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2012-07第七篇城市社会学7.1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知识7.1.1熟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理论7.1.2了解城市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7.1.3掌握城乡规划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7.2城市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7.2.1熟悉城市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方法7.2.2掌握城市社会学调查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7.3城市社会阶层与社会空间结构7.3.1熟悉城市社会阶层特征及其空间分异7.3.2掌握人口结构与问题7.3.3熟悉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特征和存在问题7.4城市社区7.4.1掌握社区和邻里的基本构成要素7.4.2熟悉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内容7.4.3了解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影响7.5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7.5.1掌握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要点7.5.2熟悉西方国家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7.5.3了解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原则、内容与形式。本章共14个知识点,了解的3个,熟悉的6个,掌握的5个第一章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本章考点:7.1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知识7.1.1熟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理论7.1.2了解城市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一、熟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理论(单选多选均可能出现)1、社会学A19世纪30年代,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了社会学B社会学研究对象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结构和运行过程,强调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之间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行变化过程。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B研究内容(掌握)就研究内容而言.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的生态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社会的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3.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芝加哥学派与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韦伯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全球化与信息化城市理论3.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芝加哥学派与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3)韦伯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4)全球化与信息化城市理论二、了解城市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多以多选出现)1、首先,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载体有共同性,都是城市,2、其次,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社会问题出现,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反映出这些新的社会问题及其空间表现.并在规划中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第三,在城市规划实践中,“理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定的理念、思想和分析思路,一个规划就缺乏“灵魂”,规划师适当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基本知识,会丰富其规划思路。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本章考点:7.2城市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7.2.1熟悉城市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方法7.2.2掌握城市社会学调查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一、了解社会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城市社会研究,就是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社会科学的逻辑,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获取有关城市相关专题的基本信息、基础资料和数据。进而把握城市现象的内在规律,揭示城市问题,并获得合理的解释。二、资料、数据的种类、收集与处理1、采集资料、数据的种类城市规划中社会调查所用到的相关数据、资料的种类大体上包括:统计数据、相关材料、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A各种统计数据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分析中用处最多的基础数据种类。B除了统计数据以外,还有各种普查资料,也十分有用。C公安系统(地方公安局)也是获取统计数据的一个重要部门,需要重点调查。D与被调查城市有关的相关材料的获取对于了解城市和以后的分析研究工作来讲十分重要。2、数据的使用与处理与中国城市规划社会分析有关的统计数据处理主要是人口统计数据的使用,这样的数据主要来自两大系统,一个是以户籍所在地为基准的统计系统,一个是以居住所在地为基准的统计系统。A公安系统所统计的户籍人口,就是以户口所在地为基准进行统计的,B公安系统所统计的暂住人口,是在到公安机关领取暂住证的流动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再加上公安机关所获取的其他有关暂住人口的信息,最后由公安机关汇总后的数据,C普查人口是按照居住所在地进行统计的,因此,它反映的是城市的居住人口状况。三、问卷调查方法1、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一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属性特征的调查;二是针对研究问题内容的调查。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A问卷的发放有当面发放、邮寄发放、电话调查等方式,由于后两种回收率和成功率较低,一般应采取当面发放调查的方式。A所谓抽样,即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研究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研究,以便依据所获得的数据对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科学的统计推断,从而达到认识全部研究对象的目的的一种统计方法。B非随机抽样包括三种类型:①随意抽样,即抽取样本没有标准和原则,完全是随意的;②判断抽样,即调查者根据经验和对总体的了解,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单位作为样本;③分层配比抽样,即根据总体的结构特征将总体所有单位按某种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等)分成若干层次,按照各层次单位数占总体单位鼓的比例在各层中抽取样本。C回收率.即回收来的问卷数量占总发放问卷数量的比重。有效率,即有效率问卷数量占所有回收问卷数量的比重。这是两个反映调查问卷回收情况和有效情况的最常用的指标。四、访谈、深度访谈与质性研究方法1、部门访谈的主要程序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及此行重点要了解的问题;请其负责人或相关业务人员介绍大体情况并回答重要问题;课题组其他成员提问或讨论;最后尽可能地索要或购买文字材料及相关的资料;留下并索要联系方式。2、质性研究方法(1)质性研究,也有人称之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也相对多样,最常用的是深度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3、深度访谈(1)深度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提问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建构第一手资料并作为观点证据的研究方法。(2)与部门访谈法的调查对象不同4、研究逻辑与分析程序一般而言.一项完整的分析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六个步骤:选题、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框架和提纲、确定调查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开展系统的调查、最后的成文。第三章城市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本章考点:7.3城市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7.3.1掌握人口结构与问题7.3.3熟悉城市人口问题一、城市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一个国家、区域或城市内部各类人口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典型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等。1、人口性别结构(1)概念城市人口的性别结构,即城市内男性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一般用性别比表示。(2)性别比指标人口性别比一般以女性人口为100时相应的男性人口数来定义,其计算公式如下:SR=(POPM/POPF)xl00式中,SR代表性别比,POPM代表男性人口数量,POPF代表女性人口数量。注:正常情况下,人口的性别比在92-106之间。1、人口性别结构(3)人口性别结构的问题A较高的总人口性别比会导致适婚年龄段的男性婚姻困难,造成所谓的“婚姻挤压”现象B较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反映了区域不同程度的“重男轻女”的陋习。C人口迁移或流动会导致人口性别比发生变化。2、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年龄结构的概念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在某时间某一个地区或城市中各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常用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加以表示。人口年龄分组有多种方法。最常见的包括:一岁年龄组、常见年龄组、主要年龄组、特殊年龄组。2、人口年龄结构(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从形状上来判断,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山形(年轻型)、钟形(成年型)、瓮坛形(老年型)。(3)、人口老龄化的指标A按照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意味着进人老年社会(若按60岁以上人口比重来衡量,则要超过10%)。B老少比,即老年人口数量与少年儿童人口数量(0—14岁)之比。老少比大于30%即可认为符合老年社会标准。3、人口素质结构(1)人口素质结构的概念人口素质,又称为人口质量。人口素质结构则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内,各种素质的人口在“质”和“量”上的组合关系。广义的人口素质或人口质量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分法),也有人认为只包括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分法)。狭义的人口素质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3、人口素质结构(2)人口素质结构的指标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较多,常用的包括有PQLI、ASHA、HDl三种指数形式。PQLI指数即人口素质指数,其计算公式为:式中,PSBD代表每千名婴儿实际死亡数量;LE代表实际平均预期寿命;PLM代表15岁以上人口中的识字人口数量;TM代表15岁以上总人口数量。A、ASHA指数由美国社会卫生组织提出,用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满足人民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B、HDI指数,即人类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用来测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状态程度的一个综合指标,也可以反映人口素质。二、城市人口的社会问题1、人口老龄化问题(1)中国的老龄化存在四个显著特点A一是“少子老龄化”B二是“轻负老龄化”C三是“长寿老龄化”D四是“快速老龄化”(2)人口老龄化的影响A一是人口老龄化加大了老年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B二是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地方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C三是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将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消极影响。D四是人口老龄化使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面临调整。2、流动人口问题(1)正面效应为流入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流入城市的建设和环境保持等功不可没;流动人口加快了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流入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等;流动人口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活跃了市场,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2)负面影响首先,流动人口独特的人口学特征对流入城市产生影响;其次,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产生了较大影响;再次,流动人口对流人城市的计划生育和违法犯罪的影响。3、人口失业问题(1)造成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的原因A结构性失业;B摩擦性失业;C贫困性失业。第四章城市社会阶层与社会空间结构本章考点:7.4城市社会阶层与社会空间结构7.4.1熟悉城市社会阶层特征及其空间分异7.4.2熟悉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特征和存在问题一、社会分层1、概念社会分层是指建立在法律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稳定的社会不平等体系。社会分层包含两个方面:分,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属或集团;层,即根据一定标准而划分的类属或集团之间存在着高低有序的关系,即存在着纵向层次。三大古典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韦伯、涂尔干2、城市社会阶层分异的动力(1)收入差异与贫富分化(2)职业的分化(3)分割的劳动力市场(4)权利的作用和精英的产生3、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特征(2)五大社会经济等级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高级技工、农业经营大户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1)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标准: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3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