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摘要】城市是人们生活的空间,公共空间是人们互相交流和休憩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环境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单纯的物质享受,公共空间的核心是人,因此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感受。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问题不断出现,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并不理想。城市建设呼唤人本主义,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本文提出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问题,通过吸收其它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公共空间人性化建设的措施,希望能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有所帮助。【关键词】:公共空间人性化以人为本空间景观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应现代文明的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服务于大众,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往的公众性场所,人的使用是公共空间的最大功能。为人们设计出满足其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外部空间,真正实现人性化设计,对城市和谐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1,城市公共空间及人性化内涵1.1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开放空间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也有学者认为“开放空间是空间限定因素较少的空间,是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空间,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自然景观,而且城市的街道、广场、巷弄、庭院都在其范围内”。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出现在英国,1877年英国制定《大都市开放空间法》,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笔者所认为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一个空间体”、“一个公共场所”,指城市或者城市群在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尽享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它是人类与大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形象的主要表现,是城市的“起居室”和“橱窗”。1.2人性化内涵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就是通过对城市空间诸要素、空间表现特征、空间美学几个层面的设计体现人类的内在精神需求。认识城市的主体,把关心人、尊重人的理念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重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心理活动、行为和文化,进而创造环境与人和谐统一的理想空间。通常所说的人性化,就是说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看各种需要展开的,包括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是设计本源的回归。1.3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通过构成城市空间的诸要素、空间表现特征、空间美学意义等几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生活和精神需求问题。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穿梭于高楼大厦中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提供高度的人际直接接触的机会,给现代的都市增添了舒适、安全的休闲区域,为城市健康生活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使城市空间的质量得到提高。因此,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是现代城市文明的必然要求。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2.1设计追求形式,活动支持不强公共空间是供人使用的,人是公共空间的主体,离开了人的活动便失去了意义。设计者往往会忽视公共空间作为活动承载者的作用,依据经验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空间构图得到加强,人性化却被丢弃了。活动和物质是相互补充的,加强公共空间的功能和活动是非常重要的。2.2环境设施不足有的城市广场大而无当,既不遮阳又不挡雨;公园人烟稀少,老人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去处,大片的草地,没有人活动的空间,带不了很好的生态效益,还需要大量的维护费用。事实上,比起那些高楼大厦和立交桥,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能体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更能说明一个城市的效率、秩序、便利程度和开放度,也更能彰显现代城市文明带给人的温暖和关怀。2.3公共空间尺度不合理,缺乏舒适性随着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部分政府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切实际盲目跟风,不断蚕食城市的公共空间,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公共空间减少到最少。有的广场的建设盲目求大,建设的广场失去尺度的概念,只能看不能用,离大众很远,与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设计背道而驰。3,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案例分析要想营造出亲切宜人的公共交往空间,就需要研究已经发生了的公共生活,从而引导这个公共空间的公共生活,将研究结果作为公共交往空间营造的依据。3.1山东泰安市泰安广场泰安市泰安广场是泰安市市政府广场,北部有市政大楼,大楼前有可以容纳万名观众的大型扇形露天舞台,中部是大型音乐喷泉。广场两侧划分为几个独立的空间,分别用于市民的不同年龄需要,广场内中小型乔木和草坪相结合。设计的优点:广场的设计主体突出人与自然的结合;注重其地方性和形象性;广场考虑了不同市民需要,将广场划分为儿童区、青年区、老年区和体育健身区。设计不足之处:广场很气派却很少有人去光顾;广场空间的知觉层次和领域感欠缺;忽视了市民的参与性,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联系不强。3.2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巴西利亚是典型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主义城市,以汽车交通作为新首都规划的尺度,忽视了完整合适的步行系统。在这座尺度宏大的“汽车城市”,人们几乎很难轻松地步行游览并穿越街区,时时处处需要乘车流动。这种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化的结果,就难免使城市缺少活力,不能完善人的需要,特别是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公共空间也缺少关注。4,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改善的措施4.1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规划4.1.1做好战略性的规划。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系统的规划,注重公共空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城市整体的结构方面做好战略性的规划,从社区、街区、地区、城市做好各个层级的公共空间策划与规划。美国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纽约的中央公园等就是充分考虑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长远战略规划的典范,这对我们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是一个很好的借鉴。4.1.2城市景观合理布局。良好的城市景观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它们在形态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点是指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道路交叉口、区域性小广场等节点空间;线是指商业街、步行街、林荫道等商业线性空间;面是指城市级的广场,站前广场、航空港等。点、线、面多种组织手法应该相互结合运用,组织多层次的空间环境。研究居民的分布情况,传统习惯,交通组织等,对各种规模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系统操作,防止布局不合理带来的不合理浪费。4.2公共空间的特色建设4.2.1公共空间的地域性设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在对城市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时不能忽视传统区域文化在独特性方面起的作用。城市中公共空间和服务人群不同,这就需要灵活的运用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营建出多样化的人居环境,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瓷都景德镇的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瓷器在城市的重要地位:陶瓷的历史文化墙,瓷砖装饰的居民楼外墙,城市雕塑也以瓷器为中心,设计时将瓷器文化尽享抽象的提炼,就行成了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4.2.2处理好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界面是城市空间的限定因素,协调好公共空间周围建筑的形式、体量、色彩和质感等,使人们产生地域感和整体感,从而改善街道空间尺度和空间环境质量。注意控制好街道宽度与周围建筑的比例,值得完美的街道主要依赖长宽的比例。芦原义信在讲到街道的款和建筑物高度之比时就说,宽度与高度的比接近1:3时,人的感觉是最舒适的。我们在设计是也应注意街道和建筑的比例问题,营造宜人的街道空间。4.2.3自然景观与公共空间的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考虑周围的自然景观,景观应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既要顺应自然环境,又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注意充分利用地形,地形是自然的产物,它具有形成空间和延展空间的能力。犹如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到的空间限定三要素中“墙”的功能,地形的处理,是能够本身产生空间的“墙”,人能够进入,并可以制造场所和活动。4.3公共空间内部的细节处理4.3.1创造小尺度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设计应接近人的尺度。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的设计》和《街道美学》中提到小空间的意义:“小空间更具人情味,就是将大空间划分小空间,或是还原传统,尽可能将消极空间积极化。”创造丰富多变的景观,如供人散步、游憩的小路,为休闲、交往活动创造条件;围绕树木、草坪布置休憩、娱乐、活动等设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设计中把握好场地尺度的大小,运用小尺度的宜人空间的营造,让人们在小场地中体味身边的自然。4.3.2公共空间文化艺术性。城市公共生活应该是优美惬意的环境创造的,公共空间人流密集,是进行文化建设的好地方。注意广告、招牌、灯光的设置应与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彩。通过身边生活的抽象,表现为雕塑的形式,表达对生活和感情的追求和理解;大众的艺术还可以吸引行人停留下来,甚至可能坐在附近或引发交谈,促进社会的和谐。培养城市居民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审美需求,让城市居民感受、欣赏城市公共环境。4.3.4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早在1990年美国就通过了《美国残疾人法(ADA)》,这部法律开始深刻地改变人们的设计方式,提出了“所有人利用度”,即“通用设计”的概念,使公共生活各方面能涵盖更多的人群,尽量满足各个群体的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时应给予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以体贴和关怀,使他们也能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如公共空间应设较为宽大的分隔间,供坐轮椅的使用;公共建筑物室外的空间出了台阶外,适当做一些坡道,考虑到推婴儿车、购物车、拉行李箱等人群的方便;公共传声系统的设置,以便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使用;公共汽车设置升降平台,帮助坐轮椅的人使用;设置大字号的指示、查询系统,考虑到视力不佳的人;尽快落实“通用设计”的概念,为所有城市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水平。4.4公共空间中活动的支持4.4.1公共空间应使人感觉舒适,促进人的交往。空间场所的总体布局位于使用者易于接近的位置,遵从边界效应,边缘是设计的重点部分,有许多凹凸变化的边界比一个笔直的边界更有吸引力;植物配置的形状和人的心理有紧密联系,植物配置应考虑其植物选种、配置形状、管理维护等多方因素;注意考虑到户外空间的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提供良好的景观条件,供人们休息、交流、聊天的场所及环境设施,使场所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场所应有充足的阳光,适应季节变换,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考虑等。4.4.2加强居民对地区的认同感。设计中通过空间的适度围合,加强使用者的安全感和领域感,注重构成元素在城市中的空间关系,增强空间层次性和识别性。运用空间形态的手段来促进人们的交往、交流和认同。可以塑造反映城市向心力的空间门加强意象和领域感;设计出为市民熟知的环境符号、传统文脉符号,体现出城市所凝聚着的集体意向和特色。4.5公共空间的管理4.5.1管理者摆正位置。管理者在项目中一向不愿已失去自己的主导地位,每次领导换届都会有新的政策出台,这些都是由于管理者的独断专行造成的,管理者应摆正位置,转变自身角色,从一个一意孤行的领导者变为服务型的组织管理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设计和建设的大军中来。4.5.2制定完善的法规,保证居民的公众参与权。公众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环境的享用者,公众参与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公众的参与权,提倡公众参与公共空间的设计,让他们去发现并产生兴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会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达到更好地为使用者服务的目的。4.5.3宣传公众参与的知识。让公众了解实际的建设,融合到公共空间规划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反馈他们的诉求和建议;加强教育,使公众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关心爱护公共物品,这是发挥景观社会功能的有效途径;提升公众的集体责任感,使城市公民在公共建设中发挥献计献策、自律监督的作用。参考文献【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65-78城【2】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王志芳,·弗朗西斯.人性空间—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孙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杨·盖尔、拉尔斯·吉姆松(丹麦),新城市空间,何人可、张卫、邱灿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