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课程作业城市水系与绿地空间与城市空间布局的相互关系------以西安为例姓名:董舒畅学号:3130104304指导老师:王东辉摘要:城市绿地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和改善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和城市面貌方面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城市水系则承载着灌溉、航运、生态、军事等多方面的城市功能。渭河水系贯穿于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深刻的影响了西安的城市历史进程和面貌。本文将以西安为实例,以历史发展为纵轴,分析城市水系,绿地空间,城市空间布局三者的相互关系。关键词:渭河水系、绿地空间、城市空间布局目录城市水系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相互关系-------------------------------------1一、对城址选址的影响----------------------------------------------1二、对工商业区的影响-----------------------------------------------3三、对城市扩张的影响以及城市扩张对水系的改造-------------------3城市水系与绿地空间的相互关系------------------------------------------5绿地空间与城市空间布局的相互关系-------------------------------------6参考文献-----------------------------------------------------------------6城市水系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相互关系渭河水系是西安早期人类定居点设立和周、秦、汉、唐城市选址的决定因素。唐以后至民国时期,渭河水系主要作为城市水源,从多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是形态演变之前量的累积。建国以后,渭河水系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依据,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空间优化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城址选址的影响西安城址经历了数次转移都与水有关。西安作为都城,城市人口众多,手工业兴盛,为解决城市的生活、生产用水以及嘈运需要,水源丰富必然成为城址选择的重要原则。西安都城历代位置变迁从西周丰镐到秦咸阳,是考虑到临近渭河,水陆交通方便与西周丰镐京相比,秦咸阳背原临河,地形十分有利。既有雄伟宽广的咸阳原修建宫殿,又有一平如砒的渭河川道布设居民区,地理上的优势显然胜过丰镐。可见,咸阳自产生之日起,到日后发展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的首都,始终都与渭河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到后来的秦始皇时代,咸阳与渭河的关系日趋密切,最终形成“渭水贯都”的格局。从城市空间布局上看,咸阳实系渭北秦咸阳旧城和渭南扩展部分组成。渭北部分主要由咸阳原上的宫殿区和原下的手工业区、市场区和居民区构成。渭南部分也有宫室、宗庙、市场、居民区和手工作坊等,但布局不及渭北集中,形制也不甚规整。秦咸阳与渭水贯都从秦咸阳到汉长安,是因咸阳原供水困难,而渭河南岸水源丰富。西汉长安与秦咸阳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汉长安城所选择的城址比秦咸阳要优越得多。秦咸阳地方狭窄,限制了其在渭北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咸阳原地势较高,原上河流稀少,都城的水源供给也比较困难。渭河南岸则平原开阔,地形高低得宜,而且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更适宜于都城的规划和布局。从布局上看,长安城主要在渭河以北、濡河演水以东集中布局。汉武帝时期,汉长安城规模扩大,由于受到渭河、濡河和龙首原的阻隔,城市从濡河东岸扩展到西岸,建立了建章宫,面积增加了约1/9。西汉末年,又在长安南郊修建了大型礼制建筑群。汉长安从汉长安到隋唐长安,是因汉长安城水质遭到污染,无法饮用,而隋唐长安城位于八水环绕之中,为开渠引水提供了便利,城市供水极为充沛。正因隋唐长安城水源最为丰富,后来的城市就在这里继续向前发展,再未移动过。八水环绕的隋唐长安二、对工商业区的影响西安商业长期受到政治的影响和政府的严格控制,市场多在城墙内集中布置。即使明清时期,经济因素对商业的作用加大,也只是在东、西城门口附近衍生出一些商业点,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商业功能区。但商业空间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趋势,人为因素是不能完全控制的。由于商业的发展多依赖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在交通要道和城关处往往会自发生成商业空间。渭河水系对西安商业空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具备水运交通功能的时期,水运功能越突出,对商业空间的布局影响越大。秦汉、隋唐时渭河水运最为发达,商业空间依托水运交通的发达,多沿渭河布置。秦代的市场布置在咸阳原下临近渭河的地方。西汉长安城北水路交通便捷,不仅使城内的东、西两市得以发展繁荣,还在城外沿渭河地带聚集了大量的工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两处集中的市场,即东市和西市,西市因水路交通方便比东市繁华,明代恰与此相反,但两者产生的原因相同。明代商业多分布在东、西关城内,东关比西关繁华,这主要是因为东关位于西安城的东出大道上,且渭河航运的使用多限于憧关至西安段,西安以西极少使用,西安以东便成为物资转运与行旅往来频繁之所。清代由于商贸的发展,渭河水运对商业空间的影响更为直接明显,草滩港便是一个例证。三、对城市扩张的影响以及城市扩张对水系的改造城市空间扩展必然伴随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增加,自然对水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早期的城市总是依水而建,水系主导着城市形态扩展的走向。但是当水系无法满足城市扩展的需求时,人们便会对水系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城市空间布局。而在现代,水网交通体系都非常成熟,水系不再是城市发展的主导,而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分隔、生态绿化、排水灌溉等因素来影响城市布局。五代至宋元时期引龙首渠水尚能解决城市用水,到明代,由于“西安城西井泉咸苦,饮者辄病。龙首渠引水七十里,修筑不易,且利止及城东”,势必要寻找新的水源。于是明成化元年年开通济渠,引皂河至安定门入城。自此东城水源有龙首渠,西城有通济渠,以通济渠为主,泽被全城,给养民生图。若城池无水,则防御未周,水饮不甘,则人用失济。由此可见渠水的开通对明西安城的重要作用。明时两渠互为补充,水源充沛,足够日常生活、园林绿化和城壕用水,还可兼顾城外沿渠民田灌溉。入清之后,由于上游水源地森林的毁灭,渠水水量减少,城内日常用水渠道渐为废弃,城外渠道还能基本满足城壕和农田灌溉用水。明西安城内布局及通济渠路线图城市水系与绿地空间的相互关系水是园林绿化的重要凭借,也是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城内缺乏天然湖池,要营建风景如画的城市山水园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园林中的池塘水沼,因此引水造池便成为园林建设的重要举措,而这又取决于河流的水量以及开渠引水的技术。因此,河流、渠道的兴衰导致了西安园林绿化空间的产生与消失。汉长安城水源充足,城内和周围的池沼很多,还有人工渠道明渠和槽渠,优越的水文条件是汉代大规模修建园囿的有利因素。西汉园林,在山景方面以尽量包容真山林蔽为主要方式,但在水景方面则采用了人工开挖和引水的方式。如引洋河入昆明池,形成方圆四十里的水面引沪河入宜春苑、长门宫,由春明门外入渭,水木涵蓄,土壤滋润,形成了后世的龙池、曲江、太液池等明丽风光引濡河之水的明渠在长安城内汇聚成未央宫的沧池和长乐宫的酒池。所以说“八川分流,相背异态”是西汉园林最主要的特色。唐代水源较汉代有所衰退,但总体上仍然很充足,永安、清明、龙首和黄渠等,成为开凿池沼的源泉。池沼周围便于植物栽培,因此在唐代,一处池沼便是一座园林。唐代凭借充沛的水源,园林建设空前繁盛图。皇家园林是入城渠水的最大使用者。寺观园林、私家园林也纷纷效仿皇家园林的自然山水风光,利用渠道凿池引水、积石为山,形成多处景观。唐长安城的公共园林首推曲江池。汉唐长安附近水道及灌溉网隋代以前曲江池中的水源主要依靠池内西侧的汉武泉。隋文帝时大加涤挖拓展,形成池水面积公顷。唐代建都后在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凿曲江池,并引沪河沿黄渠注入曲江池,使曲江池水量巨增,又在沿岸复修和新修了芙蓉园、紫云楼、彩霞亭和杏园,曲江池便成为当时的盛境观光游览之地。北宋时曲江池沿岸己全被辟为农田,但池中之水依然相当可观,可泛舟游览,但这时的曲江之水主要用于浇灌两岸的农田。明代以后曲江池底的汉武泉眼也被堵塞,池水逐渐干涸,池底变为陆地农田。明清时期,由于开渠引水技术的提高,其园林建设虽比不上汉唐,但又高于五代至元时期,达到汉唐以后的又一个高峰期。明前期虽然也有城东龙首渠引水入城,但因水量不大且不稳定,对城市园林建设杯水车薪。通济渠开凿之后,引水量大增,这不仅带来了城西莲花池等园林的兴盛,同时也为城东区以秦王府为代表的众多园林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图。明代后期,由于秦岭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引起两渠上源水量的减少,引入城中的水量也不敷使用,城内园林因缺水而渐渐失色,充分体现出水源供给的充足与否对园林绿化兴衰的重要意义。明代安城山林水系图绿地空间与城市空间布局的相互关系绿地空间的布局有环形放射模式、绿心模式、功能主导模式和结合山水格局模式等。至于选择哪种模式,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绿地空间与城市布局之间关系有以下几点因素作用:一、城市性质因素不同性质的城市,其绿地空间布局也有所差异。如风景城市,其游憩审美、景观形象的功能结构非常重要,同时城市名胜古迹多,自然山水条件好,公园绿地面积就会大些如北京、杭州;在工业城市或生境条件较差的城市,其生态防护的功能结构将居首位石油化工城市,卫生防护带占地大,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应建立稳定的绿化带,把城市公园与休息区布置在离工业区较远的地方,尽可能建立大块绿地,以提高抵御烟尘和使地表免遭破坏的能力,并保证绿地的稳定和生命力,设置一定方向的宽阔的林荫路和空地,以改善通风条件和防止有害物质的滞留。又如,有的城市夏季气候炎热,就要考虑设置通风降温作用的林带;有的旧城市,建筑密集,空地少,市内绿地面积不足,绿化条件差,需要充分利用建筑区的边角地、道路两旁的空地设置街头小游园、绿带,绿岛等,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旧市区,既创造了居民日常游息的场地,也美化了旧城面貌如上海、天津。二、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布局形态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布局形态的形成和取舍,必须与城市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必须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条件相适应。因此,城市布局形态实际上是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物质环境演变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什么样的生态环境能够承受多大规模的城市应考虑如何将城市周边森林绿地引入市区,并与独立的片状绿地连成一片,从而发挥最佳的绿地生态效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子部分,应与城市规划相适应。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结构应依赖于生态系统,绿心、绿带、绿楔等是形成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城市各种绿地的生态作用,尤以城市周边的森林绿地效果最佳。故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什么样的生态环境能够承受多大规模的城市应考虑如何将城市周边森林绿地引入市区,并与独立的片状绿地连成一片,从而发挥最佳的绿地生态效益。三、城市土地利用土地对生产、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都是最起码的条件,因此争夺激烈。土地不足,迫使建筑密度提高并向高层发展,人口密度也相应提高,这些趋势使城市气候变坏,污染增加,整个环境恶化与此同时,有改善环境机能的绿化用地却很难增加,甚至减少。而不合理地减少绿化用地的最终结果就是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地的争夺更趋激烈、可用于绿化的资金更加不足,如此循环下去,环境越变越坏。在城市中,园林绿地是唯一的自然成分,所谓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也就是与绿地和谐共存。要做到城市与绿地谐调,首先要实现合理的面积比例与分布状态然后是绿地内合理的结构状态和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审美内容。在土地利用方面,伦敦采取的措施具有显著的代表性,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置换来发展新绿地二是对垃圾填埋场和重污染区,进行改造和恢复,创造新的自然生态景观。以此来达到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的目的。参考文献:1.刘佳.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西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4.2.刘韩.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合理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8.3.张鑫.西安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渭河水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