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地震构造解释实习1、实习目的及内容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质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已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本次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地震地质解释训练,综合利用所学的地震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来解释地震剖面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实习,旨在掌握构造解释的方法,解释实际的工作流程,学会基本成果图的制作及综合解释,分析地下构造情况,以期为今后油气勘探的部署提供可靠的依据。实习内容主要是根据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相关资料,利用Geoframe解释系统建立地震解释工区,标定反射标准层,解释断层、不整合等地质现象。实习完成了2条地质解释深度剖面,1层等t0图和深度图的编绘,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由于实习指导书对于实习步骤的说明已经十分详细,所以笔者在这里不再赘余,详细解释该工区的地质情况和实习的成果与结论。2、七个泉地区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是由中生代、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受挤压断块陷落而成,西部以阿尔金山走滑断裂为界,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柴西地区受阿尔金山前断裂的影响,发育断鼻构造和背斜构造,构造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呈条带状分布(图1)。主要发育有七个泉、红柳泉、狮子沟、花土沟和咸水泉等构造-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1]图1.七个泉油田背景图(据施洋等,2010)[1]七个泉地区位于柴西南区的阿尔金山前,构造总体上是一个大的鼻状构造,受多条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交叉断层影响,在七个泉油田区形成了一个短轴背斜。[2]七个泉地区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型的鼻状隆起,东南向尕斯断陷腹部倾没,南部则以北倾的七个泉断层与红柳泉构造相接触,区内发育着北西西向、上陡下缓的七个泉断层,并在2条断裂间由多条小断层分割而成多个断块组合。[3]七个泉地区第三系以不整合面(T0,T2´,T5和T6)为界可划分3个二级层序,与盆地的充填、断拗和挤压反转3个构造演化阶段相对应。另外以局部不整合和不均一面为界(T1、T2和T3)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分别为:路乐河组层序(ⅢA);下干柴沟组层序(ⅢB);上干柴沟组层序(ⅢC);下油砂山组层序(ⅢD);上油砂山组层序(ⅢE);狮子沟组层序(ⅢF)。[2]图2.七个泉地区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据陈海清等改,2007)[2]3.综合解释过程本次地震实习工区(图3)主测线CDP从320到540,联络测线CDP从90到640,解释精度达到20*20。区域内有三口钻井,分别为w1,w2和w3,连接三口钻井建立连井剖面traverse(图4),根据输入的地震数据以及钻井等时分层数据(此处可以用合成地震记录来分层),笔者标定出从E1+2到N22共5个层段,对应该区域从新生代以来的地层记录。同时实习主要划分的是T4、T5和T6三个界面,如图可知工区地势整体西南高北东低,北东部地层埋深大,地层较完整。图3.实习工区测线图图4.连井剖面图实习区断层较为发育,主断裂出现在工区中部,从主测线380和400剖面图(图5)可以看出。图中解释3条断层,主控断层为逆断层向NE方向倾,沿SE方向展布,一直延伸至盆地基地,总断距接近1000m,整体受到NE-SW向的挤压应力,可能是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作用,导致昆仑山向NE方向挤压造成,是喜山运动的构造产物[4]。同时解释出一条小的调节断层,断距大约10~20m,倾向于主断层相反,在断层上盘可以看作逆断层产生的挤压背斜,这是有利于油气勘探的靶区,易形成构造圈闭。图5.主测线380和400剖面图笔者以T5构造层,即E1+2路乐河组和E3下干柴沟组下段分界面为例,分别绘制等t0图和等深图(图6),易知地层总体向NE倾,中部和东部埋藏深,最深处约3000m,除上文提到的断层外,还有两条小断层在工区东部和北部,分别倾向NW和SE,可能与阿尔金山的活动有关。同时我们将工区所解释的地层和断层数据导出,通过时深转换、Grapher绘制了现今的构造图件,清晰地展现了现今T4、T5和T6的地层形态和断层特征(图7)。已知柴达木地区地面海拔高度一般取2882m,所以T4之上为下干柴沟组上段到第四系的地层(E32-Q),厚度约1000~2200m;T4与T5之间为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厚度约300m;T5与T6之间为路乐河组(E1+2)约1000m厚。同时结合相关资料可得,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E31)沉积时期,对应图6.T5层位等t0图和等深图图7.实习工区现今剖面图下干柴沟组层序(ⅢB)水进体系域,砂岩发育,为七个泉地区主要储集层段之一。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沉积时期,区域上沉积了柴西南区最重要的烃源岩,对应下干柴沟组层序(ⅢB)高水位体系域。由于泥岩发育,同时七个泉地区相对位于盆地边缘,靠近物源,还发育一定厚度的砂岩储层,因此具有了形成岩性圈闭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上干柴沟组(ⅢC)和下油砂山组(ⅢD)沉积时期,由于柴西南区沉降中心东移,七个泉地区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岩性较粗,泥岩不发育,难以形成岩性圈闭所要求的遮挡条件。综合分析认为,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层序(ⅢB)是寻找岩性圈闭的主要目的层段。[2]4.结论本次实习对于七个泉地区基底之上的地层,标定出从E1+2到N22共5个层段,重点解释了T4、T5和T6三个界面,并对T5做了进一步的构造解释。从剖面特征来看,主测线上解释的大断裂受喜山运动影响,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封闭的断层附近出现挤压性质的背斜是寻找构造圈闭的有利场所。而联络测线上出现NE想展布的小断层,可能与阿尔金山的活动有关。最后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了下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的沉积环境,认为七个泉地区下干柴沟组层序(ⅢB)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有利层段。参考文献[1]施洋,包建平,朱翠山,詹兆文,袁莉,徐文.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与咸水泉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01:132-138.[2]陈海清,杨波,寿建峰,王光华,曹强,冯光占.沉积物源的综合识别与岩性圈闭的确定——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03:283-289+239+362.[3]畅斌,张金功,龚建洛,黄传卿.挤压盆地中背斜油气成藏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藏为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02:192-199.[4]JunlingPei;ZhimingSun;XishengWang;YueZhao;XiaohongGe;XinzhuanGuo;HaibingLi;JialiangSi.EvidenceforTibetanplateauupliftinQaidambasinbeforeEocene-Oligoceneboundaryanditsclimaticimplications[J].JournalofEarthScience.2009(No.2).[5]孙家振,李兰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