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四章填埋场工程设计第一节:设计标准1.设计标准、指导思想与原则1.1采用设计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4)《阜新市城市总体规划》;(5)《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6)《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7)《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J/T106-1999;(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9)《恶臭污染物控制标准》GB14554-93;(10)《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13)《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J/T3037-1995;(1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7)项目单位提供的关于编制本项目可研报告的有关资料;(18)国家及阜新地区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1.2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1.2.1设计指导思想在阜新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树立以人为本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现代化的城镇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全面改善城镇环境卫生质量,推动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展,切实地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适应城镇发展的需要。1.2.2设计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及标准。(2)积极采用新技术,改进和完善垃圾处理设施,为环卫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3)坚持与阜新市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服从阜新市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规划,适度超前,使环境卫生事业同城市总体建设同步协调发展。(4)根据阜新市阜蒙县旧庙镇具体情况,城市规划,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填埋场地理、地质环境等因素,确定建设规模、处理方法,使所选的工艺技术成熟,经济合理,工程投资较少且日常管理费用低,以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应尽量提高垃圾收运及处理操作的机械化水平,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垃圾收集运输要密闭化,避免造成二次污染。(6)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环境优美,保护生态。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节:单项工程设计1.车辆下沟道路设计填埋场工程下沟道路布设在填埋场中部,起点接原有的乡村道路,终点于垃圾填埋场上部,道路起点高程1144.20m,终点高程1141.50m,全长1250m。填埋场沟边连接道路等级按山岭重丘三级公路进行设计,路基宽:7.5m,路面宽:6.0m,混凝土路面厚25cm,比降6.8%。填埋场底部作业运输道路按山岭重丘四级公路进行设计,路基宽:7.5m,路面宽:6.0m,碎石路面厚25cm,比降6.8%设计弯道半径25m,充分考虑了大吨位运输下沟要求,以适应垃圾填埋全天候作业。2.填埋场防渗工程防渗工程是垃圾填埋场工程的关键及重要的单项工程,防渗层的优劣对整个工程的安全使用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下步施工设计和工程施工时应严把质量关,精心施工。2.1防渗结构和材料的选择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填埋场必须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不具备自然防渗条件的填埋场必须进行人工防渗。对“自然防渗”填埋场的要求是天然粘土类衬里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7cm/s,场底及四周衬里厚度不应小于2m。当填埋场不具备粘土类衬里或改良衬里防渗要求时,宜采取自然和人工结合的防渗技术措施。本项目拟建场址的地质不具备自然防渗条件,因此必须采取人工防渗措施。人工防渗是采用防渗材料将填埋场库区进行场底及边坡铺盖,使填埋库区形成一个封闭水系,并以防渗材料阻隔渗沥液的渗漏。依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113-2007,填埋场的防渗结构类型分为单层防渗结构和双层防渗结构。由于双层防渗结构防渗等级高,造价也相对较高,一般是单层防渗层造价的1倍,在我国填埋场实际工程中使用很少,因此本工程推荐采用单层复合防渗结构。防渗系统采用单衬层防渗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场地基础*地下水导排系统*300g/m2无纺土工布*750mm粘土保护层(场底)/6.3mmGCL膨润土垫(边坡)*2.0mmHDPE膜*600g/m2无纺土工布*渗沥液导排层可行性研究报告防渗系统的锚固为了使防渗系统稳定,当土工膜铺设时,垂直方向每上升一定高度设一环形封闭的锚固平台,宽度为3米。2.2防渗工程范围整个垃圾填埋场全部区域。2.3防渗层施工方案施工前清理沟底及边坡浮土及杂草、树木,深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最小深度不得小于500mm。对边坡陡立和地形急剧变化地带,清理后边坡坡度不大于1:1,坡角不连续大于200。清理完毕后进行碾压、整平进行找坡,坡向下游的比降不得小于2%,平稳层压实度不小于0.92。粘土防渗层采用分层压实,压实度不得小于0.92,渗透系数K<1.0×10-7cm/s,方为合格。底部粘土防渗层施工完毕后上部铺设粒径2-5mm碎石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0mm,方可进行排污(气)工程施工。2.4防渗层主要工程量粘土防渗层铺设面积:9.63万m2;碎石保护层铺设面积:9.36万m2;土方工程量:挖方24.07万m3、填方19.26万m3;3.雨水排除由于拟建工程场地地形复杂,塬边地形支离破碎,大气降水形成的地面径流基本向茹河方向排放,由于渗滤液的产生量是随着垃圾分解后产生的液体和进入垃圾填埋作业面的雨量而变化的。就污染的控制而言,一方面是控制垃圾中的水分,使其含水率不超过30%,另一方面就是要将垃圾填埋作业面以外的地表径流水引离,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水体被污染。若垃圾含水率或降雨量超出正常范围,渗滤液产生量可能增大。因此,如何加以控制和引导,使其不致进入地表、地下水体。本设计中采取的措施为:渗滤液导流槽和积液池。大气降水时采用在垃圾填埋场两侧修建排水明渠。排水明渠为砖砌结构,内抹防水砂浆,达到防止雨水的流入。设计在填埋场沟两侧均设置了排水明沟,以收集边坡的雨水,减少垃圾的渗沥液排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沟边排洪管渠采用砖砌式,总长度:650m。最小断面0.3m×0.2m,最大断面0.5m×0.3m,内表面作1:2水泥砂浆掺3%防水剂抹面,厚20mm,垫层采用C15混凝土,厚100mm;4.垃圾掩挡坝设计垃圾掩挡坝共分为三处,分别为:东垃圾掩挡坝:东垃圾掩挡坝北起填埋场塬端,南至茹河拦洪坝,坝底高程:1138.4m,坝顶高程:1144.2m,总长:243.70m。坝底宽:12.0m,坝顶宽:3.0m,坝坡:1:2。西垃圾掩挡坝:西垃圾掩挡坝北起填埋场塬端,南至茹河拦洪坝,坝底高程:1138.4m,坝顶高程:1144.2m,总长:116.67m。坝底宽:12.0m,坝顶宽:3.0m,坝坡:1:2。茹河防洪坝(兼垃圾掩挡坝)茹河拦洪坝在垃圾填埋场下端,为原有设施,作用为对已填埋垃圾进行掩挡及茹河岸坡洪水堤坝。新修拦洪坝65m,片石混凝土围护迎水面620m,有关具体设计见《防洪工程》;4.1坝等级结构茹河拦洪坝、东垃圾掩挡坝、西垃圾掩挡坝均为粘土均质坝,主要设计参数:坝体级别(水利工程):四级堤坡和岸坡抗滑稳安全系数选取:基本荷载:1.10特殊荷载:1.05岩基抗滑稳安全系数选取:基本荷载:1.05特殊荷载:1.00不利荷载:坝体一侧有垃圾压力,一侧无压;坝体一侧有洪水压力,一侧无压;土壤参数:内摩擦角:ψ=土壤干容重:C=0.6t/m3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壤湿容重:γ1=1.90t/m3土壤饱和容重:γ2=2.05t/m3土壤浮容重:γ3=1.05t/m3渗沥液排污干管从西粘土坝下部穿过,送入渗沥液集液池。4.2粘土斜墙粘土斜墙表面每高差1.0m设马道一道,共设2条,宽1.5m。在每个马道上设置纵向排水沟,以排除大气降水在坡面形成的径流。为了减少暴雨对坡面的冲刷,在粘土斜墙上设置纵向和岸坡排水沟,纵向排水沟两端和岸坡排水沟相连,纵向比降1.5%。纵向和岸坡排水沟均采用75#水泥砂浆砌块石进行围护,岸坡排水沟顶宽500mm,底宽400mm,深300mm。纵向排水沟顶宽400mm,底宽300mm,深300mm。为了提高茹河迎水面下游坝体抗降水冲刷的稳定性,对粘土重力坝下游面侧采取浆砌石护面。砌石砂浆标号为75#,砌石护面高度厚200mm,底部厚500mm,最大砌护高程1141.8m。粘土斜墙表面植草皮,以提高抗冲刷能力。5.排污、排气工程设计填埋后的垃圾是一个未加控制的厌氧发酵器,垃圾中的有机物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而产生气体,主要有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如果这些气体进入空气后,就会污染空气,甚至达到一定浓度时有爆炸的危险。垃圾场中的恶臭主要是硫化氢和氨气造成的,当甲烷在空气中浓度达到5~15%时,极易产生爆炸,因此将填埋后的垃圾中产生的气体导出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圾填埋场排污、排气工程主要为排除垃圾填埋后产生的渗沥液和厌氧产生的沼气,该项工程由排污(气)竖管、排污(气)纵横支管、下游砂砾石体四部分组成,位置全部设置于防渗层之上。排污(气)干管设一条,纵贯整个垃圾填埋区域,排污干管由砂砾石及卵石构成,断面形式由上至下逐渐加大。排污(气)支管、竖管承担连接纵横向排污(气)支管和排污干管,将垃圾填埋区域的大气降水、垃圾厌氧发酵分解时产生的渗沥液向下排入排污干管,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向上排入大气。填埋场施工时,所有排污(气)纵横支管均与排污(气)竖管连接形成完整的排污可行性研究报告(气)网络,保证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沼气顺利排除和导出。除排污干沟需在垃圾填埋前施工完毕外,排污(气)竖管和纵横支管均需随垃圾填埋施工逐渐进行。6.垃圾渗沥液处置及利用6.1渗沥液产生量渗沥液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场区内降雨下渗,其次为垃圾自身的含水量和垃圾分解产生的渗沥水。(1)垃圾渗沥液堆放量按45t/d计算,垃圾分解时产生的渗沥液量:2~3m3/d。(2)大气降水填埋场区域面积为104591.48m2,大气降水径流量根据本章第一节中参数进行计算,日均径流:5.56m3,最大日径流:12.48m3。按目前平均排放水量数据预测,垃圾填埋场工程封场后垃圾渗沥液最大排出量为:5.0m3/d。6.2渗沥液收集系统6.2.1渗沥液收集系统为了及时排出场内产生的渗沥液,减小垃圾填埋场内渗沥液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在填埋场设置渗沥液导排系统。(1)水平收集导排系统在填埋场底平行铺设两个渗沥液导排盲沟,盲沟距离7米。盲沟中铺设de400HDPE导排花管,坡向与场底坡度一致,HDPE导排花管周围覆盖Ф40-60mm粒径碎石,Ф15-30mm碎石和Ф10-20mm碎石的级配反滤结构。覆盖的碎石呈梯形设置,上底宽1.5m,下底宽4.2m,高度0.9m。由于场底面积较大,故与主导管成60度设置渗沥液导排次盲沟及支管,次盲沟内铺设de200HDPE穿孔管。由于场底面积较大,需铺设300mm厚碎石作为导流层。两根主渗沥液导排管穿过分区土堤后由HDPE管道直接连到调节池,管道坡度不小于2%,管顶埋深不小于1.5米。(2)垂直收集导排系统6.2.2渗沥液收集池渗沥液集液池位于下游粘土坝下方,为钢筋砼结构,长:5.0m+5.0m,宽:3.0m,有效容积:80m3,以缓冲和陈化垃圾渗沥液,降低水中的色度和污染物。可行性研究报告6.3渗沥液处理由于建设场址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常年大部分时间处在干燥的气候当中,一般情况下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此,本填埋场垃圾渗滤液采用大气循环法处理,在垃圾填埋作业时,用潜水泵将渗滤液抽出喷洒到正在填埋的垃圾层上,一部分被干燥的垃圾吸收,另一部分在垃圾表面蒸发,进行循环处理,并起到灭尘的作用。7.防污染防飞溅措施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