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挤兑理论与存款保险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银行挤兑理论与存款保险制度•银行挤兑与系统风险•商业银行监管•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缺陷•当一个银行的很多客户在短期内都要取出他们的存款时就会发生银行挤兑。因为即使一个经营健康的银行的流动性价值也会小于其未偿还存款的价值,所以银行挤兑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耗尽银行的资产,使几天前还看似健康的银行走向破产。由于银行挤兑具有突然性和猛烈性,在传统上它被描述为非理性行为,当一系列银行出现挤兑时,称为银行恐慌。银行挤兑与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有关,并会在银行体系内迅速传染,造成巨大损失。银行业具有内在非稳定性1•银行业资产负债流动性的不对称性,是其内在不稳定性的根源:与各类存款有着很高的流动性相比,银行贷款的流动性要差得多。由于银行肩负低流动性的资产(贷款)和高流动性负债(存款)于一身,其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很不对称,这种特点很容易使银行产生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银行挤兑,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倒闭。•银行的高负债比率和低资本资产比率加剧了其内在不稳定性: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具有很高的负债比率和较低的资本资产比率,加剧了银行内在的不稳定性。银行业具有内在非稳定性2•银行业面临的多种风险,是影响其内在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银行业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等。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无力或不愿偿还贷款本息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体现在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对存款人提取存款的支付能力不足,严重时会发生支付困难,损害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利率风险是由于利率变动所导致的利差变化对银行筹资成本和资产收益产生的影响,利差缩小使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导致亏损。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动对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筹资和相应资产运用的收益产生的风险,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除此之外,银行业还面临的诸如财务风险、高科技犯罪风险等多种风险。上述风险的存在,是银行业内在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相对于银行对贷款企业具体财务、营运等状况信息的掌握程度,资金的真正供应方——存款人对银行营运状况知之甚少,换言之,存款人对银行资产(贷款)营运质量相关信息的了解,与银行自身对其资产(贷款)营运质量相关信息的掌握,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正是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存款人无法将经营稳健、有清偿能力的优质银行与经营风险较大的银行区分开来,银行挤兑可能蔓延到有清偿能力的银行并使之陷入危机,其结果是存款人不加区分地从所有银行提取大量的存款,从而造成大规模银行挤兑形成银行危机。银行挤兑理论:Diamond-Dybvig模型1•Diamond-Dybvig模型论证了三个重要的观点。第一,银行可以通过吸收活期存款,为那些需要在不同随机时间消费的人们提供更好的风险分担职责,并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二,活期存款合约具备一种不受欢迎的均衡一一银行挤兑:所有的存款人恐慌,快速提款,甚至包括那些如果未关注到银行破产就宁愿将存款留在银行的人们。第三,银行挤兑确实引发一些经济问题,因为即使是健康的银行也会破产,导致贷款的撤销和生产性投资的中断。除此以外,模型提供了传统上应用于防止或阻止银行挤兑方法的分析框架,即存款变现的暂停和活期存款的保险(与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性质相似)。银行挤兑理论:Diamond-Dybvig模型2•该模型包括三个时期(T=0,l,2)和单一的产品,并将存款人分成两种类型(类型1和类型2)。在时期0投入1个单位,则在时期2的产出R满足R>1;如果生产在时期1被中断,残值正好是最初的投入1。Diamond-Dybvig强调了银行为存款人所提供的流动性保障功能。模型中假设存款人在t=0时期都是同一的,每个人都不知道其在t=l时期和t=2时期的流动性需要。类型1存款人只关注时期1的流动性需要,类型2的存款人则只关注时期2的流动性需要。银行挤兑理论:Diamond-Dybvig模型3•假设在时期0给每个存款人一个单位的禀赋,如果存款人选择将自身的一个单位直接投资于非流动性的长期资产项目,在t=2时期项目完成后获得的投资回报为R。但是,如果存款人在t=l时期出现流动性需求,该投资项目将被迫提前清算,这时存款人只能获得较低的偿付收益L<1。这时,存款人可以与银行签订存款合约:在t=l时期,该合约保证存款人获得收益I1≥l,而在t=2时期获得I2>I1≥1。如果存款人的流动性需求呈独立分布,上述事件的分布概率分别为P和l-P。银行为了保证支付承诺的实现,可以采用以下投资方式,即将存款总额的Q部分投资于回报额为每人l个单位的短期流动性资产,而将剩余的1-Q部分投资于长期非流动性项目,每人获得收益R>1。因此。只要满足PI1=Q及(l-P)I2=R(l-Q),银行的存款合约就可以保证:1<I1<I2<R。这一公式表明,银行的介入可以使存款人的资金不再受制于长期投资项目,而可以随时获得更高的提前消费的收益(I1>L)。从而通过存款合约在存款人之间进行跨期风险分担,为存款人的流动性偏好冲击提供保险。银行挤兑理论:Diamond-Dybvig模型4•资产缺乏流动性为银行的存在和他们易于受到挤兑提供了很好的解释。•Diamond-Dybvig模型证明了银行合同尽管是最优的,但它在为存款人的偏好冲击提供保险的同时,却会导致代价高昂的挤兑恐慌。因此,银行和银行挤兑就像孪生兄弟一般。在该模型中,存在两个按帕累托排序的纳什均衡:一个是没有挤兑的高效率均衡,另一个是发生挤兑的低效率均衡。由于存款者对低效率均衡进行了选择,从而引发了挤兑。银行挤兑与系统性危机•银行挤兑一经发生就可能使流动性不足、甚至本来没有流动性问题的银行破产。从微观层次来看,单个银行不能及时偿付债务的流动性风险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除了这一风险受债权人信心影响很大外,并没有根本性不同。但是,从宏观层次来看,单个银行流动性问题就要通过支付系统和同业拆借市场很快传播到其他银行,产生多米诺效应——无论其他银行自身是否存在挤兑问题都将受到牵连:对其他银行形成巨大的外部性影响。因此,单个银行经营失败很可能造成整个银行业系统性危机,这一危机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成本更大。银行挤兑的传染效应•基于信息的挤兑传染:某一银行失败会传递出其他银行也可能失败的信号,导致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对银行挤兑,这一挤兑也可能出现在同业银行市场上,其影响更为严重。这里有关银行本身状况或中央银行偏好的信息十分重要。•失败银行通过证券市场的影响可能引起其他银行挤兑:Kaufman的研究表明,银行业中各种银行股票收益率相关性大于其他产业中的企业,某一银行经营失败引起那些提供相同产品服务或在同一地区市场中经营的银行股票收益大幅度不正常下降。股价大幅下挫使市场对银行产生不良预期,从而产生挤兑现象。单个银行失败在银行体系内蔓延1•银行之间通过同业往来即通过各种大额交易的借贷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银行失败易于通过银行间借贷迅速蔓延。银行同业借贷包括支付系统中日借方余额、货币市场上隔夜和定期银行间借贷或其等价物以及或有要求权如OTC市场和汇率衍生产品。银行同业贷款一般既没有担保品,也没有受到保险,而且同业贷款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一家银行失败可能导致一连串的银行失败,从而在金融市场通过多米诺效应演变成银行危机。单个银行失败在银行体系内蔓延2•RochetandTirole建立了一个失败银行蔓延模型,证明了这种危机蔓延的存在性及其发生机制。•近几十年来,金融市场向一体化发展、新金融工具不断出现与电子通讯技术的更新使得金融活动迅速发展,其中一个直接结果是银行间支付系统中大额交易量空前高涨,这些交易系统的日透支额也大幅增加。支付系统中的大规模日支付流量,特别是大额交易和巨大的透支额产生了潜在的风险。支付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单个银行失败通过支付系统可能演变成系统性危机。一家参与银行的失败可能引起协调性失效,即所有参与银行在收到自己的支付命令后才对其他银行进行支付,导致流动性的持续短缺。系统性危机的社会经济成本1•系统性危机中政府(中央银行)承担的直接成本:银行系统性危机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危害程度与一国金融结构有关。•系统性危机的间接成本:银行危机除了直接成本外,还引起产出大幅下降,对支付系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汇率稳定等产生重大影响。银行危机对产出所产生的中长期影响在大萧条时期最为深重。系统性危机的社会经济成本2•银行危机降低了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银行危机使银行税收减少,企业的大量破产和利润下降也减少了税收,因此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与此同时,解决普遍的银行倒闭和避免更多银行关闭或补充资本等措施导致的财政支出十分庞大。这一财政失衡以及出现的资本外逃和通货膨胀,使得市场预期该国无意实际上也无法竭力维持现有的汇率目标,货币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防止银行挤兑的措施•一旦流动性的候补来源到位了,向银行挤兑的激励就被除去了或减小了,这取决于流动性的后备来源的可信性和承担义务的程度。要注意,银行并不简单地是后备流动性赖以流动的渠道,因为即使没有后备流动性银行也能创造出流动性(在好的均衡状态下)。不如说,后备流动性来源通过消除坏的均衡而保留好的均衡来保证银行的稳定性。存款变现暂停与风险分担•Diamond-Dybvig认为存在一种切实可行的合约使银行既阻止挤兑,又通过转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来提供最优风险分担。•存款人类型可观察性的缺乏排除了Arrow-Debreu式的完全市场。因为该市场需要有依赖于非检验的私有信息。幸运的是,因为最优合约满足个人选择约束,所以达到最优保险合约是潜在可能的。银行出于最优风险分担的要求,通过提供流动性,当存款人在到期日之前兑现时,银行保证一个合理的回报。•活期存款合约可以达到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最优风险分担,这种均衡是完全战略纳什均衡。政府存款保险与银行挤兑•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可以使银行合约达到最优。所谓存款保险,是指为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成员金融机构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而当成员金融机构面临危机或经营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者代管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存款者给予偿付的制度。最后贷款人•同存款保险基金一样,其流动性的后备来源是政府,它从征税权中获取流动性。最后贷款人比存款保险者更具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损害了它的可信性。特别地,如果存款者不能确信最后贷款者是否会贷款给银行,他们会在银行正好要倒闭的时候取款。商业银行监管•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风险也是特殊的。一旦一家银行出现危机,极有可能在整个银行业引起连锁反应,由此引发全局性的、系统性的金融风波。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对于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均根据不同的国情,对商业银行进行尽可能高效的监管。商业银行监管就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和管理,它贯穿从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包括对货币政策与银行法执行情况的监管、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外部监管以及内部控制等。商业银行监管模式1•监管目标是各国制定监管制度的依据,监管目标的确关系到具体的监管规定,因此,监管目标的确定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首要问题。•狭义的监管主体是指对银行进行监管的官方机构。广义的监管主体则把银行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包括两个部分:内部监管主体和外部监管主体。内部监管主体也是最基本的监管主体即银行机构本身,这一部分的监管称为内部控制。与之对应的是外部监管主体,包括官方监管机构、社会监管机构和行业公会等。商业银行监管模式2•商业银行的监管目标决定了其监管内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准入监管;银行业务运营监管;市场退出监管。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从金融监管来讲,对市场准入的控制是保证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的预防性措施。把握好对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就可以将那些有可能对存款人利益或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造成危害的银行拒之门外。因此,当今世界各国对商业银行实行监管都是从实行市场准入管制开始的。市场准入的一般要求1•执照的颁发:严格对银行的发照程序,确定只有持有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