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处理实习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震资料处理实习报告第一章序言野外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阶段工作,其任务是为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提供第一手资料。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出要有高质量的地震仪器外,还与测线及观测系统设计、地震波的激发技术和地震波的接收仪器有关。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波的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具体来讲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二是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根据不同勘探阶段的精度要求,地震测线的布置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1.区域概查阶段测线的布置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元的预测范围等;2.面积普查阶段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丰”字型;3.面积详查阶段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稍密,线距为2Km~3Km,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在地震勘探中,资料解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经过处理得到的时间剖面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点,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要运用地震波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去伪存真。同时还要把时间剖面转化深度剖面,绘出空间地层构造图。构造解释即为由时间、速度获得界面的深度、构造形态,落实构造圈闭。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地震波运动学原理,利用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旅行时差和速度等信息,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和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在油气勘探上最终的目的就是寻找构造圈闭的油气藏。本次实习完成了6次覆盖单边激发观测系统图、12次覆盖单边激发观测系统图以及6次覆盖中间激发观测系统图的绘制。对四川盆地黄瓜山工区的地震反射波资料进行了层位标定、层位追踪,绘制了该工区T6层的等t0图。对相关理论知识加深了理解、进行了巩固。第二章二维观测系统图的绘制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所谓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地追踪各界面的发射波。为此,就要沿测线在许多激发点上分别激发,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每次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应该保持一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震界面。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使用的采集方法。其总体原则为:施工简便,经济高效,能够连续追踪地下界面,满足地震勘探队品质(信噪比、分辨率等)的基本要求。2.1地震测线的布设地震测线是指沿地面或海平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其布置方式对了解地下地质构造至关重要。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波的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具体来讲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二是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其目的是更加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观测,每次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地震排列。2.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地下界面除存在断层等情况外通常是连续的,因此要了解连续的界面形态就要在一定长度的测线上使用连续观测系统,进行连续的观测。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的界面观测次数而言。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则称为二次覆盖。以下以单边激发6次覆盖为例来说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P75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可用综合平面法来表示。通常是先在室内根据野外条件按要求设计观测系统图,野外工作按图施工。目前普遍使用综合平面表示二维观测系统,称为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综合平面法可以在平面图上表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下界面段。这种图示法的优点是:在复杂情况下,要表示的观测内容也是明确的。综合平面图的绘制方法为:1)根据实际距离,选定比例尺。将地表测线以Δx为间隔划分刻度;2)从激发点O出发,向接收排列方向倾斜并与测线成45º角画一直线(实线或粗实线),直线的端点与最远接收点Sn的连线成直角关系。该直线称为共炮排列线;3)从各接收点出发有一条与测线成45º角的直线(虚线或细实线),该直线与共炮排列线的交点为该接收点在排列中的序号;4)共炮排列线上第i道的序号点垂直投影在界面尺的位置即为第i道的反射点Pi;5)将所有炮的排列线如法画成,就得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它可全面反映所有激发点、接收点及反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位置。2.3四种道集记录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构成4个不同方向上的线,得到相应的4中记录。从激发点出发的45º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激发点,属于同一激发点的各道记录称为共激发点记录;从接收点出发的一条45º斜线代表地面同一接收点位置,此线上不同激发点的所有道都是在同一个地面点接收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与地面激发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检距情况,各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由此形成的记录称为共炮检距记录;垂直于共炮检距线的线表示共反射点(界面水平时共反射点、共深度点和共中心点的概念是一致的,但界面倾斜时三者由差别)的位置,当界面水平时,此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反射点记录。2.4实习内容及成果1)分别绘制6次和12次覆盖观测系统图观测系统参数如下:最小偏移距:600m排列长度:24道接收道间距:50m测线起始桩号:100激发方式:小号放炮,大号接收。6次覆盖炮数:15炮12次覆盖炮数:30炮2)选作6次覆盖滚测系统观测系统参数:最小偏移距:300m;激发方式:中间激发,两端接收;其余参数同上3)设计要求:1、图件整洁,线条粗细一致;2、图件上部画6次覆盖观测,下部画12次覆盖观测系统;3、图件应有标题、图例、比例尺、作者、设计日期等。第三章地震反射资料的构造解释基础地震勘探三大环节中的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方法涉及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井位等。3.1解释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在进行地震解释前,除地震资料外,还应收集各种资料,包括: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地形图、地质图、测线位置图和其他有关测地资料;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水深、浮动基准面高程;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地震资料处理形成的速度数据、地震测井、VSP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其它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数据和资料;用于解释的地震数据及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有关的地质资料、钻井资料和测井资料;有关的物探和化探资料;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数据、成果数据及剖面上CMP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手工解释基础资料的整理及检查包括:识别地震资料的极性、二维地震测线位置图的内容和精度要求、时间剖面初步整理。可用下述方法识别地震资料的极性:1.对区域性的相对孤立的强反射地层界面进行波形分析,因为这种界面的反射波形和其有效子波的形态近于一致,所以可用这种界面的反射波形确定地震剖面的极性。关于地层界面的信息可由区域地质分析或钻井地质资料获取。如果一个正反射系数界面(如基岩面火成岩层顶面等)对应波峰,在地震剖面上呈一个“单轴”反射,或负反射系数界面(如油页岩或气层顶面)对应波谷,在地震剖面呈“双轨状”反射,那么此剖面是正极性剖面。反之,如果一个正反射系数界面对应波谷,在地震剖面上呈“双轨状”反射,或负反射系数界面对应波峰,那么这条剖面就是负极性剖面,。2.利用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地震剖面的极性,因为合成地震记录的极性是已知的,利用钻井的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分别制作正负极性的合成地震记录,与过井的地震剖面比较,选择对比吻合好的方案,合成地震记录的极性即是地震剖面的极性。3.与已知极性的相交地震剖面进行闭合解释,来确定地震剖面的极性。但是,在闭合解释时应选择区域稳定较平的同相轴为好。4.对所分析的地震剖面提取一个子波,以子波的波形确定地震剖面的极性。5.如果对地震剖面同时作了波阻抗反演或道积分剖面,那么高速地层对应波阻抗增加或低速地层对应波阻抗减小的是正极性剖面,反之是负极性剖面。二维地震测线位置图的内容和精度要求采用胶片或塑料薄膜作底图;测线位置图上应正确标注方里网、测线名称、测线起止点桩号、井号及主要地名、地物;方里网、测线起止点及拐点、井位等在平面图上的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测线交点在图面上的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测线位置图上应有整桩号,以1cm或2cm分格,图上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测线分格后累计长度应与测线总长度一致,图上表示的位置累计误差不大于1mm。时间剖面初步整理的内容包括:二维时间剖面上应注明交点位置及相交测线号、桩号(或CMP)位置,误差不大于半个CMP距离;在时间剖面上,应标注有关井的位置、轨迹、钻井地质分层、完钻井深及投影距离。井投影距离位置误差不大于半个CMP距离;对于山地地震资料,在时间剖面上,应标测线穿过地层出露区地质界线、地层产状及断层位置。3.2层位标定层位标定,就是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等),并把这些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延伸的过程。广义地,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如振幅、波形、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区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层位标定的基本方法有平均速度标定法、VSP资料标定法、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法、利用连井地震剖面、利用层速度资料、利用邻区钻井资料或已知地震层位对比、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和其他物探资料。3.3层位追踪层位追踪包括反射波的识别、基干剖面的选择、对比层位的选择。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一般具有如下四个相似的特点:①相位相同;②能量增强;③波形相似;④连续性。基干剖面的选择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基干剖面网,要求: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层次齐全、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工区内均匀分布、可控制全区;最好是过井剖面。从主测线开始对比,由点→线→面的对比。对比层位的选择选择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配合钻井、合成地震记录等,推断反射层位的地质属性,重点对比与油气有关的层位;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注意选择来自不整合面上的反射和能控制不同地质年代特征的、由浅到深的某些层位。本次实习所用测区的剖面如下:主测线道间距:Δx=30米,联络测线道间距:Δx=16米。作图层位、参考时间及颜色参数如下表:3.4等t0构造图的绘制及解释等t0构造图,用时间等值线表示,时间剖面数据直接绘制,在构造简单时可反映构造的基本形态,但位置有偏移,是中间结果。绘制步骤如下:1)资料检查查标准层地质属性的正确性、层位数量是否符合地质任务;②层位是否有闭合误差,各剖面交点闭合是否在允许范围(小于等值线距之半)内;③断层、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的确定是否合理;④深浅反射层之间和相邻剖面间的解释有无矛盾;⑤注意:在连续介质情况下,利用曲射线法绘制深度剖面时,如果界面倾角较大时,交点处可能出现深度不能闭合的现象2)选择作图层位及比例尺①作图层位选择:选则能严格控制含油气地层的地质构造特征或能代表某一个地质年代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的标准层。如无标准层,也可选假想层,制作构造简图,绘制层位个数由地质分层和地震界面分布情况及地质任务等定。在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应各选一层位,分别作构造图;②比例尺和等值线间距的选择:比例尺和等值线距反映了构造图精度;与测网密度、地质任务、地质复杂程度、资料质量好坏等有关。比例尺越大,线距越小,精度越高。资料较好,构造复杂时,应选大比例尺和较小线距。3)绘制测线平面分布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