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案例16: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日本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事实对理解日本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状况是重要的。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增长的关键。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停滞也是有作用的。高储蓄率意味着消费支出低。低消费支出变为低总需求并减少了GDP。为什么日本人收入中的消费比例会大大低于美国人呢?一个原因是,在日本,家庭借贷较为困难。面临借贷限制约束的家庭的消费小于没有借贷限制的家庭。因此,一个借贷限制普遍的社会往往有较高的储蓄率。另一个原因是,在美国,一个人通常可以首付10%以下的房款就能买下一所房子。日本的买房者首付40%的房款是常见的,而且,日本住房价格极高,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高。如果一个日本家庭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它就必须大量储蓄。日本的税收体系通过对资本收入征收极低的税而鼓励储蓄。此外,文化差别也会引起消费者对现期与未来消费偏好的差别。一个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写道:日本人是与别人不同的,他们更加厌恶风险和更加节俭。(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51页)案例17: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倒闭与货币供给在1929年8月到1933年5月间,货币供给减少了28%。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货币供给的大幅度减少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并没有讨论为什么货币供给减少会如此之多。下表表示1929年和1933年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基础货币、准备金-存款比率,以及通货-存款比率。你可以看出,货币供给的减少并不能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减少。实际上,在这一时间,基础货币增加了18%;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是由于货币乘数下降了38%。货币乘数下降是因为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都大幅度上升了。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1929年8月1933年5月货币供给26.519.0通货3.95.5活期存款22.613.5基础货币7.18.4通货3.95.5准备金3.22.9准备金-存款比率0.140.21通货-存款比率0.170.41大多数经济学家把货币乘数的下降归咎于30年代初的银行大量倒闭。从1930年到1933年,9000多家银行停止营业,拖欠了存款人的存款。银行倒闭通过改变了存款人和银行家的行为而引起货币供给减少。银行倒闭降低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而提高了通货-存款比率。人们担心银行倒闭会持续下去,他们开始把通货而不是活期存款作为更合意的货币形式。当他们提取自己的存款时,他们就用尽了银行的准备金。当银行对准备金减少的反应是减少自己未被偿还的贷款余额时,货币创造过程就反过来了。此外,银行倒闭使银行家更为谨慎而提高了准备金-存款比率。在看待许多银行的经营之后,银行家对用少量准备金经营感到担忧。因此,它们把自己准备金的持有量提高到法定最低限之上。正如家庭对银行危机的反应是相对于存款持有更多通货一样,银行的反应是相对于贷款持有更多准备金。尽管解释货币供给减少的原因是容易的,但要决定是否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却是较为困难的。有人认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减少,因此不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对美联储这个时期政策的批评提出了两种观点。第一,批评者们认为,美联储应该通过在银行经营中需要现金时起到最后贷款者的作用,而在防止银行倒闭中起更积极的作用。这将有助于维持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第二,他们指出,美联储可以通过比它所做的更多地增加基础货币。这两种行为都可以阻止货币供给的这种大幅度减少,而这又会降低大萧条的严重程度。自30年代以来,已实行了许多政策,最重要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制,它维持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从而防止了通货-存款比率的大幅度波动。但是,存款保险也是一项费用很高的政策。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联邦政府未来紧急援救许多无偿还能力的储蓄与机构而有大量支出。但存款保险有助于稳定银行体系和货币供给。(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16-217页)案例18:东亚危机及其教训开始于东亚的危机也许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一次危机。在危机之前,世界经济每年增长2.3%,而且,发展中国家每年增长3.1%。1998年,这种增长率分别急剧地下降到1.8%和2.0%。但发生急剧危机的国家所蒙受的损失更严重。例如,韩国的增长从危机前一年,即1996年的7.1%,骤然下降到危机以后一年,即1998年的-5.8%。失业急剧上升增加了3倍多,而且,实际工资大幅度下跌,不到一年下降了将近1/5。随着危机从一国扩大到另一国,人们日益认识到,即使那些有看似良好的经济政策的国家也会受到不利影响,而且他们需要制定出与国际市场不可预期的行为隔离开以保护自己的经济政策。中国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的工作,在1998年保持了将近8%的增长率。中国的成功和其他国家遇到的问题向全世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危机的教训是:第一是中国所采用的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助于稳定经济,而不是在经济衰退中的财政紧缩加剧了衰退。第二是广泛认识到短期资本流动会加剧不稳定性。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都有限制这种资本流动的规定,这是避免了这次危机的两个大的兴旺市场。尽管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控制这种流动会越来越困难,但仍然是可能的。第三个教训是,软弱的金融机构和不良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样易于引起宏观经济不稳定。世界各国现在都努力加强自己的金融机构。过分依靠借债――像韩国那样,或者政府过分影响贷款(从而大部分贷款不能偿还)都会成为问题的根源。注意力还集中在日益增加的透明性上,当债权人简单地收回所有资金时,债权人无法区分“良好的”和“不良的”债务人也许是引起严重衰退的原因。因此,可以使债权人确定它为之提供资金的企业真实状况的良好会计制度有助于稳定资本流动。同样,披露有关国家欠国外债务总量的数据也会有助于债权人更好地判断风险。国际讨论集中在改善信息获得上。要提前了解大多数相关信息,例如有关韩国企业高债务的信息的简要说明,但由于其他原因,人们也怀疑提高透明性的影响是否合意。事实是20世纪后25年金融与通货危机日益频繁和严重,有将近百余个国家遇到了这种危机。日益达成的共识是,基本原因在于不得不应付极为迅速的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而没有失当的调控结构。这就是说,许多国家被劝说放弃了旨在稳定其金融市场并限制资本频繁流出与流入国内的管制。尽管许多国家有无助于有益目标的管制,但注意力也不应该放在取消放在取消管制上而应该放在寻找加强金融体系,提高其能力,并鼓励竞争的管制结构上。(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16-217页)案例19:克林顿经济学的调控作用自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之后,它就几乎成了国家干预主义的代名词。凯恩斯主义的具体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可以说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一是以凯恩斯本人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以摆脱大萧条和严重失业为己任,主张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目标、以需求管理为内容的扩张性财政和金融政策;二是由汉森首倡并以菲利普斯曲线为理论基础,主张实行周期平衡的补偿性财政和金融政策;三是以托宾等人为代表的、以就业空位与失业并存的结构性滞胀理论为基础,主张实行以就业培训、人力政策为中心的结构性或微观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四是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并且新近成为克林顿政府官方经济学的新凯恩斯主义,采用了工资和物价粘性的说法,并引入了经济人和理性预期的假设,重新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的原因。从现实来看,新凯恩斯主义对于美国经济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是不能不引起人们重视的。从理论上讲,新凯恩斯主义其实是一个将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进行了更为广泛“综合”的“新综合”。因而,所谓克林顿经济学不过就是人们对克林顿政府所主张和实施的一系列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的一个统称或代名词。克林顿经济学的基本要义就是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用克林顿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不仅如此,克林顿经济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产业政策的影响,吸收了其中许多有益的东西。克林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不仅仅是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单平衡上,而是在考虑总量平衡的同时,更为注重结构问题。因此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或克林顿经济学对经济乃至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极其讲究实用性的。克林顿经济学从经济政策的实施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实施了较为合理的财政政策。克林顿上台后,大力削减财政赤字,同时,政府和国会达成协议,要在Z002年消灭财政赤字,实行平衡预算。因此,克林顿执政以来,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稳步下降,1996年财政年度已减少到1073亿美元,1997年已降至千亿美元以下。政府预算赤字的减少实际上增加了市场的资本供应量,有利于促使长期利率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企业投资。同时,财政赤字的稳定下降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促进了长期利率的下降,推动了投资市场的繁荣。近几年来,虽然美国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在于减少财政赤字,但它并不是采取以前各任总统所采取简单减少支出的办法,而是采用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增加投资,经济转型和增长战略来增加财政收入;削减国防经费;取消非生产性开支,鼓励私人投资;削减联邦行政开支。财政赤字的减少也成为近年来美国股票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走势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投资市扬的繁荣对美国公司吸收资金和扩大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货币政策,里根执政初期,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为了制止通货膨胀,不惜把美国经济再次拖进衰退,大幅度提高利率。1987年接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沿用沃尔克坚决反通货膨胀做法的同时,更加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在通货膨胀还没有明显苗头的情况下就实行紧缩政策,将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可以说,在货币政策上,克林顿政府所采用的是较为温和、谨慎的货币政策。这一点可以从过去几年美联储的数次利息升降中看出来。近些年来,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执行的是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低增长率和低通胀率的货币政策。每当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时,格林斯潘总是毫不手软地采取坚决措施,紧缩通币以对经济实行刹车。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由于私人消费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大幅度紧缩银根对美国的消费热起到了降温作用,保证了最近两年经济继续沿着低速而稳定增长的轨道运行。迅速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高新技术迅速开发和应用使得美国的生产率得到了很太的提高。近几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脑技术的普遍运用使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库存的控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限制了物价的攀升。另一方面生产和市场信息的准确和快速的收集,也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有效地控制了库存的增长,降低了由于生产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一些经济学家指出,1990年美国投到信息业的资本首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已开始进入信息社会。据美国政府统计,1996年,美国用于计算机等信息处理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额达2028亿美元,比1996年的1832亿美元增加了12.5%,是其他工业设备投资的1.6倍,信息技术投资已占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的35.7%b白1993年以来,美国工业取得的增长中,约有45%是由电脑和半导体创造的。计算机技术带来更大的影响是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随着公司内部电脑网络的普及,公司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课题进行攻关,从而大大缩短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时间。网络化还使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对生产、销售和库存随时进行调整,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推迟了衰退到来的时间。实行以开拓国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将一直以提倡“自由贸易”为荣的美国贸易传统转变到目前更体现实用主义的“公平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