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第四版第一篇之“城市与城市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出来,城市便产生啦!城: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场所。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城镇: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第2节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防御要求(防御野兽、战争)社会形态发展(阶级的分化与对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内陆交通、海上交通)、商市}2、近代城市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聚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市民接触自然环境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力的集聚、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高度发展)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城市对外交通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第3节城镇化城镇化(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含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认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式。!!!城镇化也可称为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用。2、城镇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3(2)、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3、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的轨迹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4、中国城镇化道路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很慢,发展也不平衡,东南部沿海较早,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速度加快,但历经波折;改革开放后速度加快。预测!!!:在未来50年,中国还将增加100个左右50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直到2030——2040年,中国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怎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再接下去的20——30年,仍将有数亿人口从乡村走向城市,这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的中国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种多元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在一些地区,需要有大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核心去参与全球的竞争;而在令一些地区,则需要中小城市和城镇来带动当地的发展。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1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4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夏代对“国土”进项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移到安全地带居住,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商代出现城市雏形;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当时的城镇布局。周代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时代。战国时代《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惊醒了阐述。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第2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背景: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妨碍了资5产阶级自身的利益。(1)、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3)、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出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4)、在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的时期,城市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把城市当做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要努力为适应新的生活而改变,这显然比那些把城市当做和建筑停留在造型艺术的观点要更加深刻。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他认为,城市的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同一机构。田园的两个作用:(1)为城市绿化(2)限制城市的无限扩张。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背景: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是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昂温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实践:(1)、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设规划,意图再离巴黎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了居住6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尚须去巴黎解决,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2)、沙里宁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以控制其进一步扩张。这类卫星城镇不同于“卧城”,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是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扔去母城工作。(3)、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其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第二代卫星城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设施,规划的特点是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等,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规划方案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法国人勒·柯布西耶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将工业化思想大胆的带入城市规划。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改变建筑沿街建造的密集式街道空间形态,增加街道宽度及建筑的间距,增加空地、绿地,改善居住建筑形式,增加居民与绿地的直接联系。赖特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反映了他所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后称为《雅典宪章》。大纲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7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保留名胜古迹和历史建筑。5、马丘比特宪章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集会,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做出评价,主要研究交通问题。批评《雅典宪章》中过分追求功能分区,因为过于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城市规划应努力去创造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马丘比特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6、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主要针对交通问题,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邻里关系”思想还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级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筑,这些与当时资产阶级进行阶级调和和社会改良的意图相呼应。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那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7、有机疏散思想沙里宁认为,一些大城市一边向周围迅速扩张,同时内部又出现他称之为“瘤”的贫民窟,而且贫民窟也不断蔓延,这说明城8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机体。所以要对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根本的改变。他从生物的成长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8、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理性主义规划理论认为,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当理性主义使规划变得越开越严密的时候,城市规划专业也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大堆复杂的数理模型对城市发展的实际意义让人无法理解;理性主义理论在规划过程中过多局限于物质形态,对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关心太少。9、城市设计研究吉伯德和凯文·林奇著作《市镇设计》、《城市意象》10、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批判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让政客和房地产商获利,让建筑是得意,而平民百姓是旧城改造的牺牲品。另一方面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规划师们过去集中讨论的是如何做好规划,而雅各布斯让规划师开始注意到是在为谁谁规划。达维多夫发表的《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规划选择理论》,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的理论探讨,以及对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保9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弱势团体利益的探讨,都在规划理论的发展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卡斯泰尔斯发表的《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讨》正面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城市、阶级与权力》反映了1960年代培养的一代马克思主义青年在规划理论界开始占据了城市学理论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规划理论界开始摆脱雅各布斯对城市表象景观的市民式的抨击,进入了针对这些表象之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本质的深入的分析和批判。11、全球化、全球化理论到全球城镇区域大城市全球化方面的研究最早的有影响的研究是约翰·佛里德曼组织的世界都市比较早。《世界城的假想》、沃夫、佛里德曼、莫斯、萨森等人提出了世界城市体系假说,他们认为各种跨国经济实体正在逐步取代国家的作用,使得国家权力空心化,全球出现了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分为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即形成了“世界城市体系”。在这个全球城市网络中,决定城市地位与作用的因素将不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而且也取决于其在复合网络节点的作用。12、从环境保护到永续发展的规划思想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意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时期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乐观主义人类发展模式被彻底打破,保护环境从一般的社会呼吁逐步在城市规划界成为思想共识和一种操作模式。101980年代,环境保护的规划思想又逐步发展为永续发展的思想。第3节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化,全球性地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2、区域一体化城市和城市的发展竞争进入了更高的区域层次,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独立于周边的乡镇而提升起发展的可持续。3、信息网络化交通与通信的进步使得城镇在地理上的分散成为可能,因而更接近自然。但在另一方面,对环境构成新的损害。4、全球城镇化发达国家第4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单向性否定了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型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所谓复合型与单向是在思维途径上相对而言的,在复合性思维的过程中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这里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等。发散与开放也相对存在,就是要求在考虑某一问题,不但要有该分析系统中复合型思维,还要求思维有一定广度,要考虑系统外因素的作用,利用与分析对象的特征联系与相关的其他因素。这样,规划编制工作过程就会将广泛地听取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建议视为必然。(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所谓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特征就是指否定动态发展的思想11方法,追求最终的理想状态,忽视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缺乏运行观念。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确定为动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