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二次供水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浅探(精简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城市二次供水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浅探偶炯民邓帮武江军内容提要: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很快,土地资源稀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城市高层建筑占比日益加大,传统供水模式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经济转型和人们对供水安全性、质量可靠性及服务便捷性的要求愈来愈高,二次供水要发展,必须实现体制改革,从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技术规范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二次供水系统的发展趋势必然向高端、智能、优质、低碳、便捷方向前行。关键词:城市化、二次供水系统、智能制造、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1、二次供水的基本概念:二次供水(secondarywatersupply)从广义上说,当用户对水压、水质、水中某些物质含量有特殊要求,并超出城市公共供水标准时,就要对其加压或深度处理,然后再向用户提供用水的过程。从狭义上说,指民用与工业建筑生活饮用水对水压、水量要求超过城市公共供水或自建设施供水管网能力时,通过储存、加压,经管道供给用户或自用的供水方式。所设置的泵房、水池(箱)、水泵、阀门、电控装置、消毒设备、压力水容器、供水管道等统称二次供水设施(secondarywatersupplyinstallation)。2、研究我国城市二次供水的必要性需从我国基本国情说起。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二是我国土地资源稀缺的严峻形势;三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需要。2.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2城镇化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一个国家城镇化进程主要取决于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长、文化教育及商业的繁荣程度。据专家研究:“城市的发展速度曲线是呈‘S’形的,当一个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90%以上时,城市发展是缓慢的。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30%时,城市会急速发展,到60%后又进入平缓发展阶段。”世界银行统计,世界高收入国家城镇化率一般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截至2011年底,全球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是阿根廷,城镇化率达92.5%;其次是日本,为91.3%;澳大利亚第三,为89.2%。我国目前仅50.6%。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1995年前后,当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城镇化水平达80%时,我国仅30%左右。2011年底全球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与我国的比较92.50%91.30%89.20%50.6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阿根廷日本澳大利亚中国3近些年我国经济超预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收入快速增加,文化教育飞速发展,商业繁荣,商品丰富,民众消费水平大大提升,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城镇化进程不可谓不快。联合国报告称:中国城镇化进程极为迅速,在过去30年已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当前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国家。全球超50万人口城市中,有四分之一在中国。目前全球人口50万以上城市961个,其中中国236个。1980年中国只有51个,到2010年,增加了185个。预测,到2025年,中国又将有107个城市加入这一行列。拥有相当规模人口的城市数量增加,显示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2025年将达59%。目前全球城市人口已超过世界总人口一半,达35亿,农村人口34亿。随着城镇化推进,世界各国农村人口还将继续减少。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然要适应城市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又对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群众对建设智慧城市、美丽城市、智能设施的前景有了更高期盼。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供水设施的建设、发展和提升更是无法回避。尤其是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像雨后春笋般耸立起来,对城市公共供水延伸部分的二次供水设施建设,就毋容质疑地被提到城市建设管理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议事日程。2.2、我国对土地资源有效控制和优化利用的必然要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土地资源却令人十分担忧。虽然土地总量丰富,但人均土地资源十分贫乏。全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km²,占世界陆地面积7.2%,4占亚洲陆地面积2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0.777公顷,人均耕地1.4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40%,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总量分列世界第4位、5位和2位,但人均土地资源量分别为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38%、31%和35%。我国一直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是世界耕地资源消耗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土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均土地面积不断下降。而耕地减少的原因很多,如土地沙漠化、土地资源污染、水土流失等,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是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近年来,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必将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的迅猛增加,城镇扩张很大程度是通过侵占耕地来实现。房价不断攀升,更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占地冲动和过度发展。前些年,在以GDP发展政绩观及土地财政驱动下,某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业绩,追求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出售土地,也加剧了耕地减少。目前全国耕地面积正以年均数十万公顷速度递减。“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土地红线,已成为保护我国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用地的基本国策。既要推进城镇化,又要解决粮食供给总量趋紧的结构性矛盾。只有通过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严格保护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才可以保住我国粮食自给率95%以上的安全线。因此,对稀缺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利用,统筹规划,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5现在很多城市建筑用地容积率不断攀升,在有限的建筑用地上向空中拓展,高层建筑不再是城市繁荣的标志,而是土地资源紧缺的表现。在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十分拥挤的有限空间,要确保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然提到一个新高度。譬如:如何以最高效、最便捷、最优质的供水管网,将自来水送到生活在半空的居民家中,已成为当前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现实问题。2.3、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发达国家在城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带动的需求侧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重复建设、效能不高、产能过剩等弊病,经济结构不合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及能源过量消耗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大制约就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变化。因此,实施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营改增的结构性减税,力求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国企改革、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去房地产库存等;鼓励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大力倡导全民创业、万众创新,逐步提升以新能源、互联网+、新型材料、大健康消费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权重比例,以抵消对诸如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的过分依赖。显示了我国充满活力和欣欣向荣发展态势的经济新格局,逐步形成以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6其实,我国广大消费者对更安全的食品、更好的医疗保健及其他改善生活质量的商品和服务需求正不断增长。就是说我国并非需求不足,也不是供给不足,关键是要实现供给侧产品技术升级、质量提升、功能增强、产品附加值提高以及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快捷便利性的提升,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尽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彻底改变部分消费者到国外寻求消费的现象。对城市供水体系来说,传统的供给模式已远不能满足人们要求。高层建筑对城市供水标准有更大提升空间。譬如:新能源综合利用、互联网对二次供水设备在线运行状况远程监控及设备故障远程诊断、维修、维护,用户用手机对自来水压力、水质状况实时观察,发现情况及时向供水方反馈,供水方通过互联网实时诊断等。由此可见,城市供水——尤其是二次供水系统的发展必然要向高端、智能、优质、低碳、便捷的方向前行。3、发展二次供水的途径3.1、实现体制改革我国二次供水一直归属建筑给排水系统,从设计到管理都和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割裂开了。建筑给排水设计是根据建筑物和建设方要求,结合公共供水企业提供的当前管网接口处口径、水压等静态数据进行设计,无宏观动态发展规划,公共供水企业也只根据建设方需求,结合水压、水量可供应空间,提供相应数据,无需考虑用户的用水发展及对周边用水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二次供水设备、设施及供水系统资产属于用户,不在公共供水企业管理范畴。现在大多数二次供7水系统都由物业公司或建设单位管理。用户经过规定程序,随时可以自主改造,调整对城市供水需求,而不会考虑到对公共供水系统的影响与干扰。最终,城市公共供水只能被动适应二次供水用户需求。当公共供水局部现状无法满足用户需要时就只有采取限制或降低服务标准来调节供求矛盾了。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权重比例愈来愈大的二次供水现状就必须把二次供水纳入城市公共供水系统。从建设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都能从整体布局考虑。现在已有许多城市把二次供水管理权移交给城市公共供水企业,但由于资产归属权限制,二次供水系统的维修改造、更新、升级、改扩建等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无论是资金、程序都受制约。所以,这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办法。但毕竟向前跨了一大步。要彻底解决二次供水问题就必须进行体制改革。把二次供水直接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使其成为城市供水规划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公共供水系统成为有机整体,明确其管理主体、客体、管理的职责、权限和范围;3.2、实现法律法规的保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供水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在法律法规、管理或技术上都有一个适应和快速跟进过程。法律法规是维持城市供水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做到这点,首先对一些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由于各类法律法规出台时间不同,在相互衔接方面还缺乏实施细则或司法解释,因此,操作中难以把握。根据笔者调研和工作实践,罗列了几个有代表性条文加以说明:譬如:8(1)、1994年7月颁布的《城市供水条例》规定:“禁止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第21条);“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的”(第35条第6款)要受到处罚。(2)、《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第73条};“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第74条第6款);“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属于业主共有。经业主共同决定,可以用于电梯、水箱等共有部分的维修”(第79条);“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第97条);“业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第81条)。(3)、《物业管理法》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向最终用户收取有关费用(第45条)”;“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的责任(第52条)”。从《城市供水条例》看,上述规定对当时城市供水建设、发展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促进和稳定作用。但由于年代太久,现代技术、供水设备和材料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供水管理也逐步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供水管网从灰铸管、预应力砼管为主的管材转向以球墨铸管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为主的地下管网。供水设备更是向前进了一大步。水压和水质标准大大提高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