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城市生态学(UrbanEcology)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urbanscience)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田园城市”理论(gardencity)1898年霍华德(E.Howard)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1919年,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每个城市规模不宜过大,约3.2万人包括周围2000公顷土地的农田和绿地森林城市中心是花园,工业区设在城市的边缘,有便利的交通,整个城市像一座大花园,居民生活在安排合理、优美舒适的环境之中。现代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现代生态学最关心的三个领域: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全球变化方面(书P14)食物链原理生态学中: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广义:企业互相联系在一起。城市各企业之间的生产原料,是互相提供的。城市的各个组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着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形的联系。各组分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职业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包括:(1)资源承载力(2)技术承载力(3)污染承载力城市生态学研究思路1、系统思想全面的、连贯的、灵活的看问题。2、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反馈机制3、系统研究思路:黑箱研究思路白箱研究思路灰箱研究思路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生态效率: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从能量流动来说,次一营养级的生产力与前一营养级的生产力的比率。生境(habitat):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1)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还有人为因素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2、最低量(最小因子)定律对某些因子的要求不能低于某一数量。3、耐受性定律生物对环境因子有一个最低点到最高点之间的适应范围。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的状态。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urbanecosystem):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能源结构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能源的生产结构:从总生产量分析能源结构。能源的消费结构:从消费量分析能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次级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人。(2)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4)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1、人口剧增2、资源匮乏: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3、生态环境恶化:沙漠化、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消失、自然灾害虽然引起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超城市化和超工业化的进程。第四章城市人口城市化(urbanization):(书上定义太多不知道用哪个)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表现为两种形式:(1)城市数目增加;(2)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四种类型: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散式分布。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征在城市人口增长过程中,出现过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实现了城市人口稳定有序的增长。归功于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限制迁移政策对人口城市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1)延缓了人口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2)割裂了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必然联系,影响了城市聚集效益的充分发挥。(3)妨碍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造成一方面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岗位空缺。城市人口迁居(一)60’s中期以前的人口迁居大量低收入流动人口移入城市,可能向城市中心区聚集,迫使其他人向外移动,开始入侵和演替过程;同时高级住户不满意现有住宅而移向新住宅,并引起低级住户的移动;还有一些人的迁居是因为结婚、生小孩、年老等对住宅空间产生特定需求所致,但所有这些移动都要受个人经济状况以及工作地点的制约。(二)60’s中期以后决定迁居是内、外压力作用的结果。内部压力:住户的需求与期望。外部压力:住宅与环境特征.(住宅大小与质量、邻里、相对位置)。内外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发生迁居。第五章城市环境人工环境(artificialenvironment):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如农田、水库、林场、牧场、城市等。城市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城市水环境的特点(1)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2)城市水环境的系统性特点——组成城市水环境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结合成了有机的整体。(3)城市水环境系统自净能力的有限性特点——每个城市的水环境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selfpurificationcapacity)或环境容量。城市水污染(waterpollution):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足以破坏城市水资源,使其丧失使用价值,或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城市植被(urbanvegetation):城市植被是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木、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城市植被的特色(一)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环境改变了植被的生境。如城市地表改变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大气污染改变了光、湿、温和风等气候条件,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城市植被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之中。(二)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城市植被区系成分应该与本地区原生植被相同,但受人为影响,其组成较原生植被少,且因人为的喜好,有一些外来物种归化率(外来种占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较高。城市绿化应该适地适树。(三)植被格局的园林化:城市植被的组成、结构、布局均受人为规划的影响。(四)结构单一化:物种减少,树龄(级)受人为影响。(五)演替偏途化:城市植被的形成、更新及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因此,植被演替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城市植被的功能(一)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二)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三)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城市动物的概念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为城市动(urbananimal),而把与人类共同(常年或季节)在城市环境而不依赖人类喂养,自己觅食的动物称为城市野生动物,含原地区残存下来的野生动物和从外部迁徙进入城市的野生动物。它们与人类伴生(companion)。城市野生动物的特性(一)城市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城市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对城市野生动物的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相当密切。(二)种的数量的改变:城市动物在种的数量变化比较突出。如果排除人类圈养的野生动物(动物园里的动物)的话,城市野生动物种的数量与城市中人造物程度成负相关,即城市中人造物程度越高,野生动物种的数量越少。(三)种群特征的改变:城市野生动物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大小、数量分布、年龄组成和性比等。种群大小的改变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野生动物种在城市区域内总的数量的改变,另一方面是种群的区域分化或合并,使得每一活动种群的数量的改变。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城市灾害(urbandisaster)是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类型主要有:1地质灾害:地震、崩滑流、地面变形、开挖工程、水土流失、风沙尘暴、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洪涝2火灾3各种交通灾害4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城市化对雨洪水汇流过程中影响最敏感的因素:(1)地面覆盖不透水铺砌。(2)地面排水系统的改造。(3)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它往往侵占一些天然河道的洪水滩地和滞洪洼地。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景观有三种理解。A、美学意义上B、地理学上的理解C、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景观的概念接近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等术语。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对景观的理解: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区域景观----更注重的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城市景观是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外观形态。包括城市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及外观形态。在城市景观中,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核心,所以,城市景观是由若干个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组成。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要素(element)。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1、斑块(嵌块体——patch):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最小景观单元)2、廊道、走廊——corridor:与本底有所区别的带状土地。3、基底(本底)——matrix:面积最大,连接度最高且在景观功能上起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城市景观结构要素特点1、斑块:城市景观中的斑块,主要指各呈连续岛状镶嵌分布的不同功能分区。2、廊道:城市廊道可以分为两大类: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3、本底:城市景观中,占主体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群体。城市的本底是由街道和街区构成的。景观多样性的维持和创造1.保护城市景观中环境敏感区2.完善现有景观结构3.增加城市新的景观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