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银行卡市场的经济学研究姓名:胡成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贸易电子商务指导教师:帅青红20081127银行卡市场的经济学研究作者:胡成果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孙辉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网络效应分析2008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表明,网络经济已成为当今经济领域的亮点。随着网络经济领域的研究不断前进,越来越多的产业将在网络经济的框架下迅猛发展。银行卡产业的兴起更是借助了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目前,随着银行借记卡和信用卡的日益普及,银行卡已经超越了传统的ATM交易功能,在电子支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POS“刷卡”支付,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支付也在兴起,银行卡的网络经济特性正日益突现。基于此,本文将运用网络经济学的原理对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阐述银行卡产业的网络经济特性,为制定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基础。文章首先从网络效应的理论内涵及本质分析出发,介绍了网络效应的涵义及分类,并分析了网络效应的本质特征及经济特征,为下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紧接其后从现实角度,分析了中国银行卡产业的运行机制及发展现状,笔者从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程出发,结合目前中国银行卡产业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当前我国银行卡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下文的理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本文的重点是对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网络效应分析,运用梅特卡夫法则分析检验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网络效应,得出中国银行卡产业具有明显的网络经济特性,特约商户是影响银行卡产业网络效应的主要因素,如何吸引更多的商户加入银联网络是发挥银行卡产业网络效应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Hotelling模型理论,对如何发挥银行卡产业的网络效应做了进一步分析,得出收单机构必须通过提供有差异的多样化服务来吸引商户的加盟。最后,笔者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经验,提出加快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对策,重点是建议收单机构提高服务质量,为商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以及通过开展银行卡支付创新,来拓宽银行卡的支付网络,最大力度发挥银行卡的网络效应。2.学位论文李建华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2005银行卡是现代人们消费时采用的一种支付工具。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银行卡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文章的第一部分论述了银行卡业务产生的国际背景及发展状况;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我国银行卡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银行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发展于六、七十年代,具有安全、便捷、节约流通成本的优越性。银行卡把银行、持卡人、特约商户组成了一个产业链条,使它们在这个链条中都获得了大的收益。从银行卡发展的市场规模和结构来看,国际银行卡产业目前属于寡头垄断行业,网络经济的规模效应造成的“高门槛”增加了行业新进入者的难度,使得整个行业的价格刚性及发卡收益相对的稳定。在我国通过银行卡二十几年的发展,我们认识到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公共工程,对于促进消费、减少现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反洗钱、扩大税基、提升国际形象、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从1993年金卡工程实施以来,中国银行卡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国际银行卡产业采取了并购的模式,因为规模效应是银行卡产业提高效率的基本途径。中国的银行卡产业要在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中发展,要在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社会各界积极推动下发展,要在不断开发推广银行卡新业务中发展,要在把中国银行卡产业融入国际大环境中发展。为了中国银行卡产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要使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公司化、管理科学化、加强市场营销力度、抢占市场份额、引导持卡消费。3.学位论文袁宏斌中国银行卡产业的网络经济性分析和发展策略探析2005银行卡产业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表现出强烈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越多,银行卡对消费者的价值就越大;二是,至少在美国就有数千家银行和其他专业化机构为上亿持卡人和数百万受理商户提供银行卡服务。中国的银行卡产业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近三年来,中国银联的成立,国家加大了对银行卡产业的支持。但由于中国银行卡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对缺乏,本文作者运用网络经济学的原理对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阐述银行卡产业的网络经济特性,为制定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把握产业发展大局,有效协调各方力量,加快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应对全球的竞争。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是网络经济和银行卡产业研究理论述评;第三章中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分析;第四章为本问的重点,主要对中国银行卡产业进行网络效应分析,运用梅特卡夫法则检验发卡银行的网络效应,检验发卡量和银行卡交易金额之间的关系,检验特许商户和银行卡交易金额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中国银行卡产业具有明显的的网络经济特性,指出中国的银行卡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而中国银联的产生是支撑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五章是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思路建议,提出加快发展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对策。4.学位论文林春艳银行卡组织国际化路径比较和我国模式研究2005一、选题背景银行卡产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一部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史也就是银行卡组织的发展史。如果说银行卡的使用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那么银行卡组织的存在就使得这种便利和快捷成为可能。卡组织将跨行异地网络联通起来,并不断地丰富着银行卡的功能。银行卡成为了贯通各行各业的信息、资金流通媒介,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全球银行卡产业日益成熟,而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银行卡产业却还刚刚起步,是一个尚未成熟又具有巨大潜能的朝阳产业。在产业规模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中国银行卡产业只有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作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组织,中国银联已经打响了国际化的第一枪,走上了打造国际品牌的道路,这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甚至会影响整个世界的产业格局。那么,一个新兴的银行卡组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将国际化进行到底,怎样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国际化路径,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二、研究方法和逻辑架构1.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来探讨银行卡组织的国际化路径。在对五大国际组织进行路径比较时,结合了个案分析和系统分析、共性分析和特性分析、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和总结它们在国际化道路上的成败经验。在此基础上,将比较得出的结果融入银联国际化路径的定性研究中,并最终得出结论。2.逻辑架构本文以银行卡组织为研究对象,因此第一章首先对银行卡组织作概念性的介绍,分析其运作机制,并从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两方面分析卡组织国际化的动因,指出国际化是卡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银行卡组织国际化的内涵、目标和路径,指出卡组织国际化包括机构的国际化、产品的国际化、网络的国际化和品牌的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内涵;目标则定位于各自的优势区域和领域,最终达成各品牌共存和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路径则要从处理系统、组织结构、市场拓展、产品服务、品牌经营等方面着手。第二章对五大卡组织的国际化路径进行了系统比较。两家开放式卡组织维萨和万事达无论是国际化初期市场环境还是全球市场布局,无论是产品体系还是品牌营销,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同时期成长起来的银行卡组织,在拥有很多相同和默契之处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维萨的网络技术更为先进,组织结构更为稳定,品牌营销更为纯熟。万事达则以独特的并购联合的方式迅速扩张,融入了很多外来的品牌,但技术上、品牌上却始终不能超越维萨,全球市场份额也一直屈居第二。三家封闭式卡组织也是各有千秋,大来公司是银行卡的始祖,是成功人士手中的经典之卡;而美国运通历史最悠久,经营信用卡之前在旅游娱乐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使得运通卡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尊崇的服务品牌”;JCB是唯一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国际卡组织,独特的市场拓展方式和高品质的持卡人服务造就了其国际品牌地位。第三章首先提出了中国银联国际化的意义,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了当前的市场环境,并进而探讨适合银联的国际化路径。分别从银联公司的国际化、银联产品的国际化、银联网络的国际化以及银联品牌的国际化这四大国际化内涵来阐述。第四章对银联的国际化进行了展望,分析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应对策略,以及银联国际化成功所需的外部条件。最后对银联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及结果作远期设想,中国银联将成为一个在国际上与维萨、万事达齐名的电子支付产业龙头。三、主要观点及结论1.国际化是银行卡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网络经济的存在是卡组织国际化的内在动力,是对国际化的主动选择;而全球化经济下银行卡产业的激烈竞争是卡组织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是其应对竞争的被动选择。2.各卡组织的国际化发展都与本国金融制度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以后,更加开放的全球经济为各卡组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新兴市场的银行卡组织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3.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着市场环境、竞争格局、技术发展等情况适时调整。灵活、恰当的战略调整是卡组织获得更多市场或改变下滑颓势的主要方法。4.重视品牌经营是卡组织的致胜法宝。新兴银行卡组织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必须以品牌经营为切入点,以服务打造品牌,以营销推广品牌,才能最终获得市场认可。5.竞争与合作并存是卡组织在国际化各个阶段都秉承的经营理念。新兴市场的银行卡组织在国际化过程中更要注意挖掘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审慎的战略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6.银联国际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一是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乃至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满足广大持卡人的境外消费需求;三是巩固银联的国内市场地位,保护国内经济安全。7.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组织架构以及高效健全的管理体制是银联国际化最根本的战略支持。8.银联标准卡的发行和银联产品体系的建设直接决定银联国际网络的使用率,影响银联品牌的国际地位。9.境内发卡-境外受理-境外发卡-境内受理是银联网络国际化后形成的循环系统,境内外发卡和受理一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银联网络也便真正实现了国际化。10.银联品牌的国际化是网络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也是银联国际化的制高点。创建银联国际品牌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全球服务体系,并赋予银联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再通过市场营销将品牌推向全球。四、创新与不足国内对银行卡市场的研究比较薄弱,专门针对银行卡组织的研究更是鲜有,而国外文献中对卡组织的研究大多比较零散,研究范围一般只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单个组织,缺乏对卡组织的系统研究和整体把握。本文的创新与贡献在于:1.首次对全球主要银行卡组织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从银行卡组织国际化路径的比较分析中折射出全球银行卡产业的演变历程。2.首次对银行卡组织国际化概念进行剖析,提出卡组织国际化的内涵、目标和路径。整篇文章围绕国际化这一灵魂和线索而展开,涉及到组织结构、产品服务、市场拓展、品牌经营等各个方面,兼顾了论证的全面性和重点性。3.通过对五大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了其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最精华、最有益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中国银联的定性分析,得出了独特、可行的国际化路径。由于可资借鉴的相关文献的缺乏,笔者研究时间和研究思路的局限,文章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对五大国际组织的比较还不够深入,论述银联的国际化路径时也只建立在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缺乏对银行卡产业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国际市场拓展的可行性分析,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笔者将继续学习,深入理解和洞察产业的发展,争取对银行卡组织和银行卡产业有更创新更完善的研究。5.学位论文黄兴海银行卡的经济学分析与实证研究2005论文首先对网络经济学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分析网络经济的一般特点并将其应用于金融领域,为下文对于银行卡产业这种特殊的网络经济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论文对银行卡组织进行经济学分析,银行卡组织的行为是网络经济学近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