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二语文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红楼梦》和中华文化周汝昌《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弘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题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蕴,然其含蕴至丰。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其实这是看错了。试看: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也是天的精华体现。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为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这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才”,从汉字造字学来讲,它是植物生长而未成待展的意象——有如“半木”之形。而“华”即生命的升华,在植物表现为开花,在人则表现为“才华”。而才华者,在农工则为良耕巧匠,在士子即为诗圣文宗——在妇女亦必心灵手巧,针黹(zhǐ)皆能。此在古时,势所定才,“贵”“贱”分途,男女异致,而“才”的本质(体性)却是“其致一也”。《红楼梦》首标一字曰“才”,其故在此。高中语文高二语文有才者,必有情,“才情”一词,紧系两者,是以曹雪芹又曰其书“大旨谈情”。那“微善”的善,又当何解呢?“善”的包容量也十分广博,但,通俗地讲,它的主意义在于品德——品德与才情,正是我上文所标明的两大主脉。两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亦即“鉴定”人的超标准尺度。简单地“区分”:才属情,善属性。孟子主性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是为旧时启蒙教材的第一义。《四书·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在曹雪芹书中竟两次分引过,堪称特例。贾宝玉公然宣称:除“明明德”外无书!从这一点来看,曹雪芹所称于那些“闺女”(一干裙钗,异样女子)者,也应是“善”在性地心田——至少是以品德为主,而其他材具技能居次。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为的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而其所传,不离“才”“善”两端。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可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节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下面对文中“小才微善”的“才”的概念的理解,切合文意的一项是()A.“才”就是指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它包括文才、诗才、理家才等。B.“才”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C.“才”是“天之才”、“地之才”、“人之才”的统称,它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D.“才”指的就是与“天之才”、“地之才”相对并列的“人之才”。它融“天之才”“地之才”之精华为一身而具“性灵”特点,其常表现为人的智慧聪明、情思才干。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家曹雪芹弘广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和杰出的才情灵慧融汇聚合,促成了他的伟大“文化小说”《红楼梦》的诞生。B.《红楼梦》中的“才”包含广博,但因书中写的多为“文才”“诗才”,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才”等同于“文才”“诗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C.《红楼梦》中女娲所炼“无材补天”的“通灵”之石,就是后来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这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艺术表现。D.在《红楼梦》中,“才”与“情”紧密相联,有“才”必有“情”,如林黛玉集才与情于一身,而“善”则属“品性”,是人的品德的主要内容,如贾宝玉对晴雯、袭人。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理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深厚弘广的文化和杰出的才情灵慧一直未能在同一作家身上兼具,所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前未产生伟大的“文化小说”;这之后,如果有作家兼具这两个素质,就必定能创作出类似《红楼梦》的伟大“文化小说”。B.作家曹雪芹不但深谙中华文化之精髓“才”与“善”,而且在其作品《红楼梦》中,非常鲜明地以此为主题,从而使读者很容易看出小说“才”与“善”这一贯穿全篇的主题思想。高中语文高二语文C.小说《红楼梦》表面只写“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实际全书深蕴丰厚广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称其“文化小说”,名实相符。D.除《红楼梦》外,中国古典小说再无第二部“文化小说”,原因就是那些小说既无多少中华传统文化因子,更没有扣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写。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注】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名将李广之孙。天汉二年,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武帝族灭其家。李陵遂留匈奴,元平元年病死。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皆扶病,不任.干戈任:堪,胜高中语文高二语文B.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引:率领,引申为撤退C.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勤:劳苦D.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谢:感谢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余不满百,而.皆扶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徐公何.能及君也C.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长与.足下生死辞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B.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C.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3分)译文:②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4分)译文:③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3分)译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注]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历靖康之难。绍兴八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1)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4分)(2)请简要分析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4分)高中语文高二语文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2)袅袅兮秋风,。(屈原《湘夫人》)(3)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4),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5)饮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鹞落坪行沈天鸿我对鹞落坪一无所知,包括它的夏天。到了,才知道是我从外面的夏天来,而它仍停留在春天里。微微的寒意也是寒冷的一种,我不得不穿上辗转借来的一件茄克衫。它的主人是谁?我同样不知道。但是很显然,这件茄克对于鹞落坪比我要熟悉得多。一件熟悉的外衣,裹着一个陌生人。这个陌生人在鹞落坪晃荡,看见简陋的乡村小街,看见蓊蓊郁郁,甚至浓密得成了大块色块的绿色,当然,也看见了绿色缝隙中的山体,比绿色更高的山峰的顶部——但没看见鹞鹰,一只也没有,看见的,都是鹞落坪的一部分。鹞落坪从这个地名,可以想象,这儿曾经是成群成群鹞鹰落下的地方。那是一种什么景象?应该是连绵几十里范围内都寂静无人,风吹动那些不需要被吹的林木、野草、野花,野兽在它们自己踩出的小路上出没,不是猛禽的鸟们因为有茂密树叶的掩护而惬意地叫或者不叫,而黑色云朵一样的猛禽鹞鹰,在傍晚时分,成群成群地在那最高处栖落,铁一样坚硬并且锋利的脚爪抓住岩石,锐利地巡视那无人的辽阔,而无人观看的晚霞,火焰一样在它们身后熊熊燃烧,那微微抖动的红色,益发烘托出它们黑色的冷冽……这情景,与我的到来,应该只相隔了几十年时间而已,但晚来一秒与晚来几十年没有什么质的区别——鹞鹰,已经灭绝,那情景,永远不会再现。[来源:学科网ZXXK]这儿,不曾有人的地方有了人。我想起了暧昧的“人定胜天”这个词组。似乎,这世界越来越只有人才敢于继续活下去。——这儿的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