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摘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由大中小城市在一定地域内聚集而成的,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圈层和网络特征。由于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面临严重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行政分割、产业趋同、缺乏创新的合作模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只有尽快抓住机遇,完善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并细化落实,才能真正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区域协调发展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是指上海市全部、江苏南部与中部地区和浙江东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约占全国的6%。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城市群体系。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67个县及县级市、1479个建制镇,地级以上城市、县及县级市、建制镇三级比例为1∶4.5∶98.6,从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并举、城市等级较为完善的“金字塔”结构。从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实力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中心城市和次级城市群构成。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地级以上的中心城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形成了我国密度最大的城市带。上述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系,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主体。以中心城市为基础,长江三角洲还形成了5个次级城市群(如图1):(1)上海都市区。以上海为中心,包括3个层次,即中心城区、卫星城镇(6个)、外围小城镇(31个),具有典型的都市区空间结构特点。(2)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包括南京、镇江和扬州3个中心城市和丹阳、扬中、句容、高邮、江都、仪征6个县级市。(3)苏锡常城市群。包括苏州、无锡、常州3个中心城市和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吴县、江阴、宜兴、锡山、金坛、溧阳、武进12个县级市,具有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区特征。4)通泰城镇群。(以南通、泰州为中心,包括如皋、通州、海门、启东、泰兴、姜堰、靖江、兴化等县级城市及其下属小城镇。由于这一地区城镇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城镇间联系不密切,属于潜在的二级城市群。(5)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市群。包括位于杭州湾北翼的杭州、嘉兴、湖州,位于宁绍平原的宁波、绍兴以及海岛城市舟山共6个地级市,萧山、余杭、建德、富阳、临安、平湖、海宁、桐乡、余姚、奉化、慈溪、诸暨、上虞、嵊州等14个县级市。(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轴线特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显表现出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联系,这种轴线的方向和路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分布在沪宁、沪杭、杭甬三条交通轴线上,形成“字之”形空间格局。宁、沪、杭是三大节点城市,联结这三大节点城市的沪宁、沪杭、杭甬铁路、高速公路、江河沿线和沿海地带是产业集中和城市分布的主要轴线。沿线城镇稠密且分布均匀,平均每30公里一座城市,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城市梯度发展的城市连绵区。尤其在苏锡常地区,许多城市工业区与小城镇几乎沿着铁路、大运河和高速公路发展,形成“交通走廊式”的城市分布格局。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扩散效应来看,以上海为增长极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三条基本传导方向和运动路径,即:(1)北线,大致由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2)南线,包括上海→嘉兴→湖州→杭州→宁波;(3)东线,即上海→绍兴→宁波→舟山。上述三条基本运动路径所依赖的交通框架分别是:长江沿岸河港航运、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沪杭、杭甬铁路和沪杭、杭甬高速公路;东部沿海城市的远洋港口运输。总体上来看,上海这个增长极主要是沿着铁路扩散的,沿江扩散轴和沿海扩散轴属于次一级扩散轴。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趋势(一)上海市核心功能继续深化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但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见表1),其核心地位和功能仍有待提高。据统计,上海2004年人均GDP为6820美元,而伦敦、纽约分别超过和接近30000美元,东京则超过50000美元;2004年上海GDP总量仅占全国7.7%,而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占本国经济总量的比重都在20%以上[6]。随着世博会的召开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上海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流入,大大加强其核心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图1(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层级结构扁平化发展,“单核引导”向“单核+多中心支撑”转变上文已分析到,从空间发展历程上看,上海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单核的条件不会改变,作为引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上海的核心功能仍将持续完善。而在管理层级扁平化、时空距离压缩和区域分工逐步完善的条件下,作为次级中心的南京、杭州的地位将受到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追赶和挑战。因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呈现出“单核+多中心支撑”的空间格局。(三)行政区边界概念逐步淡化,区域及次区域联合发展成为主流长久以来,行政区经济是制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竞争的加剧,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也逐步意识到必须通过加强合作或强力扩大行政管理区域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各城市往往倾向于忽视既有行政边界,选择有利于己方的发展方向和结构,如苏州、无锡与上海关系的紧密度远远大于与南京的紧密度,同样而作为县级市的昆山更是以上海马首是瞻,上海为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城市轨道交通也将延伸至昆山境内。有些城市则选择强有力的行政手段—行政兼并,来减少区域内的恶性竞争,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协调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协作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竞争不断加剧,为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中央政府及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不断寻求区域合作发展的模式和手段。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的协作发展已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泛认可。但相比世界级较为成熟的区域空间管治机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合作机制仍然存在着“貌合神离”的问题。除去行政绩效考核、财政分配等“先天性”国家层面的制度约束外,区域协调机制的成果往往停留在指导性或方向性等原则性的意见上,并无实质性的配套政策和举措,这些都对长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区域和城市管理体制及税收政策都将逐步改革,只有抓住机遇,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区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的措施和方案,才能真正保证区域的健康协调发展。(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对策随着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强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大中小城市在商品、服务、人口和资讯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将会更加紧密,促进商品第三,要逐步打破地方利益主体、经济主体和管理主体“三位一体”的传统格局,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调控行为。1.合理进行产业定位和分工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应根据未来共生演绎形成的各自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确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地位和分工关系。城市之间的合理角色分工与通力合作,有利于避免各城市产业功能的重复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因此,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在都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联合投资建设等领域,努力实现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功能互补,为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上海作为该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增长核心,担负着调配该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三大中心的重任,根据上海工业发展条件,以轿车、通讯设备、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设备、微电子和电脑、生物工程等作为21世纪的重点行业。南京和杭州要发挥对长江三角洲南北两翼城市群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行协调的次中心功能。根据目前的状况,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定位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区域:(1)苏、锡、常、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杭、湖、嘉、绍高新技术产业区,这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快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起点发展、高水准建设生物工程、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长江三角洲南北两翼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2)宁、扬重镇、化工基地,成为区域工业基础和产业升级的支撑,以炼油、石化、汽车制造、造船、建材、电子等行业为主;(3)沪、舟深水枢纽港口群,力争成为连甬、接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枢纽;(4)杭州和苏州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努力发展专业化的国际旅游业。个中心城市的战略角色分工与通力合作有15利于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密切的生产体系,在长江三角洲的广阔地域空间内避免各城市产业功能的重复建设。2.建立区域性投融资管理机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投融资管理机制,促进资源在城市间的合理流动。首先,应建立区域共同发展基金,使协调机构具有相当的经济调控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第二,要建立规范化的民间融资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民间资金较为充裕,但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仍以亲友间相互借贷和各种集资为主要融资方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改造升级和企业规模的扩张,因此要适当开放金融领域,以民间资金为基金建立民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第三,要打破所有制和地域限制,积极鼓励生产要素跨地域流动,鼓励个人和企业跨区域投资和创业。3.构建区域性信息交流和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应尽快建立政府——中介机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各相关中介机构之间、企业之间纵横连接、快捷畅通的信息联通网络及其运行机制,促进信息的高速流动。可以建立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无锡、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信息网络系统,同时建设长江三角洲网络型光缆干线网,辅之以数字微波通信网,形成宽带、高速、安全可靠的信息通道。特别紧迫的是要建立企业信息、产业信息、法律信息和专业性公用服务信息网络,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联动发展。通过建立区域性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区域内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使之形成研究与开发网络,对关键性的科研项目协同攻关。通过改善科研的政策环境服务设施,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高科技领域,培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科技专业化研究优势。通过与跨国公司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合作,培育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的核心技术。广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真正建立起区域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