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城市化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人口学•经济学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地理学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化•社会学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化21世纪:城市化的世纪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迅速发展200年前,地球上仅有3%人口生活在城市30年前,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33%目前,城市化水平50%20年后(2030年),世界三分之二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国的城市化:世界的大事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Stiglitz)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将会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同时,城市化也将是中国在新世纪里面临的第一大挑战。”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2010中国城市化水平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49.68%•城市化成熟(70%)•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还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每年提高0.8%•“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的发展中大国,顺利推进并完成城镇化,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城市化:中央到地方的关注•上一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城镇化专题•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城市地理专家•同济大学唐子来教授城市规划专家•十二五规划•十八大报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注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城镇化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不仅可扩大投资,而且能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新三大红利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红利是改革红利•最好的红利是人才红利.大专以上人口1.2亿•最红的红利是城镇化红利按照75%的城镇化目标,未来将有3.5亿农业人口转入城市,1.5亿的半城镇化人口继续城镇化•制定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城镇化:大战略大机遇大问题•城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各方面统筹规划•就业、居住、交通、医疗、教育等等(工作、生活)•新型城镇化•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城市的界定•国际上对城市的划分也没有统一标准。国际统计协会曾建议,“镇”(town)的人口规模下限为2000人。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也曾规定,“市”(city)的人口规模最低标准为20000人。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的界定有以下几种标准:•(1)人口规模标准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界定方法,但各个国家采用的人口规模标准相差很大,大多数国家城镇设置标准为1000人到10000之间•如美国、墨西哥规定为2500人以上,加拿大、澳大利亚为1000人以上,法国、德国、荷兰为2000人以上,印度、日本为5000人以上,意大利、西班牙、马来西亚为10000人以上等等。•人口密度标准以单位地域空间内集居人口的密度来划分城市,一般以每平方公里内居住人口数为人口密度测量口径。人口密度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界定城市时普遍采用的标准之一,如美国规定人口密度为400人/km2的区域可设立城市,日本规定人口密度为4000人/km2的的区域为城市,澳大利亚规定人口密度为190人/km2的区域为城市。•行政区划标准以政府立法或行政规定为界定标准•职业构成标准以人口职业构成,尤其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作为城市的界定标准。前苏联曾规定,凡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0%的地区可以设市。•综合标准•把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例、行政区划以及城镇特征等指标结合起来作为界定城市的标准。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单一指标法(主要指标法):•城市人口指标•城市用地指标•主要指标法是指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来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1、土地利用指标•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2、人口指标•用人口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式中,Y表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U表示城市人口;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综合指标法:以多项社会、经济指标代替单一指标,通用性差•但在实际操作中,复合指标法却往往行不通。•一方面,反映不同内容的指标不能直接进行加减乘除;•另一方面,即使可以采用一些复杂的数学手段来解决上述矛盾,但还应看到,城市化的某些内容(例如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是不可能直接作定量分析的。•因此,在实际测度城市化水平时都采用主要指标法,而不采用复合指标法。城市化的类型•向心型与离心型(集中型和分散型)•外延型与飞地型•景观型与职能型•积极型与消极型•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在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中,通常要预测若干年后的城镇人口数和城市化水平,预测期限常常是10年、20年或更长。•(1)联合国法•这是联合国用来定期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时常用的方法。它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两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κ•再求取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之比λ•1•PU(t)=————•1+λe-kt•式中,PU(t)为所要预测年份的城镇人口比重t为距离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年数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经研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对数曲线关系,即:•Y=blgx‐a•其中,x——人均国民生产总值:•y——城市人口比重。综合平衡法•综合平衡法主要用于预测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问题,其计算公式为:•Yn=Yo(I+K+Z)n•其中,Yn——预测期城市人口规模;•Yo——基准期城市人口规模;•K——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Z——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n——预测年数。时间序列分析法•一般先对历年的原始数据进行观察,再选用一种适当的数学模型对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历史过程进行拟合。然后,按时间顺序外推。这种方法适合于历史资料比较长、发展比较平稳的地区。可供选择的数学模型有:•y=a+bt•y=abt•y=aebt•y=atb•y=a0+a1t+a2t2•y=a0+a1t+a2t2+a3t3•此外,还可利用灰色系统模型、系统动力学、线性规划等比较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预测。一、城市化基本规律(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是一个普遍规律。从世界历史看18511950200020106.5%28.4%47.0%50%从不同国家看(2006)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世界平均77%41%50%1800-2000年世界城镇化增长速度年份1800-18501850-19001900-19501950-2000年均递增率(百分点)0.080.140.290.46中国城市化进程从全国看195019782000201011.2%17.9%36.1%50%从不同地区看(2007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55.4%41.6%37.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4年美元不变价)1002003004005008001000城市人口比重(%)22.036.243.949.052.760.163.4不同收入水平(GNP)的城市化钱纳里:《发展的型式》,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计量经济模型的定量分析世界各国的数据进行检验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对数函数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1)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经济发展水平,如一些拉美和非洲国家,墨西哥城市化水平达到74%。城市贫困现象失业贫民窟犯罪(2)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197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7.9%。(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美国学者诺瑟姆把城市化过程概括为一条S形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不到30%,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慢,城市人口比重很低,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大量的农村人口。•加速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比重增至60%,城市规模日趋扩大,城市数量日益增多。•成熟阶段:城市水平达到60%以上,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城市人口增长趋于稳定城市化的五阶段论K(城镇人口增长系数):城镇人口增长规模与总人口增长规模的比值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小于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城市化水平很低,增长缓慢。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0.5≤K<1,为城市化初期阶段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意味着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是轻工业大发展的时期,由此引致劳动力第一次转移浪潮•第三阶段: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的绝对规模开始由上升转为下降态势。第二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工业化过程正在不断深化,第三产业获得大规模发展,由此引致的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二次浪潮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城镇人口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意味着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这是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新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持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产业。•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低速持续的推进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也开始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渡。•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这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居住空间及就业岗位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基本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已经成为现实。(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特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1000万人口以上•Megacitysupercity•世界现有的20个特大城市•最大的城市是东京,人口达到3500万中国大城市数量的增长按照中国城市的分类,市区非农业人口•大于100万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小于20万为小城市•1980年,中国有特大城市15个,大城市30个•2010年,中国有特大城市54个,大城市68个,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一直是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害怕“大城市病”还是控制不了发达国家与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指当代特大城市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急速膨胀的城市人口超过市区地域的负荷容量,致使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环境条件恶化;而郊区空间开阔,高速公路、地下铁道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设施,为移居提供了方便•工业企业、人口和住宅、商业、办公业。•逆城市化又称反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向周围中小城市甚至农村迁移和扩散,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中心区贫民窟•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其内部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并存。•1、超前城市化•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超前城市化主要出现在拉丁美洲及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2、滞后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

1 / 9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