬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迫玄宗缢死杨贵妃。七月,太予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拥戴下在灵武即帝位,是为肃宗。八月,肃宗将郭子仪和李光弼部召至灵武,并联合回纥骑兵,准备反攻。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九月,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旋又收复东都。安庆绪退守邺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干元元年(758)九月,肃宗调遣朔方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六十万,进讨安庆绪。十月,唐军进围邺城。二年(759)三月,史思明率兵十三万赴援,与官军在安阳河北相遇,突风沙蔽日,两军大惊,各溃退。不久,史思明率部至邺,执杀安庆绪,叛军返回范阳,思明自称大燕皇帝。上元元年(760)四月,史思明率军南下,攻占东都。次年二月,史朝义弑父即帝位,改元显圣。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病重弥留,张皇后与越王李系谋诛专权宦官李辅国,事泄被杀,肃宗薨。太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同年十月,代宗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统领诸道唐军和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北逃范阳。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逃至广阳(今河北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房山东北)附近,众叛亲离,自缢而死。其部将相继投降。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安史之乱是唐王朝有盛向衰的转折点,贻害无穷。一是战乱多年,民生困顿。人丁寥落,经济凋蔽,政事不行,民不聊生,整个国家社会文化经济受到重创。二是朝廷日弱,方镇坐大。平乱之后,“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藩镇力大势盛,遂称尾大不掉之势;天子力不能制,姑息愈甚,则骄横愈甚,天下分裂于方镇,此则为祸端。三是政治上走向衰败。藩镇的专横搜刮,激起不断的农民暴动,比如黄巢的农民起义。内忧外患,唐王朝的统治渐至崩溃,直到昭宗天祐末(907),朱温颠覆李唐,进入五代十国的分崩离析丧乱时期。第二节选题意义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这次叛乱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起,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止,前后长达8年之久,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最后虽然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也因此由盛而衰,一蹶不振。战乱虽平,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从此结束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关键。在此以前,她国势强盛,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此后由于长达八年的战乱消耗了国力,河朔藩镇割据形成半独立状态,北方经济遭受破坏,朝廷内部宦官擅权、朋党交争,开(元)天(宝)盛世已一去不返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政治事件。安史之乱后唐代的对外贸易,开启了中国古代外贸史上的新纪元。探索这一时期外贸的特点、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增长对唐代经济史的认识和对整个古代外贸发展史的认识,对今天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章安史之乱对国际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第一节安史之乱的根源要分析不利影响,必须了解安史之乱的根源。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①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①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卷237)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