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摘要: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不仅本身能造成各种破坏,还能形成灾害链,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地震的破坏力极强,不仅能使房屋倒塌二危及到人类的生命,还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研究地震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对我们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更好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地震的基本概况——以青海地震为例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地震发生后,青海省的环保部门就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一级响应机制,迅速制定了灾区环境监测预警方案、水污染处置预案、应急监测方案,对灾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应急监测。可见,地震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此次地震不仅危害到玉树人民的生命,而且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生态环境的破坏,灾后的地区在短期内难以修复。二、地震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从玉树地震的情况分析,地震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有:1、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此生地质环境灾害强烈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山河改观,地壳运动,地震破裂过程复杂多变,导致山体崩塌、飞石滚落、暴雨洪灾,引起大规模地质灾害。1950年西藏墨脱8.6级地震最具有典型性,该次地震后,在20万km平方范围内形成大量的山崩塌方,巨石纷飞,沿雅鲁藏布江的多雄拉山、南木冬山和金珠山山崩最为严重,并促成泥石流的活动,村庄被掩埋和摧毁,破坏田地和道路,堵塞江河,引起雪崩,洪水泛滥和大片森林被毁。2、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方面,地震不仅直接造成动物死亡,而且对它们的繁殖也有影响。1736年广西岭溪地震后于当地夏季出现白燕,说明地震使白燕原来的生存环境改变,导致它们的迁移,实际上,这对白燕的生存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地震破坏植被,从而影响到某些动物的生存。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动物物种依赖于不同类型的植被,植被被破坏了,就必然会影响到某些动物的生存及繁殖,有时可能会导致某些珍稀动物的灭绝。3、对生态资源的污染与破坏地震使自然资源减少,用于燃料、建筑的森林被毁。而且,地震可能引起危险品的泄露。比如,在剧烈的地震之后,一些储有危险品液体的容器破裂,使之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还会扩大污染影响范围。如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后,造成什邡市有化工厂倒塌,数百人被埋,80吨液氨泄漏。地震的发生,使建筑物倒塌。在地震中有许多化工厂、造纸厂等排污量大的企业受损,化学物质外泄,水处理系统瘫痪。居民住宅、厕所、阴沟等污水管道破裂,市污水外排。倒塌的建筑物,亦使固体废弃物大量增多。地震使农村原有的地质条件改变。水土流失加重,农业面污染加剧。地震还会影响到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聚居地污染物的分布,尤其是因为地裂、建筑物倒塌等因素引起的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变化。三、对地震灾害的防范及应对措施1、做好灾害环境影响评估对灾情进行充分估计,做好判断和调查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的重要工作。应排除环境影响,掌握灾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尽快使受损的治理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避免产生更大的环境灾害。环保部门应侧重做好水体和空气等污染物的监测,以及危险品污染物的防护等措施。由于地震容易引发崩塌等现象,会使水体堵塞,因此,应及时对污染的水体采取措施,以防止更大的污染。2、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环保防范工作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灾害,生产危险品的企业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生产条件的防震措施,加固生产设备,提高其防震性能。相关部门应该制订环境应急预案,如要求危险品的生产应处于安全地带,以避免由于地震灾害以及由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带来对人及环境的损害。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如对基础设施进行防震处理,进行边坡处理、提高稳定性等,都能够起到保护周围水体的效果。3、建立自然灾害链的预报预警与减灾应急机制。自然灾害会形成灾害链,如大灾有大疫,气候灾害又常通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造成更大的危害。大洪水、大地震目前人类尚难以采取措施避免,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也是难以治理的。对这些自然灾害,人类应当学会与其共处而又能适时避开,深入研究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装置,以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减少生命财产损失。4、加强环境灾害知识普及工作,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地震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人类目前尚不可能全部防治,但应当认识和掌握地质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灾害,以便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采取适时的避难减灾行动,以减少损失,这是可以做到的。地震灾害是自然规律运动的结果,灾害的发生必然会给我们生活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我们应深入探究地震对当地环境、资源的影响,做好灾害防范及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