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危机的可预测性与外生性金融风险高宇辉安国胜-银行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银行业危机的可预测性与外生性金融风险TheProbabilityofPrognosticatingBankingCrisesandEcto-crises高宇辉安国胜(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博士610074)[摘要]从现有的国际经验来看,危机预警模型往往仅起到事后解释的作用,实际预测能力不足。本文提出了危机预测失败的几种原因,并指出,危机模型仅仅表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外生性冲击等因素的存在,任何模型都难以预测到危机发生的准确时间。危机的防范在于要将内生性风险防范和外生性风险防范相结合。主题词:银行业危机预警模型外生性风险Abstract:Accordingtothepracticeofinternationalbanking,themodleofcrisesanticipateactsjustasonlygivingsomecauseafteracrises.Thisarticlerefersseveralreasonsofsuchfactsanddrawaconclusionthatthereisnoanymodlecanprognosticatetheaccuratetimeofcrises.Whatweshoulddoiscombiningthedefendingendo-crisesandecto-crises(impact-crises)synchronously.keywords:bankingcrises-prognosticatingmodleecto-crises20世纪80年代以来,IMF成员国中有130个发生不同程度的银行问题,其中,四分之三的银行危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发生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1。银行业的危机有可能成为我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但是,从国际上发生的几次银行业危机的经验来看,还没有一种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危机。似乎每一次危机的原因都有所不同,模型都要做出修正。导致模型修正的原因很多,特别是随机性非常大的外生性冲击因素的存在,使得任何模型都难以预测到危机发生的准确时间。一、现有的危机预警体系的不完善性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1995年西方七国首脑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基金组织对各国经济和金融状况实行监管的能力,建立一个旨在向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广泛、更及时的信息预警系统。然而基金组织仍然没能够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及时发出预警。从基金组织设立的七个预警指标来看,东亚国家金融危机与墨西哥已经明显的不同,部分指标优于墨西哥而部分指标则更差:一是东亚国家拥有更多的外汇储备和更强的应付短期债务的能力;二是东亚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更大;三是经常项目赤字是由较高的投资需求引起而不是由墨西哥那种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四是大部分国家仍有可观的财政赢余,不同于墨西哥的财政赤字;五是部分国家,如泰国对短期资本的依赖性过大;六是本币低估与经常项目赤字并存;七是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助长了泡沫经济2。对阿根廷的金融危机,也没有多少人给予了有效的预测。这说明,并不能仅仅凭借几个指标就判定危机是否发生。其他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计量模型,事实证明这些模型只对危机的原因分析有益,而对预测危机却很少见效3。于是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危机是不可预测的。预测意味着干预,干2预意味着预测所采用的变量的改变,预测很可能失灵。二、银行业危机预测的可能性为什么根据上一次的危机,制定了危机预警的指标体系以后,而新的危机却总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银行危机究竟是由银行家造成的,还是由监管者造成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危机的原因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和结构上的问题同样会导致银行危机。在多数国家,单个银行倒闭的原因是金融欺诈和管理不善,加上宏观因素——如外界冲击,政策变化,制度上、行业上的风险加剧等,导致银行大规模的倒闭,演化为银行危机4。准确预测这些宏观因素的综合性后果是困难的,预测模型的偏差至少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预警模型固有的两难处境如果模型不能很好地预测,误导了宏观决策,危机在未预测到的时候发生了,模型当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假设所建立的模型很好,静态来看预测的精确度也很高,然而当其发出危机讯号以后,政策的制定者立即反应,据此制定措施,危机因措施的适当与否被消除或提前到来。从表面上看,危机没有如预警模型预测的那样发生,模型的预测又失灵了。由于没有任何一个当局会为了检验模型的正确与否而对危机预警听之任之,模型的正确与否就无从检验。这是模型固有的“悖论”。可能存在这样的理想状态,将模型设为截面模型,既以宏观经济的某个时点数据,向前倒推,依照一定的历史数据了推定未来的危机的可能性大小。同时设定一个前推检验,提出几个可选择的宏观政策手段,如果政府的确采取了这几个措施,而危机没有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利用新的数据检验的危机的指数大大降低的话,近似推断模型是有效的和正确的。而实际上“信号噪声”、数据偏差、决策时滞、决策执行偏差、外部随机干扰等因素的存在仍然会导致模型的可检验性大大降低。(二)危机发生的随机性海曼·明斯基认为由于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存在,危机往往始于“外部冲击”(displacement),即对宏观体系的外部冲击。本质上不是突发事件引起危机,而是已经存在了危机的隐患,从而导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然而意外事件的冲击发不发生是偶然的,在这样的冲击下,危机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单一指标判断往往无效,因此,造成的印象是危机不可预测。另一个造成认为危机不可预测的原因是,每次危机的成因可能都是不同的,在危机的问题上,历史很少重演。一旦确立了某种较为权威性的预警体系后,由于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纳入该预警体系的指标,未纳入预警范围的因素少受到关注,这些指标所起的作用反而将增加。对预警体系的依赖,成为危机发生易被忽视的原因。为此,单纯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结论,特别是仅仅凭借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来评价未来,肯定是缺乏可靠性的。要增加预测的可靠性,除在国别的经验中真正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之外,如下文所述,一定要采取某种方式,将政策变量,或者称为制度变量纳入模型,作为风险的抵减因素来考察。3(三)所有制的风险承受度差异同样的指标,即对同样的风险隐患,不同的国家的承受能力不同。如有的国家的金融风险是由微观主体来承担的,只有在微观主体承担不了的时候,才求助于国家干预,但由于市场的巨大惯性及从众心理制造的“恐慌气氛”,此时的干预有可能已经为时太晚。这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比较普遍。相反,在部分转型经济国家,金融风险本身就是由国家来承担的,其掌握着货币发行权和一国资源的配置权,便利的行政干预可以将经济体当中的风险有效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Demirgü-Kunt和EnricaDetragiache(1997)5认为,当至少下述条件之一发生时,可认为发生了银行危机:1.未履约资产占银行系统资产的比率超过10%;2.挽救银行的行动成本不小于GDP的2%;3.银行部门的问题导致银行的大规模国有化;4.发生广泛的银行挤兑或者存款被冻结、银行放长假,或者为对付危机政府颁布了对一般的存款实行保障。但在转型经济国家,即便1、2两项指标数值比较高,危机仍可以用行政的方式化解。尽管局部的、单个的银行风险是市场性的优胜劣汰的行为,但与社会净福利损失相比,政府宁愿选择避免风险,避免采取倒闭等过激的方式,而是采取兼并重组等方式来解决矛盾。当然,转型经济国家这种抗风险的能力会随着市场化进程而减弱。这种控制风险的方式牺牲了社会资金的效率,甚至积聚着更大的风险,使一国依靠市场化的方式化解风险的可能性消失。(四)“隐性风险”度量的难度大不同国家的金融制度不同,信息披露不同,同样的风险有不同的的表现形式,甚至不以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隐性风险”更加具有破坏力。典型的例证,日本的银行业。外在表现的风险的程度不高,但实际上非常高,而且各种利益集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日本政府迟迟不能采取有效行动,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出问题的银行由于国家信誉的存在,仅仅是避免了挤提的风险,掩盖了银行坏帐,国家依靠发放再贷款的形式保证了银行的流动性,运用了发行货币的方式来缓和矛盾。用重组、利息资本化等手段来掩盖损失,隐瞒坏帐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呆帐被普遍低估,呆帐损失准备就会普遍不足,银行净收入和资本就会被普遍高估,从而加剧了风险。80年代初智利和哥伦比亚发生银行危机时,银行公布的坏帐水平非常低,资本充足率也远高于8%。1995年底,巴西先后倒闭的两大银行公布的坏帐数目远比一些业绩优良的银行少。一些拉美国家甚至在银行业危机发生时,还报告有净收入。还有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公布虚假数据,其所公布的应收帐款就是坏帐。如韩国公布的数据,1994年--1995年的银行储备足以应付还帐损失,因为坏帐占贷款总额的比率仅为1%。正是因为缺乏银行的合并报表,缺乏全国统一的披露要求,缺乏单个银行的关键的财务数据,缺乏向监管机构或公众提供不准确报告行为的严厉的惩罚措施,缺乏对银行本身的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国家间会计制度以及会计标准的差异,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银行资产状况良莠难辨6。总之,总结模型并不是没有意义,它告诫了每一个国家,在模型所表述的宏观、微观条件的组合下,是有可能发生危机的,但要对危机进行有效预测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金德尔伯4格在评价明斯基的观点时也承认:任何一次危机所具有的个别特点都与其他危机不同,包括外部冲击的性质、投机的对象、信用扩张的形式、欺诈者的创造性、引发风云突变的事件的性质等。但他同时又指出,虽然危机细节是多种多样的,结构却保持一致7。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结构性的问题构成外部冲击形成危机的基础。结构性问题是现有众多模型的核心内容。这样,对危机的预测可以简化为对风险结构的探讨(静态)和对外部冲击的分析(动态)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作为结构部分是可以预测的,而外部冲击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对付危机(防范危机)就是要依靠模型消除产生危机的不良结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外部冲击。三、我国银行业的外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所受的外部冲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贸易条件、国际利率和真实汇率的急剧变化导致银行业无法回避的系统性风险及贷款质量的急剧恶化而引发外部冲击性风险;二是由于非银行正常经营因素所引发的,通常为因各种行政行为、社会谣言、经济纠纷或矛盾等意外事件所引起的银行流动性危机。后者又被称为外生性金融风险。以国内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某分行挤兑事件为代表,近年来类似的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成为外部冲击的主流,也是我们重点考察的内容。通常认为,外生性金融风险是由于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风险结构)以及社会对风险诱因的过度反应(外部冲击)所造成的。1、外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结构——外部结构。存在于银行体系之外,主要包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外资银行的竞争、利率市场化、监管缺陷等等。在利率多变的环境中,银行体系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取消存款利率限制将使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趋于冒险,成为危机的一个根源。如果政府对金融机构作出各种形式的担保,将刺激银行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如果银行体系本身存在缺陷,外国金融机构的介入将加剧竞争,促进了危机的产生。考虑货币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在经济的连续运行当中是难以区分的,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具有共生性8,如果发生货币危机,则容易发生银行业危机。——内部结构。主要包括:不良资产比率高,内控不健全,经济纠纷等。由于国有企业对银行的极大的依赖性和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在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国有企业难以清偿的巨额债务和国有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对银行系统而言,不良资产比率过高是形成我国银行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仅1998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就向银行转嫁了4800亿元的不良资产。金融资源配置继续被大大扭曲。只生产30%产值的国有企业占有70%以上的信贷,而占70%以上产值的非国有企业贷款却一直非常困难9。2、外生性金融风险的外部冲击因素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政府与市场、公众之间的重复博弈的过程。市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