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实施方案(2014-2020年)二○一四年十一月目录一、建设基础………………………………………………………………1二、指导思想与建设思路…………………………………………………3(一)指导思想……………………………………………………………3(二)建设思路……………………………………………………………3三、建设步骤与建设目标…………………………………………………4(一)建设步骤……………………………………………………………4(二)建设目标……………………………………………………………5四、重点建设任务…………………………………………………………8(一)彰显办学特色………………………………………………………8(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0(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12(五)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13(六)大学文化建设……………………………………………………14(七)基本条件建设……………………………………………………15五、重点改革内容………………………………………………………15(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15(二)教育教学改革……………………………………………………16(三)人事制度改革……………………………………………………16(四)管理制度综合改革………………………………………………17六、保障措施……………………………………………………………17(一)创新发展理念,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思想保障……………17(二)成立领导小组,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组织保障……………18(三)加大经费投入,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财力保障……………18(四)优化资源配置,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条件保障……………191安徽农业大学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实施方案(2014-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徽省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高教强省”战略,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实现校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目标,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结合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和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建设基础自“十二五”规划建设以来,学校先后成为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院校、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院校、安徽省首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形成了以“大别山道路”为标志的鲜明办学特色,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过去的五年中,学校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一是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实施了“卓越计划”、“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以及小学期制、主辅修制等改革,构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继续教育有力推进。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明显。学校整体进入省内一本招生,连续四年获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二是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和培养“百人计划”、“皖江学者”、校聘讲席教授等28人,新2增省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7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管理和分类量化考核。启动学科群建设,加强团队和学科平台建设,新增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教学团队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4个,新增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承担国家级科研、教学项目333项;主持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奖励8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科研经费总量达到4.8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4倍;专利申请数连续4年位居全省十强。提出并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新增友好合作院校12所,留学生规模大幅增加。学校获批为“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安徽海智农业基地”和“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三是社会服务成效突出。坚持走“大别山道路”,不断拓展领域,完善机制,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每年有60%的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村大工程”培养了6000多名乡土大学生。积极投身安徽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茶产业振兴计划、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等重大行动。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开创了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的“安徽模式”。“大别山道路”入选建国60年安徽省十大最具影响的科技事件。学校成为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四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学,新图书馆、生物科技楼、餐饮中心、实习实训楼等相继投入使用,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在庐江县郭河镇购置土地500多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形成了“一校区两园区”的办学布3局。初步建成“数字校园”,推行电子政务,管理、服务与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二、指导思想与建设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安徽省“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基地”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为使命,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重点,以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关键,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坚定不移走“大别山道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二)建设思路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一定要把握好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这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立足地方,彰显特色,提升水平。把握地方性。地方性,是学校办学的服务面向定位。就是要依靠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紧紧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学校与地方深度对接、互动发展。把握特色化。特色化,是学校办学的路径选择。作为地方行业类院校,要高举“大别山道路”旗帜,创新特色办学理念、建设特色学科、培养特色人才、培育特色文化,克服同质化倾向,彰显农林特色。4把握高水平。高水平,是学校办学的目标定位。这个“高”,既体现在有无国家级人才、平台、项目、成果,更体现于学校在国际国内同类院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贡献度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要找准方位,创特色,强优势,争一流。三、建设步骤与建设目标(一)建设步骤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学校将实施“三步走”战略,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一战略目标。1.第一阶段(2014-2017年)以内涵建设和提升办学质量为主线,按照全省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任务要求,以“强内涵、提质量、塑特色、出效益、上水平”为发展导向,重点建设好优势特色的学科专业、平台与团队等,构建协同创新与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打造“大别山道路”升级版,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大学文化和管理模式,办学活力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用4年的时间,到2017年(即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验收期),初步完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核心内容的建设。2.第二阶段(2018-2020年)以学科综合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优、国际合作化程度高、管理效益好为目标,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出一批影响较大的科技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和管5理人才,使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生均办学条件、人均科技产出处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用3年的时间,到2020年(即校“十三五”规划完成期),基本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3.第三阶段(2021-2028年)以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导向,使我校优势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实力和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内较高水平,在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科技支撑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学校成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用8年的时间,到2028年(即建校100周年),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农业大学。(二)建设目标1.第一阶段(2014-2017年)阶段目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努力建设成为在全国同类院校有较大影响、若干优势学科有重要地位、特色鲜明的先进水平农业大学。主要指标:(1)人才培养。重点建设6个有国际影响的本科专业,建立科学、先进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双创”型人才培养取得标志性成果,人才培养质量位于全省高校前列。新增国家级教改项目10项、国家教学成果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2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门。逐步实现省内普通文理科一本批次全部线上录取,不断扩大外省一本批次录取省份;初次就6业率稳定在90%以上,就业满意度和社会评价达到90%以上,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明显增强,毕业生创业率达到2%。(2)学科建设。重点建设3-5个有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2-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3。(3)人才队伍。重点建设3个高水平教师团队,打造一支整体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4-6人,培育2-3人,其中二类人才1-2人,三类人才2-3人,4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达60%以上,有境外半年以上学习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30%。(4)平台基地。积极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1-2个,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2-3个,重点建设好合肥高新技术农业园基地、郭河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皖南、皖西、皖北和江淮分水岭等综合试验站,联合地方共建皖南和皖北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以及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30个特色产业基地,并大力推进学校一级科研服务公共平台建设。(5)科学研究。若干研究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力争国家三大科技奖有突破,确保当年科研经费总量达到2亿元,农林学科被SCI、EI等收录论文数争取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前15名。(6)对外交流。新增中外合作院校、专业3-5个,年招收留学生30-50人,聘请外国文教专家5-10人,国家留学基金委等教师出国项目的研修人数达60-80人,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2-3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和综合研究实验室,基本形7成开放式办学格局。2.第二阶段(2018-2020年)阶段目标: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学科水平、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化格局和治理能力的新突破,把学校建成农林生命学科特色鲜明、核心办学指标居于同类院校前列的高水平农业大学。主要指标:(1)人才培养。建成10个左右有国际影响的重点本科专业,形成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和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公开视频课)2-3门,教育教学改革水平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及安徽省同层次院校领先水平。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满意度和社会评价达到95%以上,毕业生深造率稳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与技能显著提高,毕业生创业率达5%。学生参加全国性技能大赛总成绩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学科建设。重点建设6-8个有影响力的农林优势特色学科,整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2-3个优势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名,力争1-2个学科进入ESI前1%。(3)人才队伍。重点打造10个左右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产业团队,新增二类人才1-2人、三类人才3-5人,确保入选“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力争“两院院士”取得突破。大力实施“拔尖人才计划”和“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造就一大批学术骨干人才。实现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占教8师总数50%,其中,4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达80%以上,有境外半年以上学习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40%。(4)平台基地。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1-2个,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3-5个,建设特色产业基地50个。(5)科学研究。新增国家三大科技奖1-2项,当年科研经费总量力争达到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