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分散型城市化阶段的表征,被人们成为“第三次城市转变”。其主要因素是城市的推力和农村的拉力。13.城市经营是指城市政府将构成城市的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资源资本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要素等,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即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各种资源资产化,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提升城市的价值,实现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14、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15、新城市主义城市建筑与规划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也称为新传统主义。它对城市空间的兴趣在于尝试重新塑造城市和郊区形态,以创造人们能与其邻居互动的场所,享受公共空间。它认为促进人们互动和社区生活与追求效率的设计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它对城市规划者把土地分割使用,并将一种人为的和非人性的秩序强加于城市空间的方法深感怀疑。新城市主义也被说成是后现代主义,因为它反对强调机器时代的效率、规模和效率。新城市主义关注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的关系,指向一个人文性的空间尺度。16、增长极理论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佩鲁,他在《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一文中指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一个极核而运行。而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并不是应用于地理空间,而是用于抽象的经济空间,将这一概念移植到地理空间的是法国地理经济学家鲍德维尔。他认为增长极是位于都市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地理空间的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成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极主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消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增长极理论是以地区内不平衡发展为基础建立的,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由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增长极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不过,增长极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极化效应和扩散效之间往往有很长的时间差。再者,极点形成后其作为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未必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地区发展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的出现。21.雅典宪章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在雅典召开,柯布西耶起草的《雅典宪章》成为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强调自然环境(阳光、空气、绿化)对人的重要性。《雅典宪章》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城市应该成为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的多功能、综合性的人造环境,同时还指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使各功能分区达到平衡状态和最合适关系。2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在秘鲁首都利马集会,会议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总结了40年来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了《雅典宪章》提出的一些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强调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对《雅典宪章》中城市规划的思想进行了反思,认为其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强调通过城市规划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有机联系的城市体系。17.华沙宣言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通过的《华沙宣言》确立了建筑-人-环境的整体概念,把城市建设和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统一起来。《华沙宣言》以“人类城市与环境”为题,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城市规划应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应在广大居民参与的基础上,达到改善全体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18.发展轴理论发展轴理论由德国经济史学家沃纳松巴特提出。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发展轴”。19.世界城市世界城市这个概念,最早见于1915年英国人盖德斯所著的《进化中的城市》一书,指的是世界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的绝大部分都必须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世界城市是后工业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功能是充当全球金融资本运动的空间节点和国际移民的集散地。20.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核心内容是全球信息数字化,主要指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以数字方式获得、处理有关地球的各种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全球各种问题。23.文化生态学型费瑞通过对波士顿中心土地利用的研究,波士顿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指出,情感、符号、象征等文化因素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生态因素,城市空间扩张中有经济力量还有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价值观和情感,不受经济力量的左右,城市发展中的房地产商的作用及政府的作用也是重要因素。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生态学理论必须从一开始就把社区看做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体系,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需求以维持社区的统一性。最基本的问题是要使各项功能的空间分配能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达到均衡标准。在一定的文化价值下,社区各个方面对空间需求的重要性存在差异。24.续谱排列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大多继承了德国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与身分声望等方面的具体而细致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即续谱。这种理论不承认在社会层次结构的续谱中存在客观明显的界限。2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它是针对工业化以来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环境和谐。26.文化堕距理论威廉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一般而言,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而非物质文化中,往往制度文化首先发生变迁,其次才是风俗、民德变迁。因此,可以根据文化变迁层次的不同,将城市文化变迁分为物质层面的变迁、制度层面的变迁、观念层面的变迁。27.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运中转通常发生在两种不同的运输系统的相交处,货运中转处使得人口和财富集中,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一种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30.成长三角理论成长三角最早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出,指几个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国家的部分地区组成的小范围的经济合作形式,它依靠各国为这个地区提供的特殊政策,充分发挥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地域上的便利,建立起以吸引外资、扩展对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的,包括生产、贸易、旅游、科技、交通运输、能源环保、通讯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在内的综合性经济区。31.都市带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认为,都市带是指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形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它是在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集聚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32.卡斯特卡斯特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城市社会学家之一,经济政治学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代表作有《城市和城市的基层组织》、《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主要思想是集体消费与城市过程,集体消费指的是通常由国家集体性提供的服务形式,如大众住房、交通、医疗设施等。33.斯各特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各特的研究集中在产业的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城市带来的影响,主要观点是产业全球化与城市过程。33.标注地位获得模型一个人的地位的获得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继承与个人成就。34.城市革命澳大利亚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柴尔德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的社会进化过程称为城市革命。36.城市亚文化仅为城市中一部分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文化,包括城市民族亚文化、城市越轨亚文化和城市外来人口亚文化。37.城市共同体韦伯提出城市共同体的理想模型,完全的城市共同体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自治的功能。39.库兹涅茨著名的经济学家,将农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是产品的贡献,包括非农业人口所需的食品和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第二是市场的贡献,农业人口是本国工业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是要素贡献,包括农业剩余资本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第四是外汇贡献,农产品出口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换回外汇。38、POET战后生态学理论的代表人物邓肯不把城市看作一个自足的生态空间,而是把它看作更大空间的一部分,提出一个“生态复合模型”,其缩写为POET。即人口(population)、组织(organization)、环境(environment)、技术(technology),这四个元素构成一个反馈的系统,其交互作用导致某一特定的社会状态。4、什么是城市定位理论?什么是中心场理论、货运中转理论?中心场理论?工业布局理论?(1)城市定位理论:研究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理论,目的在于分析城市地理位置的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探索城市空间分布和位置确定的过程。(2)货运中转理论: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