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望江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德性主体的德性审美选择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是人选择的结果。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建构是一个非常实际而意义深远的问题。康德对德性主体的德性选择非常重视,他指出意志决定行为,而道德法则决定意志。他认为,只有主体的意志遵循道德法则而促成的某种行为才是有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为了道德法则而发生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在康德看来,道德法则是最高律令,而且是超越经验、超越功利的纯而又纯的先天理性,如果一种意志行为带有经验杂质,它就不具道德价值,就没有审美意义。康德认为带有感情因素去同情、帮助别人就没有道德性,就不是他津津乐道的纯粹美了。例如,一个男子去帮助一个貌美的女子,可能是出于喜爱而不是出于道德,相反,去帮助一个老太婆,他倒可能出于道德良心而不夹杂任何功利或好恶感情去帮助她。前者无道德性,后者有道德性。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孟子说:“无教,则近于禽兽。”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因此,自古以来,道德家们制定了种种德性规范,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对人们进行教化和规范,实现德性人格的建构,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事实证明,德性教化如果变成一种借助于外部权力的强制性灌输而不是引导对象的人性自觉和对事理的深切感悟,必将事倍功半,甚至导致逆反对抗;而德性规范本身如果违背人性或固守陈旧落后的德性观念,同样必然带来消极后果。这方面,历史和现实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尤其是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少有实效的原因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建构美好的德性人格,必须努力建设一种优质的德性文化,一种审美的德性文化。中国古代传统哲学认为人性、人生有四个层次的境界,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动物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这四种境界中,道德境界是高于动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但是,道德境界并没有完全摆脱社会功利的支配,没有达到真正的审美的自由境界,不是最高的人性和人生境界。因为,天地境界才是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忘我超脱、自由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审美境界的特质。德性文化只有与天地境界相融合才是真正的审美的德性文化。努力创建这种审美的德性文化必将有助于美好德性人格的建构。德性是有教养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在德性严重流失的今天,呼唤和建构一种新的德性审美文化,无疑是现实和历史的必然要求。(选自《学术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德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性的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的构建非常重要,弄清楚德性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B.德性与人性都不是天生的,无善恶之分,它们都是人选择的结果,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C.对美德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未必能成为一个良善的人。要成为良善的人,还必须努力培养与运用美德,或采取种种方法。D.有德性的人是有教养的人,有德性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当社会德性严重流失,构建新的德性审美文化就显得尤其必要。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决定意志,意志决定行为,因主体的意志遵循道德法则而产生的行为才会有道德价值。B.为了实现德性人格的建构,自古以来的道德家们制定德性规范,并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教化和规范人们。C.中国古代传统哲学认为人一生要经历四个层次的境界,依次是动物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D.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境界。因为,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忘我超脱、自由,具有真正的审美境界的特质。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康德认为道德法则是超越经验和功利的先天理性,一个有经验的人的任何意志行为,都不具道德价值,没有审美意义。B.通过引导人性自觉和对事理的深切感悟,可以有效实施道德教化,而借助外部权力强制灌输,教化效果会大打折扣。C.当前我们的德育教育少有实效,我们要从当前的德性教化、规范本身去反思,也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寻求有效途径。D.如果不与天地境界相融合,德性文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审美德性文化,也就难以起到助力美好德性人格建构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文段,完成4~7题。(19分)王利用,字国宾,通州潞县人。辽赠中书令、太原郡公籍之七世孙,高祖以下皆仕.金。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初事世祖于潜邸,中书辟为掾,辞不就。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2中统初,命监铸百司印章,历太府内藏官,出为.山东经略司详议官,迁北京奥鲁同知,历安肃、汝、蠡、赵四州知州,入拜监察御史。蓟州有禁地,民不得射猎其中,逻者诬州民冒.禁,籍其家,利用纠之,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得以所没入悉归之民。擢翰林待制,兼兴文署,奉旨程试上都、隆兴等路儒士。升直学士,与耶律铸同修实录。出为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提刑按察使。都元帅塔海,抑巫山县民数百口为奴,民屡诉不决,利用承檄核.问,尽出为民。大德二年,改安西、兴元两路总管。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民甚便焉。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狱.上,利用曰:“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讯之.,果冤也。未几,致仕,居汉中。成宗朝,起为太子宾客,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曰谨畏天戒,取法祖宗,孝事母后,敬奉至尊,抚爱百姓,敦本抑末,清心听政,寡欲养身,酒宜节饮,财宜节用,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杜绝谗言,求纳直谏,官职量材而授,工役相时而动,俾近侍时赴经筵讲读经史。帝及太子嘉纳之。皇后闻之,命录别本以进。利用以老病不能朝,帝遣医诊视之,利用谓弟利贞、利亨曰:“吾受国厚恩,愧不能报,死生有命,药不能为也。”遂卒,年七十七。利用每自言,平生读书,于恕字有得焉。廉希宪当时名相,简重慎许可,尝语人曰:“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王国宾其人也。”武宗即位,以.官僚旧臣,制赠荣禄大夫、柱国、中书平章政事,封潞国公,谥文贞。(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以下皆仕.金仕:做官B.逻者诬州民冒.禁,籍其家冒:违反、冒犯C.利用承檄核.问,尽出为民核:审察D.狱.上,利用曰:“家富……”狱:监狱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讯之.,果冤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出为.山东经略司详议官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C.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今者.项庄拔剑舞D.武宗即位,以.官僚旧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6.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利用小时候聪颖过人,二十岁时与魏初齐名。后中书省征召他为掾,他推辞没有赴任。B.王利用担任安西路总管期间,减轻职田的租额,在其他郡出徭役的站户全部被免除掉。C.王利用担任太子宾客时把切中时政要害的十七件事写疏上奏,皇帝和太子褒奖采纳了他的建议。D.廉希宪是当时的名相,为政简易慎重,对于赞许别人很是谨慎,唯独对王利用非常佩服。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利用纠之,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得以所没入悉归之民。(4分)译文:(2)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3分)译文:(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赠阙下裴舍人【注】钱起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注】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8.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图景?(4分)9.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中任选一题.......)(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2)①,身世浮沉雨打萍。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狗吠深巷中,。④岁暮阴阳催短景,。⑤,巫山巫峡气萧森。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长岭的雨沈天鸿雨是个奇怪的东西,在任何地方我都会被它淋湿。现在,雨在窗外滴滴答答,我坐在室内,仍然被它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3淋湿了——内心湿漉漉的,雨毫无顾忌地洒了进去。这是望江县长岭镇。壬辰年正月,公历2012年1月底。1982年10月我被分配到长岭中学,1984年10月调离。现在,是离开后第一次回到这儿。我离开时有没有下雨?记不清了。记不清就是下了也等于没下。刚刚去了长岭中学。没有一点记忆中的样子了,漂亮的教学楼、宿舍楼取代了当年所有的平房,尤其是有了一个看起来挺正规的运动场。30年了,有这样的变化似乎是理所应当,只是大操场位于一个很低的洼地里,怎么有了这块洼地?地形也发生这么大变化?我有些迷惑。正是寒假期间,校园里几乎没有人。教师楼里想来应该有留守的老师,但一来很可能不认识,二来正是春节期间不好贸然打扰,在校园里匆匆走了一圈,就又从大门出来了——大门门楣上的校名下有一行稍小的字:“沈天鸿题”。我看了看,暗暗调侃自己:写得比我的作品差多了。若有若无的小雨继续下着,不需要打伞的那种小雨。这样的雨中最适合访旧。虽然这时没有桃花,却是有梅花的,尽管这梅花是我去后所栽。那时的长岭中学校园里栽的是些什么树?有桃和梅吗?仍然不记得。记得非常清楚的是长岭镇北面水渠堤坝上的油桐树。它们沿堤迤俪蜿蜒许多里,每到春末夏初,它们就开花了,其花白暂丰胰,极其美面。但除了我好象没有人欣赏它们。它们不过是产出桐油的油桐树的花,没人把它们当花看。于是,我常常一个人在它们之中走着,仿佛是它们引领着我向前走。那常常是黄昏时分,当天色暗下来,已经走得够远的我就往回走。有几次,我和它们都在途中被突然的雨打湿了,那些雨,笼罩着它们和我的心。生长在坝顶的油桐树,就像是生长在悬崖上。它们早已全部消失了。年轻的孩子们不知道曾经有过这些树。渠道还在,现在的雨,直接打在堤坝的红色泥土上,但没有溅起什么。我在长岭中学度过的两年青春时光,大概也只有我自己仍然记得其中的一些。那两年,肯定下过许多次雨,而我全无法清晰地记得,只模糊地似乎记得雨水从老式平房的瓦檐那儿倾泻到地上发出的声音。那些雨怀念它们倾注过的地方吗?或许只有人,才总是对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有复杂并且以亲切为主调的情感。我对长岭和长岭中学也是这样,但当时,我从未想到我以后会将它怀念。这很像人生中遭遇的某场大雨或者暴雨,当时想的只是尽快离开它,后来却会常常想起,如同想起某个老朋友。人生的际遇,或许都如一个人和一场雨——雨给我潮湿,我向雨交出干燥。一种深刻的交换,交换彼此唯一能给予的东西。博尔赫斯有一首只有两行的诗:“在哪一个昨天,哪一个迦太基庭院/也下过这样的雨?”似乎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取消了时间和地点。是的,我想起和我看到的过去、现在下在长岭的雨,其实并不局限于长岭——雨都是变化的,不断开始又结束,结束又开始;正在下的雨也在不断变化,不变的雨,仅仅来自记忆,来自内心。(文章选自沈天鸿博客,有删改)11.重回阔别多年的长岭,作者明显感受到长岭有了哪些变化?(4分)12.“在哪一个昨天,哪一个迦太基庭院/也下过这样的雨?”博尔赫斯的这句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3.谈一谈你对结尾“不变的雨,仅仅来自记忆,来自内心”这句话的理解。(6分)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