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与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群与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研究南昌大学黄新建教授、博导贵州江西一、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及经验NorthAmericaSouthAmericaAfricaAustraliaAsiaEurope目前世界大城市群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其中北美洲城市群主要有三个: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3、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的圣地亚哥———旧金山城市群(一)发展态势欧洲城市群主要有四个:1、英国的伦敦城市群;2、法国的巴黎城市群;3、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4、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亚洲城市群:•以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最为著名,它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个城市圈组成,大中小城市达310个,包括东京、横滨、川崎、名古屋、大阪、神户、京都等大城市,全日本11座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座分布在该城市群区域内。(二)发展特点•1、城市群内部结构关系的特点•一是向心式单一中央核心城市城市群结构模式;其共同特点就是有一个超级城市,如同一座高耸的塔,伟岸地耸立在这个城市群之中,并以极强的带动辐射功能影响着城市群的每一城市。•二是多中心齐头并进的城市群结构模式。其共同点是多个中心城市平衡发展、各司其责,没有一个占绝对优势和领导地位的核心城市。•2、城市群形成中的特点•①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与经济资源集中。•③城市等级体系完备。二、国内三大城市群比较•1、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2005年GDP总量为19124.98亿元,占全国的19%,•2、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3、京津唐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个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县级市。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人口2762万,占全国的2.15%。其中科技人员占本区域人口总数的3.65%。(三)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及启示•1、工业化是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内在驱动力•2、外向型经济是城市群发展的外在带动力•3、产业集群是城市群发展的强力催化剂•4、核心城市是带动城市群发展的“龙头”•5、注重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6、发挥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7、构建城市群内各城市间分工协作关系•8、大力加强城市群内交通网络的建设•9、城市群内城市避免同质竞争,错位发展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开发建设基本情况(一)重要意义•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背景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二)基本情况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支柱产业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关于生态建设的近期部署长江经济带部门省(市)协调合作动态三、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构想(一)江西现状•1、龙头昂起•按“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思路,打造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核心板块,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依托省会南昌首位城市优势,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发挥九江沿江门户城市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完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以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对接互补为总方向,加快昌九一体化发展。两年多来,南昌临空经济区、共青城先导区建设稳步推进,昌九核心增长区逐步形成。目前,南昌、九江两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35%,战略地位显著提升。•2、两翼齐飞•支持沿沪昆线两翼展开的各设区市发挥优势、壮大实力,形成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赣东地区以工业园区、口岸物流等开放载体和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开放合作机制,以上饶“重要增长极”、景德镇“世界瓷都”、鹰潭“世界铜都”为标志的“一极两都”开放新格局正加快形成。赣西区域光伏新能源、动力储能电池、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发展加快,“新宜萍”城镇密集带建设快速推进;吉泰走廊重要增长带建设成效明显,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和“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的“三区”建设展现新的活力。•3、苏区振兴•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快振兴发展。集中力量解决土坯房和棚户区改造、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升级、道路改造和连通等民生需求,着力改善苏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壮大脐橙、钨和稀土、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着力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目前,赣南原中央苏区呈现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4、绿色崛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不断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1%。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航空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锂电及电动汽车、文化暨创意、绿色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绿色、节能、高效、生态的绿色工业体系。•目前,江西已经基本形成了南北两个国家战略相互呼应、东西两翼各具特色、多极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已具备参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区域协作的基础,完全可以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争取更大作为。(二)与长江经济带其余各省(市)比较长江经济带2012年各省(市)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增速(%)(三)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若干思路•1、强化顶层设计及政策推动。•制定《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江西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明确沿江统筹发展的格局以及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布局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寻求与其他省份的合作沟通。积极创建省部合作共推江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加强与水利部、交通部及长江航务管理局和长江航道局合作,争取业务指导、政策和项目支持。在充分发挥本省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错位发展、合作共赢。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转移,将昌九一体化区域打造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试验区,将其纳入各项先行先试改革范围。•2、全面拓宽开放通道。•一要加快鄱阳湖水系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实现赣江——鄱阳湖——长江水运对接;加强“一湖五河”航道疏浚,依托黄金水道对接长三角、上海自贸区,有序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统筹对外、对内开放,加快构建江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要争取国家的支持,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加大国际国内航线的开辟力度,使公路、水路、航空、铁路之间无缝连接,构建畅通便捷的现代物流运输体系,提高市场的开放性。•三要加快推进昌九两港一体化发展,围绕打造互联互通的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大格局,吸引铁路物流、民航物流和水路物流、公路物流相互衔接集聚,进一步强化昌九两港作为中西部地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辐射桥头堡的作用。•3、构建产业承载平台。•一是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支持开发区建设科教研发、投融资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和商务平台。•二是推进省级工业园区区划调整、优化升级,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创业环境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高、土地集约利用好的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鼓励产业基础扎实、产业特色明显、发展势头良好、带动能力强的园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允许经济外向度较高、出口加工贸易活跃、口岸配套功能基本完善的园区,申请设立国家出口加工区;对工业基础较好、工业集聚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省级产业基地,支持其申请设立省级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三是搭建内、外经贸平台。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分工,积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加快建设南昌临空经济区和九江临港经济区,打造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全力支持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以深度对接国内外市场、扩大资源配置的范围和能力;鼓励和推动外国政府、国际机构、商贸协会组织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等来赣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依托国家驻外经贸促进机构,搭建招商平台。•4、提升区域互动合作水平。•当务之急要从国家层面创新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打破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的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共同市场,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推动区域之间的合作、协作、产业对接,实现互利共赢。各省市应抓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区域合作机制。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欠发达省份,我省必须强化与长江流域省市合作,加强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加强与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江西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在产业园区、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产业、项目、交通等方面对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和资源充分共享、高效流动、优化配置,推动沿江省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共建。谢谢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