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零八年秋到零九年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关我那个同学的特别提醒:比如在CBD类似的题目中,着重回答:”高耸建筑物受低频震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震荡的影响”,而不要回答”本征频率”或者“共振”这两个字眼,kczhao说他看到这两个字眼就算错,不因为其他的原因,就是为了来听课的能那高分。不过我们私下认为他变态…呵呵一家之言,姑且听之。。。。BBS部分:特别的,重要的部分已经改为加粗字体,红色字体为部分关键词。有一些baidu的补充内容看起来很快的注意留言的发言时间,有不少08年秋的注意发信人的id,有些不是kczhao发信人:Mog(MiniMog|奇了怪了),信区:IntroEQ标题:Re:【求助TT】考试~发信站:北大未名站(2008年12月23日23:04:57星期二),转信走滑断层的左旋和右旋?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向右就是右旋或者说,从上往下看,顺时针是右旋,逆时针是左旋【在imcinderella(Cyndi|小心火烛)的大作中提到:】:啊那太好了~~:我搞不懂那个左旋和右旋的问题。。――――――――――――――――――――――――――――――――――――――发信人:kczhao(多元文化),信区:IntroEQ标题:Re:第五章好难发信站:北大未名站(2008年12月24日09:12:33星期三),站内信件重要要求两层介质的传播问题,微积分都不要求,考试中多层的也不做要求。【在tothepast(十月二日,深巷酒吧)的大作中提到:】:第五章好难,各种数学的纠结,不知道赵老师会考到什么程度?--※来源:·北大未名站bbs.pku.edu.cn·[FROM:162.105.73.19]Baidu最佳答案四、地球的中生代时期以上所说的中生代时期大陆分裂的历史根据是什么?分裂原因又是什么?这得从下面的假说说起。首先是奥地利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L.Wegenge,1880~1930)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他认为地球是一个由热变冷的天体,它的表层先冷却,凝结成固体的地壳,地壳的上层是较轻的硅铝层,它的下层是较重的硅镁层,处于熔融状态。如同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大陆也是浮在它的基底——硅镁层之上的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古地磁学的兴起,研究证明大陆漂移的轨迹与古地磁学是吻合的。地球磁场分南北两极,亿万年前形成的岩石层中,保留着当时的磁性纪录,利用精密仪器,对岩石剩余磁性的测定,可以知道不同大陆在不同地质时代的地磁北极的位置及其移动,研究表明,各大陆测定地磁北极在相应地质时代移动路线不同,最终都在今天会合于磁北极。其次是六十年代初,美国学者赫斯(H.H.Hess,1906~?)和迪茨(R.S.Dietz,1914~?)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这个假说的基本思想是:热的、具有一定塑性的物质从下面的软流圈里上涌,通过岩石圈里的裂缝,在未来的洋脊轴部侵入,涌出的岩浆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原始洋底向二侧扩张,大陆随之漂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新的洋底不断加宽,已经裂开的大陆壳被带到离大洋裂谷更远的地方。既然新的大洋岩石圈不断地从每个大洋里产生,老的大洋岩石圈向外移开,大洋在扩张,长此下去,地球体积不是越来越膨大了吗?直到后来海底扩张假说和大陆漂移假说相互结合后,才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不断增生的大洋岩石圈在地球的另外一些地方又重新回到软流圈里去而消亡了,这跟全球性地震活动带的研究密切相关。从而使地球科学中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能从宏观上阐述地球上层发生的各种运动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此学说把地壳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每板块又分成几个小块。所有的这些板块构成一层岩石圈。各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的活动地带,板块随着洋底扩张而移动。洋脊附近是板块生长带,有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东太平洋隆起这三处。海沟附近是板块消减带,就是太平洋东、西边缘海沟部分。当密度较大的板块向密度较小的板块俯冲时,引起强烈地震和火山作用;仰冲则形成岛屿或高大山系。五、地球的新生代时期新生代时期最突出的事件是非洲跟欧洲的接近和印巴次大陆跟亚洲的相撞,其结果使一部分岩石圈上层物质互相推挤,形成了横亘于南北半球之间,绵延几乎达到地球半周的最雄伟的山系和高原,它西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经南欧的阿尔卑斯山,东延是喀尔巴阡山,接高加索山、土耳其和伊朗的高原和山地、帕米尔高原和山地,向东就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再向东南去,中南半岛和印尼诸岛的山脉也都跟它相连。这就是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产物。太平洋跟周边大陆的相互挤压作用也使大陆边缘的构造带持续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和岩浆作用,并且伴有强烈的地震活动,这些作用一直到现代还在进行。以及被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运动所形成的断裂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断块,在大陆边缘各种作用和岩石圈物质运动的影响之下,发生了互相推挤,拉开或相对升降,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发信人:kczhao(多元文化),信区:IntroEQ标题:Re:问两道题发信站:北大未名站(2008年12月25日21:28:14星期四),站内信件很高兴你带着研究的思维去分析问题。一般说来,正如你所说,张性作用易于形成正断层,压性作用易于形成逆断层,海沟是洋壳俯冲应该是压性的,大洋中脊是张性的,所以,海沟是逆断层,大洋中脊是正断层。现在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17,18的前提就应该是:海沟是张性的,大洋中脊是压性的,这是容易理解的,想象一下,海沟下盘弯曲,当然有拉账之势,洋中脊向两侧推挤,当然有压挤之势,所以有答案。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定论,研究当中。也就是,不能笼统说:海沟是洋壳俯冲应该是压性的,大洋中脊是张性的,要看哪些位置。当然不能笼统地说海沟是逆断层,大洋中脊是正断层。具体问题会有更加明确的前提。地震概论的试题都是很明确的,不存在模拟试题17,18这样的模棱两可的题目,这也保证试题不怪异,同时也具有测度的作用。顺祝学祺!【在xphDD(豆豆啊豆豆你什么时候才可以长大|天天爱我)的大作中提到:】:模拟题一的17,18:感觉应该是海沟是逆断层,大洋中脊是正断层,但是答案给的是相反的:自己分析了一下,跟别人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思路,我觉得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张性作用应该是正断层,压性作用应该是逆断层啊,海沟是洋壳俯冲应该是压性的,:大洋中脊是张性的么。:嗯,呼唤大家给解释一下吧~~~--※来源:·北大未名站bbs.pku.edu.cn·[FROM:162.105.73.19]发信人:kczhao(多元文化),信区:IntroEQ标题:Re:问一道题发信站:北大未名站(2008年12月25日23:55:40星期四),站内信件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正如第8章课件上说的,高耸建筑物受低频震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震荡的影响较大.所以,汶川的高建筑倒塌的少,低矮的建筑夷为平地.北京CBD震感强烈,北大却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面波衰减得更慢,就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呢?这是必然的,因为这时面波很强啊,高层建筑对面波本来就敏感阿.至于具体的物理机制,跟共振有关系.顺祝学祺!【在daerduo(我想要一个马甲)的大作中提到:】:就是关于近震远震的问题……:老师讲过,远震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近震对低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原因是不是因为面波随着距离的衰减比体波更慢呢?可是为什么面波衰减得更慢,就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呢?我好象不是很清楚:谢谢老师~!--※来源:·北大未名站bbs.pku.edu.cn·[FROM:162.105.73.19]发信人:kczhao(多元文化),信区:IntroEQ标题:Re:求教一道题发信站:北大未名站(2008年12月27日09:52:22星期六),站内信件地震仪记录的是位移,也就是地面运动量,这个量是矢量,相当于三维空间里面的一个矢量。三分量记录是指地震仪分别记录了三个垂直方向上的地面运动量的投影,即东西分量,南北分量和垂直分量。解答这道题需要些空间思维,但是不难,相信你可以搞定。【在haer(做人要厚道)的大作中提到:】:上学期考试最后一道题,那个单台地震定位原理还是不怎么明白,那个三分量记录指得是:什么?请赵老师解答,谢谢!--※来源:·北大未名站bbs.pku.edu.cn·[FROM:162.105.73.19]发信人:kczhao(多元文化),信区:IntroEQ标题:Re:弱问关于震级发信站:北大未名站(2008年12月27日13:42:53星期六),站内信件很高兴你想到这个问题。震级只有一个,衡量地震的大小或者规模的,一个地震的大小当然是确定的了。但是分为:体波震级、面波震级、地震矩震级,例如里氏震级属于体波震级.这些震级都是与一定范围(大小)相适应的,也有远近震之分.一般说,同一个地震如果用不同方法测定是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汶川大地震就如此,震级修订了.例如温度,当然一个时刻只有一个,但是摄氏和华氏就得到不同的值。说震级一个,是指用某一种震级测定只会有一种结果,多数是与烈度对比而言的。向社会公布的震级当然要统一,可以是体波、面波的,矩震级多是地震学家使用。明白了没有?不明白再言一声。【在ScorpioeL(月底)的大作中提到:】:我在讲义上看到震级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p波震级、地震距震级。而且至少,地震距:震级和面波震级的值是不同的。:但是我上课好像听到老师说过多次: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这是怎么回事?发信人:kczhao(多元文化),信区:IntroEQ标题:Re:问两个问题发信站:北大未名站(2008年12月27日20:14:59星期六),站内信件1、射线参数里各种微积分,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但是和平层介质是有区别的,多出一个r。2、勘探地震学只要求大概知道。课堂说的很清楚。这样,问问参课的同学,以便高效率复习。我也不便重述一遍,希望你理解。【在yusiyu(yu)的大作中提到:】:1、第五章球对称介质中的snell定律中为什么r1sin(i1)/v1=r1sin(a1)/v2呢?感觉:这里和射线参数好难,但射线参数里各种微积分,是不是就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了呢?:2、第九章勘探地震学需要掌握到何种程度?课件上密密麻麻都是字……T_T……--※来源:·北大未名站bbs.pku.edu.cn·[FROM:162.105.73.19]发信人:kczhao(多元文化),信区:IntroEQ标题:Re:求问Love波与SH波的区别发信站:北大未名站(2008年12月27日21:38:42星期六),站内信件因为沿着表面传播啊,所以叫面波。如果均匀介质,没有勒夫波,在层状介质中,P、S波来回反射,耦合成勒夫波。勒夫波和SH波的示意图是一致的,都是界面平面的运动,但是不一样:SH波是纯粹在界面平面上垂直波传播方向的运动,是单一的波,勒夫波不是这样的,表现上是质点在界面平面上垂直波传播方向的运动,但是这个表现是综合的结果,即P、S波来回反射,耦合成勒夫波。在界面平面上表现一样,但是机理不同。SH波是体波,具体是S波的一个分量;勒夫波是面波,有频散性质。勒夫波只在表面上存在(而且必须非均匀或者层状介质的表面),SH波任何情况都有。现在清楚否?【在fluorine(杭州的光光小朋友|我给大家煮茶喝)的大作中提到:】:谢谢赵老师:我不明白的是:作为体波,P波与S波的传播路径不受限制,既然勒夫波由P波与S波耦合而:成又为什么会变成面波呢?:在讲义第16页勒夫波和SH波的示意图是一致的,都是由质点在界面平面上垂直波传播方向:的运动而产生,为什么性质上会出现差异呢?:勒夫波--※来源:·北大未名站bbs.pku.edu.cn·[FROM:162.105.73.19]发信人:kczhao(多元文化),信区:IntroEQ标题:Re:求问Love波与SH波的区别发信站:北大未名站(2008年12月27日21:57:24星期六),站内信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