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背诵版Ⅰ·学派及主义古典复兴:①资本主义初期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②在建筑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的仿古典建筑样式。受启蒙运动影响。浪漫主义:①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活跃在欧洲的一种建筑思潮。②既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又夹杂着消极的虚无主义色彩。③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还表现为追求非凡趣味和异国情调。代表作品:英国国会大厦折衷主义:折衷主义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样式。也成为“集仿主义”艺术与工艺运动:①19世纪50年代兴起于英国,表现为强烈的反对工业,鼓吹逃离工业城市,怀念中世纪的乡村生活的浪漫主义情绪。②赞扬手工艺制品的艺术效果,制作者与成品的情感交流,以及自然材料的美。代表人物:莫里斯代表作品:红屋新艺术运动:①19世纪80年代兴起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②认为建筑艺术的革新的目的是要在绘画、装饰与建筑上创造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艺术风格。极力反对历史样式。③在装饰主题上喜用自然界生长的草木形状的线条。在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铁构件。高迪:西班牙建筑师,在艺术形式的探新中另辟途径。努力探求一种与复古主义学派全然不同的建筑风格。①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的艺术形式渗透到三度的建筑空间中。②他吸取了东方伊斯兰的韵味和欧洲哥特式建筑结构的特点。③结合自然的形式,精心地独创了他自己的具有隐喻性的塑性造型。维也纳学派:①19世纪末兴起于奥利地维也纳的建筑师团体。②这一派的建筑师认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③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④认为建筑艺术必须源于生活与自然。代表人物:瓦格纳维也纳分离派:①由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员成立。②他们宣称与过去决裂,主张造型简洁。③常使用大片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④只有局部集中装饰,装饰主题常用直线,使建筑造型走向简洁的道路。芝加哥学派:①产生于美国,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设计的组织。②注重建筑立面的净化和简化,反对复古思潮。③以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洁的立面为主要建筑特点。④主要观点: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⑤芝加哥学派对世界建筑发展的贡献十分巨大,芝加哥也被称作人类高层建筑的发源地。代表作品:第一赖特尔大厦、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草原住宅:美国本土建筑师赖特十年所设计的别墅住宅的统称。①建筑采用非对称布局,多为十字形平面。②建筑外部造型突出水平起伏,以缓坡顶、深出檐部与草原环境相呼应。草原住宅与美国中西部草原环境相结合,建筑色彩明快,有机建筑的理论也由此发展而来。德意志制造联盟:①德意志制造联盟是一个积极推广工业设计的团体。②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表明了对于工业文明的肯定和支持态度。代表人物:贝伦斯表现主义派:①20世纪初在德国和奥地利产生了表现主义绘画、音乐和戏剧。②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③他们的目的是引起观者情绪上的震动或激情。④这一派的建筑师常采用奇特、夸张的造型,来象征某种思想情绪或时代精神。代表作品:爱因斯坦天文台风格派:①20世纪初,由一些荷兰青年艺术家组成的造型艺术团体。②风格派也被称为“新造型主义”或“要素主义派”。③风格派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④在手法上风格派比较讲究各部分与整体在构图上的平衡。代表作品:乌德勒支住宅构成派: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俄国青年艺术家将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②作品像是工程结构物。③构图上构成派往往显得比较唐突、惊险或出其不意。④构成派也被称为俄罗斯构成主义。包豪斯学派:①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②核心人物是格罗皮乌斯。③这一派的建筑师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④提倡以新技术来解决新的功能问题。理性主义:20世纪初期,欧美建筑界扬弃古典理性主义思想,科学的探索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方向的创作思潮。①注重建筑目的的逻辑性,将房屋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把经济放在首要地位。②注重建造过程的逻辑性,反对装饰,提倡建筑形式与结构体系及建造过程协调一致。③注重建筑使用的逻辑性,提倡简洁、清晰、明朗的建筑风格,视空间为建筑的实质。粗野主义: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②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③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④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⑤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的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典雅主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②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时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庄严感。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③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虽然存在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功能、艺术与技术兼顾并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作品。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④代表人物:菲利普·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代表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有机建筑: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机器的艺术与工艺》中针对建筑与自然环境脱离而提出的现代建筑理论。它能够反映出人的需要,场地的自然特色以及自然材料的使用,是一种全新的、本土化的美国式建筑。强调以下五点: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认为建筑是“自然的建筑”,应该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损坏它,这是赖特有机建筑的核心。②整体性准则:强调把建筑所有部分整合成一个整体,建筑需遵循这个统一性的准则,即局部与整体的连续性,平面与立面的连续性,主要结构与细部的连续性。③功能与形式的有机:认为建筑的内部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外部空间应由室内空间中生长出来,如同树的结构。④材料与建筑的有机:重视尊重材料的天然属性,在建筑中保持他们的自然属性,有些石材甚至就开采于建筑基地之中,保持了建筑与基地的有机联系。⑤装饰与建筑的有机:认为装饰不应该做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如同从建筑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有机建筑作为一种创作理念,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代表作品: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现代建筑派:①继承了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各种探索新时代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的具体情况综合而成。②这一派的建筑师极力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③认为新建筑必须具有新功能、新技术,其形式应满足基本的抽象几何美学原则。④承认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两者应相结合。⑤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空间设计及其表现。⑥提倡建筑表里一致,在美学上反对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与适用以及建造过程和建造方式相一致。新传统派:①继承了学院派的全部构图手法。讲究轴线、对称、主次、古典比例、和谐、韵律等。②但在形式上则剥掉原来明显的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的装饰,代之以简化了的具有该国家传统特色的符号。③形体上也进行简化,使之接近现代式。人情化与地域性(新经验主义):①代表人物是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②这一派的建筑师注重建筑与人的心理反应的联系。③特别是对人在体验建筑时由视感、触感及听觉等引起的心理反应的重视。④为现代建筑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与实践领域。高技派:①20世纪60年代,人类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为整个社会带了普遍的技术乐观主义态度,高技派倾向由此孕育而生。②这一派的建筑师一方面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③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建筑形式上对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新陈代谢派:兴起于日本,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这一派的建筑师认为,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冲击将会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特性。表明了新陈代谢派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的基本立场。代表人物:黑川纪章、丹下健三代表作品:山梨文化会馆多元论:①开始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末。②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建筑风格上只允许抽象的、客观的、共性的反抗。③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后现代主义:①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派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推动形成的建筑思潮。②提倡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双重译码”的标识特征;③试图创立以非理性的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为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④代表作品:文丘里母亲住宅、费城老年人公寓⑤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当时西方建筑师探索信息社会建筑发展方向的一种潮流,它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新理性主义:①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一股颇具影响力的建筑思潮。也称“坦丹扎学派”。②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建筑师及理论家A·罗西。③新理性主义的理论关注点围绕着建筑的历史与传统问题展开。其众多实践作品也表达了强烈的历史传统意识。④但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广泛地吸收古典建筑元素和历史符号。新理性主义寻求的是一种基于文化与历史发展的逻辑性而成立的、合乎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新地域主义:①形式上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和新理性主义以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活动和代表性人物的建筑运动或思潮。②而是一种遍布广泛,内容丰富的实践倾向。③认为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地域特征。④应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⑤以抵制国际式建筑的无限蔓延。解构主义建筑:1)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股新的建筑思潮,即解构主义。其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2)解构主义建筑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建筑师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和作品特征也因人而异。3)解构一词有消解、颠覆固有原则之后重新构筑之意,是对信息社会建筑的发展之路所做出的一种新的探索,其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转换。解构主义建筑作品往往都有很深层的含义,需要观赏者在解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去补充建筑师没有完成的部分。从而达到参与创作的目的,从作品的消费者转换为作品的生产者。②无中心与多义性。解构主义建筑大都表现得比较含混,没有一个明确的意义和中心。强调不同读者的不同解读,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形成多种含义。③在场与不在场。在解构主义建筑作品中,有些元素是明确的,有些元素又不是作品里出现的。他们相互交织、相互印证。在观赏这一类作品时,需要发现那些不在场的元素,并与在场的元素相比较,才能够理解作品的真实含义。总的来说,解构主义建筑作品比较难理解。这一派的建筑师们热衷于用消解、碎裂等手法来表现建筑上的“无”、“不在场”、“非功能”与“非建筑”等信息。新现代:①20世纪80年代初,被认为是一种从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中复活的新建筑,以表达与后现代主义的抗衡。②并以建筑师理查德·迈耶为代表的,具有“优雅新几何”风格的作品被认为是新现代的典型代表作。纽约五(白色派):①由五位身处纽约的建筑师组成。②其作品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基础上,同时也在试图拓展这种设计语言的更多可能,以体现出一种无情节的抽象。③致力于将空间和尺度推向极限,这种关于空间与形式的抽象实验是纽约五的共同特征。代表作品:海杜克10号住宅极简主义(新简约、极少主义):①20世纪90年代,建筑界开始关注的一种设计趋势。②这种设计趋势的主题是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感知和创造。即要求去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Ⅱ·理论著作:《现代建筑》①由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瓦格纳著。②在书中瓦格纳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③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④认为“每一种新格式均源于旧格式”。主张将现有的建筑进行简化。使之回到最基本的起点,从而创造新形式。《论工业建筑的发展》①由现代主义大师格罗皮乌斯著。②文中讨论了整个建筑的方向问题。③格罗皮乌斯认为现代建筑面临的课题是从内部解决问题,而不是做表面工作。④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外壳,而应该有经过艺术考虑的内在结构。《走向新建筑》①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著。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