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复习题标注★为需要联系实际论述的题目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存在局限性的原因。★答: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缺陷,主要原因有:(一)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两个方面。一方面,决策者往往难以掌握全部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体制等方面原因,会形成一些非真实信息,影响决策的正确性。(二)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干扰。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指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相关政策并付诸实施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后者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间隔。这种政策时滞会影响宏观调控效果。(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市场主体对宏观政策进行理性预期并采取防范措施,往往使宏观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答:(一)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即是将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及有关主体的行为2规范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宏观经济管理高效、有序进行,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必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并采用先进的决策方法和科学的决策程序。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要增强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是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保证。三、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答:(一)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但由于政策传导机制不健全,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效果。经济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传导机制,但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体制和利率非市场化等原因,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二)结构调节与总量调控同样重要。(三)宏观调控政策弹性增强。宏观结构调控要继续坚持从紧不动摇,总量政策根据新形势作适当调整,增强弹性,适度放宽。(四)实施预防性的主动调控。2008年开始的新一轮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与以往相比,具有预防性、主动性特点。5、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表现为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的调整幅度减小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四、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及其关系。★答:(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由此出发,宏观经济管理主要围绕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基本目标展开。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3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GDP或人均GDP的增加。GDP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2、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体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合理的区间视各国的具体情况和人们的承受能力而定。3、充分就业(增加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状态。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的相对平衡,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要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就必须考虑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平衡。(二)目标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管理的四个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1、统一性表现在:(1)经济增长时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2)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3)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2、矛盾性。(1)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存在矛盾。经济增长本身有很大可能排斥非熟练个人就业机会。(2)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存在矛盾。经济衰退时,为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要量,引起物价上涨,反之,在经济扩张时期,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果紧缩力度不当,也会影响经济增长。(3)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存在矛盾。经济加速增长,相应滴将加4大基础设备、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进口,如果在进口增加的同时没有扩大出口,就会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反之,要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往往为减少对进口依赖而压缩国内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增长。(4)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存在矛盾。“菲利普斯曲线”表明,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税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反之亦然则相反。五、财政政策的内容。答: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方针和措施。按照财政政策作用的不同方面,即将财政政策本身的内容与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影响结合起来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总量调节政策。即国家为了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总量及其对比关系的基本方针和措施。(二)结构调节政策。即国家为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包括财政收入结构调节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调节政策两个方面。(三)利益调节政策。即指国家为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而规定的调节财政收支变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它主要是通过财政收支的变动来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各种经济单位的非劳动性收入。六、财政政策工具、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答:(一)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指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所选择的用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分配和调节手段。包括财政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投资和财政补贴。1、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是维持政府自身的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智能需要的基本手段。52、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是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3、公债(国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它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4、财政投资。是指财政安排的用于生产性建设的支出,是政府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工具。5、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无偿地补助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二)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1、适当设置税种,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总范围。2、合理确定税目,明确税收调节的具体范围。3、合理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4、在税目、税率已定的前提下,通过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实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税收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七、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对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作用的制约。答: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一)现行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不能实现“量能负担”原则。即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缴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多缴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二)现行税率不公平,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三)现行所得税没有考虑纵向公平问题(具有不同负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如家庭负担情况。八、财政政策类型、功能及其发挥作用的手段。答:根据财政政策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对财政政策可以从不同的角6度进行分类,主要的分类有两种:一类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另一类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一)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能直接产生调控效果。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和财政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意识的干预。(二)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实现:一是减税。二是扩大预算支出规模。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或者抑制社会总需求。这种政策的典型方式是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3、平衡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即财政的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即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九、200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答: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增加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加上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约4万亿元。二是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2009年7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比上年增加57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3%以内。三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四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五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六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十、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及其对总需求的影响机制。答:(一)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利率和信贷指导性计划6种。(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和对总需求的影响机制。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以法定的方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所拥有的各类存款必须保持的准备金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的特点,一是其8调整有较强的告示效应,二是其调整有强制性影响,三是其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四是其调整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影响机制:为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则相反。2、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它是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特点:一是短期性。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再贴现票据一般在3~6个月左右,最长不超过1年。二是官方性。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不同于市场利率随供求变化而变化。三是标准性或示范性。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