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考试时间:2013年1月15日星期二晚上7:00-9:00,主教216.补充:宏观经济政策分析2的课件里面思考题1.中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主要表现,如何治理?(第一小组)首先,是投资过热而消费不足。2003年以来,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40%。而消费比例在200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4%,2006年的比例则只有50.0%。这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能过剩情形难以消除。其次,是这些年来每个阶段的投资都相对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潮涌”。2003年、2004年“潮涌”现象出现在汽车、建材、房地产等领域,此后转移到电解铝、有色金属等行业。“潮涌”容易造成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同时产生银行呆坏账甚至有引发金融经济危机的风险。第三,从1994年开始,我国资本账户和经常项目就出现了双盈余,到如今一直如此,这种状况显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而且这几年的盈余增速加快,仅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就达到了近1125.3亿美元,大大超过去年同期614.5亿美元的规模。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给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压力,由此又很容易吸引热钱进入,推高国内的资产价格。内外失衡的现象体现在国内则是城乡差距一直在扩大。中国的城乡差距如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了,世界平均是1.8∶1,而中国2006年的数据是3.3∶1。这一数据从1978年的2.6∶1曾一度下降到1984年的1.8∶1,但之后就持续扩大了。最后就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在逐渐增大。去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5.5%,但我们消耗了全球15%的能源、30%的钢铁和54%的水泥。世界银行报告认为,据保守估计,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这种情形尚未根本好转。解决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办法:1.中长期的政策应以改革为先导,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加快金融、电信、铁路、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保增长主要是要保就业,而要增加就业岗位,主要是要发展第三产业。因为我们增加就业岗位主要靠第三产业,在可以放开市场的所有领域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二是要尽快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要建立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三是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向公共财政转移,要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就要使财政尽快地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应该将大部分用于民生工程,增进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这对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结构也有重要意义。四是推进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五是调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结构,推进各项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增加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由此来逐步缩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要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继续推动家电和电子产品、汽车等大规模、低价格进入农村市场,提高最低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稳定性资金来源,建立对农民工失业的援助等等。六是改革规划体制。现在各个省市的规划在先,国家的规划在后,使得国家的规划对各省市的规划没有发挥指导作用,经济增长的指标常常大大高于国家指标。改革规划体制,先制定国家的规划,再制定各个省市的规划,使得地方规划和国家规划能够相衔接,同时要强化人大对规划执行的监督,不要使规划成为一纸空文。2.短期政策安排着力于积蓄复苏的足够能量一是提高居民购买力。一些专家提出在经济萧条或筑底的过程中,要实现复苏,必须积蓄足够的能量。经济复苏不能仅仅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更要重视消费的增加。为此必须增加居民购买力。购买力的增长既依赖于工资水平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更依赖于物价水平的下降。因此,政府要利用各种可行的有效手段,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增加有效需求。例如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二是减少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过度干预,放开产品价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要允许产品价格下跌,这是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的首要条件。在经济萧条阶段,要大幅度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是不可能的,而价格下跌意味着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加。各级政府利用各种手段托举房地产价格的做法不利于居民购买力的增加,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资源产品价格、要素价格及其他垄断行业的产品价格也有类似的情况。三是经济萧条阶段是进行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期。一些专家提出在政府政策上要把救市和顺市而行结合起来。不是所有的下滑都可以救,属于金融泡沫的,实体经济产能过剩的,它会伴随着发达国家的金融去泡沫化、虚拟化而挤出“泡沫”,同时中国也有去产能过剩化以及结构调整的问题。经济衰退和萧条的实质就是调整。只有经过充分调整,才能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步入下一周期的扩张阶段。调整应当包括: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既包括存量调整,也包括增量调整。这意味着应当允许大量企业倒闭破产,当然也会有大量新企业的诞生。四是出台新的产业政策。新的政策应当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利于技术进步,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对上一轮经济扩张期表现出的瓶颈产业,应当给以政策扶持,但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不仅要做减法,在危机来的时候,市场竞争压力会迫使一些企业退出市场,这是当前需要做的事情,加强政府行政力度。同时还要做加法,同时要做乘法。现在我们看到美国、日本、英国都是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今后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动力。我国的能源和GDP总量相比,能源消耗过大,利用率较低,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70%左右。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潜力很大。为使下一轮的经济扩张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应当出台新的固定资本折旧制度,这些制度和政策应当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3.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全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政府应适当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银行的单一的间接融资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帮助或信用支持。二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在某些领域内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三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规范中小企业服务市场的构建。在技术服务、法律咨询、企业诚信档案构建、市场分析等等方面,政府应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四是从宏观引导和产业组织上构建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引导具有地区特色的产业链条和企业集群,发挥由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协同优势。总之,要使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经济体,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变力,商品劳务的顺畅流通,行业准入限制的取消,以及自由价格机制等等。同时,政府调控经济运行既要避免过冷,也要控制过热;根据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宏观调控政策的转换要及时,应当具有前瞻性。既要解决失业问题,也要防止通货膨胀。2.根据货币国际化的一般条件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与面临着问题,以及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第四小组)答:金融市场整体发育不成熟我国尚不具备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一致的高度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货币发行国必须提供发达的,特别是具有高流动性的国内金融市场,否则境外机构就难以大规模持有该国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从而也就无法将其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虽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但依然存在诸如银行体系尚不完备、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经验和手段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货币国际化的风险防范问题依然是核心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就是开放资本账户,资本账户开放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汇率制度将产生巨大变化。外国资本要自由进出,国内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很快传递到国内,而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较好地应对各种冲击,具有自我减震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表现为货币创造机制,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以及政策效应的国际传递等。在货币政策操作上,更应强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货币政策目标上更应强调币值稳定。3.什么是需求管理,并结合现实分析我国政府近年来为刺激需求所采取的措施。(第五小组)答:所谓需求管理是一种获取,组织并记录系统需求的系统化方案,以及一个使客户与项目团队对不断变更的系统需求达成并保持一致的过程。简单说来犹如量体裁衣,根据能够满足确知的客户需求,制定满足其需求的最佳解决办法和流程设计。上升到政府层面,就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供求平衡,结合社会生产供给的实际情况,直接需求或者间接引导需求指向供给,实现国民收入平衡的状态。政府实行需求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项目投资和需求管理政策引导。我国政府近年来,为刺激需求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外确定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多项措施,实施了如“四万亿”等一系列重大投资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课件思考题(第一小组,组织行为学分组)复习题1、国有企业为什么和怎样进行分类改革?首先,是投资过热而消费不足。2003年以来,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40%。而消费比例在2001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4%,2006年的比例则只有50.0%。这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能过剩情形难以消除。其次,是这些年来每个阶段的投资都相对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潮涌”。2003年、2004年“潮涌”现象出现在汽车、建材、房地产等领域,此后转移到电解铝、有色金属等行业。“潮涌”容易造成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同时产生银行呆坏账甚至有引发金融经济危机的风险。第三,从1994年开始,我国资本账户和经常项目就出现了双盈余,到如今一直如此,这种状况显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而且这几年的盈余增速加快,仅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就达到了近1125.3亿美元,大大超过去年同期614.5亿美元的规模。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给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压力,由此又很容易吸引热钱进入,推高国内的资产价格。内外失衡的现象体现在国内则是城乡差距一直在扩大。中国的城乡差距如今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了,世界平均是1.8∶1,而中国2006年的数据是3.3∶1。这一数据从1978年的2.6∶1曾一度下降到1984年的1.8∶1,但之后就持续扩大了。最后就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在逐渐增大。去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5.5%,但我们消耗了全球15%的能源、30%的钢铁和54%的水泥。世界银行报告认为,据保守估计,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这种情形尚未根本好转。解决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办法:1.中长期的政策应以改革为先导,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加快金融、电信、铁路、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保增长主要是要保就业,而要增加就业岗位,主要是要发展第三产业。因为我们增加就业岗位主要靠第三产业,在可以放开市场的所有领域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二是要尽快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要建立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三是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向公共财政转移,要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就要使财政尽快地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应该将大部分用于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