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区划是在地震活动区域内的一种划分,我国分为地震区、亚区和带三级。地震区划是根据地震活动、活动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标志等条件进行划分。地震区划既是地震烈度区划的基础资料,又是研究地震活动各项规律的基础。地震区划对于研究地震成因、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已经发生的地震是地震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贵州在这方面调查研究比较薄弱,本文根据自己长期从事贵州地震调查研究资料,对贵州地震区划、历史地震等提出一些看法。1、贵州历史地震和地震区划现状贵州地震工作空白很多,欠账很多,出现的错误也不少。贵州历史地震资料不仅研究很浅,而且出现了一些错漏。在1971年、1977年和1983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中,贵州有16次左右历史地震。经过全国各省、区、市查阅《地方志》后,出版了《中国历史地震资料汇编》,各省、区、市亦相应的出版了本地的历史地震资料汇编,形成了1988年版的《中国地震简目》。在《中国地震简目》中,各省区市均增加了历史地震目录,最少的都有10次左右,最多的达30余次,贵州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由16次减少到11次。在《中国地震简目》中,1875年6月8日地震被描述为“广西罗甸乐业6.5级地震”。众所周知,广西没有罗甸,罗甸在贵州境内。贵州省依据贵州各种《地方志》记录的地震事件,将贵州历史地震汇编成册上报中国地震局(原国家地震局),将1875年6月8日的地震记录,认为是广西凌云6.5级地震对贵州的波及。1992年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登载了《贵州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表明了1979年7月编制的《贵州省历史资料汇编》(油印版)的这一观点[1]。对历史地震认识的不同,地震区划图也不同。根据1988年《中国地震简目》,国家编制了第三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在第三代区划图上,贵州仅望谟县列为Ⅶ度区,其余县市均是Ⅶ度以下区。在第三代区划图上,将罗甸划为Ⅵ度区,而望谟仍是Ⅶ度区,这与实际不符。1988年后的全国地震目录,将1875年6月8日地震震中又定为贞丰东南,震级定为6.0级。陈仁发等(1993年)[2]和罗远模等(2009年)[3]提出1875年6月8日地震震中在贵州罗甸县,震级6.5级。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地震的震中、烈度区划和震级等多个要素不一致的现象。贵州的历史地震目录问题,对贵州的国土规划、城乡建设、中小学建设和资源开发带来了不利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很多人,认为贵州是“地震安全岛”。事实上,贵州并非“地震安全岛”。1986年成立了由省科委管辖的省地震群测群防管理办公室后,覃子建等对贵州历史地震进行了再次研究,1991年出版了《贵州历史地震资料汇编》,对贵州省历史地震进行了增补、恢复和地震要素的变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共有破坏性地震33次,该文登载在江苏省地震局主办的《地震学刊》1992年第1期44—62页上[4]。同时在1992年的《中国地震年鉴》中371—373页上也有登载。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文库》(天文学·地球科学)转载在320—321页上。覃子建等调查研究后提出,1526年晴隆、1819年贵定、1875年罗甸及1948年威宁的4次地震震级都在6级以上。1875年罗甸地震震级最大,为6.5级,日本把该地震震级定为8.2级,并认为是贵州地区最大的地震。笔者认为,1875年6月8日的地震,震中在罗甸,震级至少为6.75—7.0级[5]。笔者考察1875年6月8日罗甸地震时,听老人说,当地人烟稀少,而山体松动和地表破坏严重,有的巨大滚石目前尚存。1987年11月18日在罗甸地区发生4.1级地震,不仅房屋有破坏,局部土房倾斜,有的倒塌,而且有灰岩滚落,有如解放牌大卡车那么大,数量也很多,滚石下滑致使1人死亡,可想震动之大。1819年贵定地震,日本定为7.2级,笔者在1992年考察花溪地震时,有些老人听前辈说,该次地震山体破坏也很严重,笔者认为震级应该在6.5—6.75级较为合适。1526年晴隆地震,山体松动和破坏也很严重,云南省地震局科技人员认为该震的震级偏低,笔者认为该地震修改为6.0—6.5级较为合适。1948年威宁地震,不仅建筑物破坏严重,山体松动和破坏也很严重,在不同版本的国家地震目录中,都把震中烈度定为Ⅷ度强,这与震级很不相符。该震虽然是仪器测定地震,但当时全国只有3个测震台,精度不够准确,笔者认为修改为6.5级较为合适。解放后的1970年晴隆、1971年贞丰、1985年水城和1998年荔波地震,震级也应该在4.9—5.5之间。这样,从1308年到1998年贵州境内有破坏性地震(震级大于4.75级)达34次[6],还有省际接壤边界地震23次,外省对贵州波及的地震16次,这些地震是确定贵州地震烈度区划的重要依据。2、贵州地震区划的认识根据历史地震、现今地震和贵州地质活动构造考虑,把贵州分为三大断块[7],在北西向的垭都—紫云(延伸罗甸)深大断裂以西为黔西断块,垭都—紫云(延伸罗甸)深大断裂至北东向松桃—独山深大断裂之间为黔中断块,松桃—独山深大断裂以东为黔东断块,结合三个断块内的地质活动构造,地球应力场和重力场等综合考虑,笔者对贵州境内的地震活动的地区进行了初步分区:六盘水—罗甸地震带或六盘水—罗甸中强地震兼有强震地震带(简称黔西地震带或黔西中强地带兼有强震地震带),该带就是黔西地块范围,它的东面有云南东川—篙明地震带,最大地震为8级,与南北向展布的小江深大断裂有关联,北有四川马边—云南昭通地震带,最大地震为7.1级,与马边—彝良隐伏深大断裂有关。笔者认为马边—彝良隐伏深大断裂可能与垭都—紫云深大断裂相连。三个地震带在地貌上大部分属于乌蒙山地区,地质构造相互穿插。在黔西地震带上,贵州境内发生破坏性地震22次,最大为1875年罗甸的6.5级地震,省际交界地震更为频繁。黔西地震带在地质构造上有类似“棋盘式”的地质构造,构造节点多,构造端点也多,因此地震活动是贵州最强的地区。是满足条件的名符其实的地震带。黔北—黔南地震亚带或黔北—黔南中强地震亚带(简称黔中地震亚带或黔中中强地震亚带),黔中地震亚带发生破坏性地震11次,1819年的贵定6.0级地震为该带的最大地震,金沙1930年发生5.75级地震,省际交接地震也有,该带以北东向的地质构造为主,南北向构造次之[8]。黔东目前不构成地震带,只有零星地震活动分布,1879年黎平发生5.0级地震,1626年湖南会同发生5.0级地震,1695和1806广西融水分别发生5.5和4.75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原国家地震局)在1978年编绘的《中国地震区代分布图》,全国有10个地震区,23个地震亚区和30个地震带的三级划分,如广西区有灵山地震带,最大地震为6.75级,湖南有常德地震带,最大地震为6.75级,仅有贵州是全国地震区带的唯一空白省,这对全国性的地震区划是不利的。贵州是以中强地震为主兼有强震活动的地区,现今贵州地震活动水平比湖南、广西等省、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强度要大,频繁要多。2006年4月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119页中提到:“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3、地震区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城市建设,建筑物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这就需要地震区划作为依据。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根据贵州省城市体系规划,从现在至2020年,全省有36座城市,具有山区组团式拓展,点状式集中的城镇化特色。城市体系按5级发展,贵阳为特大城市,遵义、安顺和六盘水为大城市。还有中等城市7个,县级城市25个,城镇近700个。贵阳市和包括遵义市在内的其他8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应是我省防震减灾的重点,省会城市贵阳已列为全国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向上在天天的长高,向下在延伸,向地面在扩张。形成人口集中,建筑物密度大,物资财富高度集中等特点。以贵阳市为例,现有24米以上高层建筑达2706栋,其中100米以上高层50栋,200米以上视为超高层的建筑有2栋。座落在护国路的凯宾斯基有228米高,共59层(地上56层,地下3层),这是贵阳核心区首次按Ⅶ度设防的超高层建筑;贵阳金阳新区的中天会展城的高度为201米。从地震区划角度考虑,贵阳不仅是个很小的盆地,而且位于省内骨架“四边”形深大断裂之中的显著特点。北有东西向的黔中深大断裂,南有北东向的云南开远——贵州平塘隐伏深大断裂,东有北东向的松桃——独山深大断裂,西有北西向长期活动的垭都——罗甸深大断裂。在贵阳地区也有很多组规模较大的断裂,贵阳北有乌当断裂,乌当,云岩有多出温泉出露,南有桐木岭断裂,贵阳中心区夹在两断裂中,还有南北向贵阳——惠水断裂,此断裂在历史上和现今都有地震活动发生。在地震活动方面,贵阳有历史记载9次。1601年,贵阳和惠水均有地震记载,震级可定为4.75级,为破坏性地震。1955,1979和1992年贵阳地区都发生过强有感地震,震级在3.5-4.9之间。笔者在考察1992年地震时了解到,这3次有感地震影响面积广,花溪,惠水、龙里、贵定和贵阳大部分地区均有感,也有一定的破坏性,有农房土房开裂,局部有房墙倾斜,甚至倒塌,地震烈度达Ⅵ度强。更重要的是1601年历史记载地震和现今地震活动一致,笔者初步认为这些地震活动与贵阳——惠水断裂有关。1988年5月20日深夜在贵阳发生的1.2级地震,使省民族宾馆的客人向外逃跑以避震。从地震角度考虑,大城市要有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城市群和黔中经济区,可见贵阳在全省的防震减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贵州山区的城镇化不像平原地区的城镇化,同时我省有是大面积的岩溶区,因此,具有山区灾害、地质灾害和岩溶灾害特点,还要考虑地表的巨大载荷、构造蠕动、岩溶活动等所发生的所谓“慢地震”和人工地震。贵阳已有Ⅶ度设防的首例,笔者建议应提高贵阳设防标准,由现有的Ⅵ度提高到Ⅶ度设防,重点建筑物按Ⅷ度设防的建议。4.地震区划与贵州地震活动的特点贵州地震活动除了一般地震特点外,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与地震区划有着密切联系4.1有感地震烈度偏高,可达到破坏性地震的最低烈度贵州3.0—4.4级有感地震较多,个别2.0级以上微震都可以达到破坏性地震最低烈度Ⅵ度,这样的有感地震约占有感地震三分之一左右。例如1987年11月18日,罗甸Ml4.1级地震(参见《瞭望周刊》1988年中的《中小学校舍建设应重视抗震》),地震时发生崩塌、滑坡、滚石如解放牌4吨的大货车那样大,且数量很多;又如1986年5月10日六枝Ml4.6级(修改为3.8级)地震(见1988年《贵州勘察设计》中的《一九八八年六枝特区地震灾害调查一文》)。再如水库和矿山诱发地震:1982年3月20日六枝化处Ms3.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Ⅵ度强;1982年8月6日乌江渡水库Ml2.1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Ⅵ度。这些地震对地面产生的影响是属于破坏性地震之列,而地震破坏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4.2、贵州的新老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各种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认识这种相互关系,对于地震区划和防灾减灾有重大意义。例如,关岭、镇宁和贞丰不仅有多次历史地震发生,还有现今地震活动。2009年10月12日镇宁发生3.4级地震,在2010年1月17日贞丰、关岭和镇宁三县交界处发生3.4级地震,造成山体滑坡,滚石下滑致6人死亡9人受伤。又如1970年7月25日在晴隆西北发生5.2级地震,1985年12月2日在水城南部发生5.4级地震,1985年7月2日在晴隆的中云发生山崩、滑坡、死亡47人。同日在相隔不远的勇寨也发生滑坡,死亡28人。1991年雨季时水城南部亦发生多处地质灾害,至少造成7人死亡和多人受伤。1977—1985年间,六枝地区发生多次小震群活动,有千余次小震。1988年5月10日有发生4.6级地震,这些地震发生后,仅在1991年上半年的雨季时,六枝地区有损失的地质灾害竟达190余处,据不完全统计,至少40余人死亡。在黔西地区,类似情况较多。不仅贵州如此,在我省西部地区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