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及其生态环境[修复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Urban-rural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lanning李景奇LJQLA@163.com15926322319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2016/09主要内容0绪论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1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规划2生态学概论3城市生态系统主体——人口论4城市化进程及其生态环境问题5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的基础理论6城市生态学及基本原理7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论8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与城市生态规划9城市生态规划论10城市生态系统与景观生态规划第四章城市化进程及其生态环境问题Chapter4UrbanizationProcessandItsEco-environmentProblems开场白-题外话:——201311北京论坛核心观点-李景奇1999年以来中国城镇化最大的动力1999年开始的中国大学扩招是——中国近十几年来最大的城镇化动力——;当前2.6亿农民工——半农半工,假城市化(华东师大人口学教授);中国当下真正的城市化率也就是30%多;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实际上已经是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最彻底、最有效方式。历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1—2013)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城市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物质文明和文化不断扩散,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形成与成长而发展的,因此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这种差别最终体现在经济结构、职业结构、城镇布局形态的变化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①从农业经济社会过渡到工业经济社会②工业经济的发达过渡到第三产业的成长③第三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2020/1/312●城市化(Urbanization):由传统的乡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过去主要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可理解为城市景观逐渐向乡村地区推进或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实际上,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①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②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③经济上非农经济代替农业经济④质量上居民生活方式现代化二、城市化特征①城市化鲜明地受国家计划控制影响;②城市化过程起伏太大,我国1953~1980年城市化水平由13%增加到13.6%。1980~1998年城市化水平增加到30%左右;2000~2004年36.09~41%;2005~2012年56%。③在主观政策作用下,城市化进程曾受很大波动;④小城镇由衰落到迅速增长,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太大;⑤城市人口来源结构有变化;⑥城镇人口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003年城市对我国GDP的贡献为65.5%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86%城市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3年城市GDP较上年增长21.5%0102030405060708090人口面积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GDP0510152025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城市GDP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2003年城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市区原有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而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资源大量消耗三、高速城市化(1)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开发特区的试点,经济开发区在全国大江南北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高科技企业、三资企业、特别是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更快,南方的小城镇私营企业也快速崛起,我国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过程时间短、规模大、范围广。(2)我国经济宏观调控、金融政策的失误以及泡沫经济产生,城市规模在极短时间内非科学性地出现了大规模扩张,出现了大量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和非常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四、高速城市化的特征高速城市化标志:(1)城镇规模空前扩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增加很快(详细研究我国1990以后城市人口、土地概况)(2)城镇数量增加,661座(2004年底)(3)城镇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4)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城市化显著标志(5)城镇功能不断发展A:产业的高度聚集促进了城市功能的综合发展B:城市交通功能的发展C:城市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D: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6)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五、城市化的类型(一)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三)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四)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五)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六)混合型城市化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1)向心型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不断向城市中心集中的现象。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强度加强,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央商务区。(2)离心型城市化(扩散型城市化):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向城市外缘移动扩散的现象。如大型工业企业、自来水厂、煤气厂、垃圾处理场;兵营、监狱、殡仪馆等。离心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1)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城市建成区接壤,连续逐渐地向外推进。(2)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在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如卫星城镇规划建设。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1)景观型城市化(直接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例如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正在进行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地带内,留有大片的自然景观,人和建筑密度都比较低,但人们的生活水平确比城市里人高。再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2)职能型城市化(间接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因此也称为间接城市化。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城市功能区(城市核心连同周围功能上有联系的区域)来代替城市行政区作为城市的地域范围,并以城市功能区的人口作为城市总人口。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1)积极型城市化:一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着这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为积极城市化。(2)消极型城市化(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的产生是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规模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缓慢所致。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人口激增、灾害、土地制度、战争),只好向城市迁移。要消除消极城市化除了要发展经济之外,还要实行社会制度方面的改革。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表现为原有城市的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的产生。(2)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换。六、城市化的指标与测度目前城市化指标以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城市化现象涉及范围广泛,对其进行测度并非易事。(1)主要指标法: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发展的水平。指标主要有2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人口指标测度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城市的定义不同;◎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他性质如: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只反映城市化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如中国水平低,但是城市人口居世界第一。土地利用指标:是寸土地利用性质和土地利用规模(地域范围)来测度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测度方法主要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目前这个指标因为统计困难,使用不广泛。随着航空遥感技术的提高与普及,这个指标将会显出一些新的前景。(2)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对具体城市地域,或者具体国家地区做城市化分析时使用。而无法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分析§1.1城市化原理一、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二、城市化的机制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农业(2)第二前提第二、三产业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3.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马卜贡杰(Mabogunje)模式4.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三、城市化的测度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土地利用状况2.复合指标法§1.2城市化的进程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超级城市巨城市城市集聚区大都市带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模式发达国家人口迁移模式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1.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4.城市化水平的省级差异显著5.过度城市化、假城市化、死城与空心村相继出现§1.3城市职能研究(城市地理学)一、经济活动类型划分1.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1)基本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2)非基本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2.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1)普查法(2)残差法(3)区位商法(或宏观法)3.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1.一般描述法(1)方法(2)缺点2.统计描述方法(1)方法(2)缺点§1.4城市规模分布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1.城市首位律首位度2.城市金字塔首位分布3.位序-规模法则二、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1.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1.概念(1)城乡一体论、小城镇重点论观点(2)大城市重点论观点2.我国城市化道路(政策与市场)(1)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2)积极发展中小城市(3)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4)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3.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1.5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一、城市空间相互作用(1)空间相互作(SpatialInteraction)(2)城市空间分布体系2.相互作用的分类对流传导辐射3.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Trans-ferability)4.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1)概念结节点结节区域城市等级体系(2)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3)相互作用模式引力模式潜力模式二、空间扩散1.传染扩散初始阶段扩散阶段2.等级扩散等级扩散过程3.重新区位扩散初始阶段扩散以后§1.6城市土地利用(2012年新规范)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景观生态学研究不同时空土地利用的变化)1.土地利用类型(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2.均质性和均质地域(1)概念均质性均质地域(2)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3.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4.霍伊特的扇形模式5.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基本内容模式发展霍伊特的扇形模式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二、中心商务区“中央商务区”,英文简称“CBD”,全称“CentralBusinessDistrict”。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它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机构以及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便捷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便于商务活动的进行。七、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一)城市的聚集效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