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综合(思想政治部分)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I.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II.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笔试、闭卷(二)考试时间150分钟(三)科目分值试卷满分30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各学科试题原则上不跨学科综合,只涉及本学科内容。(四)试卷结构试卷分第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由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单项选择题组成,共33题,合计1322014第II卷由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组成,共6题,原则上不超过15小题,合计168分。其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内容(含时事政治)的分值占100%。历史学科:必修内容的分值约占90%,选修内容的分值约占10%。地理学科:必修内容(含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的分值约占90%,选修内容的分值约占10%。(五)组卷试题排列,选择题在前(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依次编排),非选择题(按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依次编排)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III.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思想政治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际,制定《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的思想政治学科部分。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掌握和理解,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学科德育功能。2014年安徽省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包括:必修课程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以及时事政治部分,时事政治部分渗透于以上四个必修课程的相关考试内容之中。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三)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四)论证和探究问题·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二、考试范围第一部分经济生活(一)货币1.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基本属性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3、货币的基本职能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4、金属货币与纸币5、货币与财富6、结算与信用工具7、外汇和汇率(二)价格3.价格的决定与变动8、价值与价格9、价值决定价格10、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11、供给与需求12、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4.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13、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1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三)消费5.消费及其类型15、影响消费的因素16、消费类型17、消费结构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8、消费心理19、消费行为(四)生产与经济制度7.生产与消费20、生产决定消费21、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22、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意义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3、公有制为主体24、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25、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五)企业与劳动者9.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26、公司的类型27、公司的组织形式28、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29、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10.劳动者30、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3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32、维护劳动者权益(六)银行与投资11.商业银行33、利息、利率与本金34、储蓄存款35、商业银行的业务12.投资36、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37、股票38、债券39、商业保险(七)个人收入的分配13.分配制度40、生产决定分配41、按劳分配及其作用42、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4.效率与公平43、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44、兼顾效率和公平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八)国家收入的分配15.财政收入与支出45、财政收入及其的构成46、税收与财政的关系46、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47、财政支出及其构成48、财政收支平衡16.财政的作用49、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50、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51、财政与宏观调整(九)征税与纳税17.税收及其种类52、税收53、税收的基本特征54、税收的种类55、税收的作用18.56、依法纳税(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市场经济基本原理57、市场与计划58、市场调节及其弊端59、市场配置资源60、市场秩序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62、宏观调控(十一)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21.实现全面建成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63、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社会6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建设的要求2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6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十二)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23.经济全球化67、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68、跨国公司69、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4.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70、对外开放71、国际经济组织72、国际经济合作73、“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二部分政治生活(一)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4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4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5、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6、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7、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8、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9、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10、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11、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12、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13、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二)我国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14、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15、我国政府的作用16、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17、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18、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19、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20、我国行政监督体系3.政府的权威21、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22、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3、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2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5、人大民代表的产生26、人大民代表的职责2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28、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制度29、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3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31、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3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3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3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37、我国的宗教政策4.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四)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39、主权国家40、国际组织41、联合国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4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43、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44、时代的主题45、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46、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6、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47、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8、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49、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三部分文化生活(一)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文化的社会作用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4、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5、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6、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7、文化塑造人生(二)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8、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9、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10、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1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13、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4、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1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6、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18、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9、文化创新的意义20、创新与继承的关系21、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22、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2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5、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7、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8、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29、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30、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31、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32、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33、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3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位置调换)3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3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6、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3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8、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39、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哲学与时代精神4、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5、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9、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10、主观唯心主义11、客观唯心主义5.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15、自然界的物质性1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1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8、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19、规律的概念20、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21、意识的起源22、意识的生理基础2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24、意识能动性的特点25、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2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27、实践的概念28、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0、实践是认识的动力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33、真理的客观性34、真理的具体性35、真理的条件性36、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37、认识的反复性38、认识的无限性(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3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