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1,、城市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的含义。城市等级的划分:(指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小城市20~50万人中等城市50~100万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2、城市规划a.从职业上说是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研究b.从工作上说是从大到城市、区域,小到城市的一个节点的控制c.对城市的日常运转提供技术支持d.创造好的城市景观3、城市规划原理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城市在时间上的目标意识、发展过程的规律进行的知识的总结。4、城市城乡居民点系列村—乡镇—建制镇—市行政地域概念行政村—镇和乡—市(两个特点)城市规划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功能地域概念都市区(西方国家城市地域概念和统计概念)5、城市基本特征人口、社会活动高度集中面积0.2%-人口16%-运输50%-用电60%-工业产值70%-利税80%-高等教育100%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生态环境系统脆弱动态变化巨系统自身发展有规律,通过城市规划调控6.现代城市特征1、城市重建,城市化加快,规模扩大2、形态与结构布局变化3、郊区及老城中心复苏4、城镇密集地区发展5、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多样化7城市职能urbanfunction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8城市规模citysize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9城市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同心圆模式(1925伯吉斯)扇形模式(1939霍伊特)多核心模式(1945哈里斯和乌尔曼)10、城市的形态urbanmorphology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集中型块状、带状、指状组群型双城、带状组群、散点组群11城市化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农业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分散农村人口——城镇地域空间集聚城镇物质环境改善、城镇景观拓展城市文明、生活方式转变扩散12城市化的类型(1)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分类A、高收入,高城市化类型(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B、中等收入、高城市化类型(俄罗斯、巴西等)C、中等收入,中等城市化(拉美、东南亚等)D、低收入、低城市化类型(非洲、亚洲某些国家)(2)按不同空间演变模式分类A、以大中城市为主、向都市区发展(美国、日本、韩国、南非)B、以中小城市为主,向多中心组合发展(北欧诸国)C、发展小城镇为主,自下而上进行(泰国、印尼)13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a.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b.自下而上型的特点c.城市化体系动态变化加速d.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14城市规划与园林之关系(自我认识)。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基础之一思想理论)1田园城市思想及意义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他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大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1)从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问题(2)设想了一种先驱模式,对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3)将物质规划和社会规划进行结合,开创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先河2《雅典宪章》重要内容及意义、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功能分区与交通联系。提出区域规划。3.《马丘比丘宪章》、1977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私人车辆服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批判过分的功能分区,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提出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雅典宪章》:a城市及其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b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c将城市规划视为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克丘宪章》:a有机结合,强调之间的相互依赖型;b宣扬社会文化论,强调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c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4.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5、有机疏散思想。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如下:①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②将城市的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1960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的质疑。第三章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基础之二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1城市用地、城市用地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包括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主要因素、1、城市与自然环境作为基本立地条件,影响城市生成与发展:职能、空间形态、工程建设等。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1)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条件某些水文条件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如洪水、年水量不均匀。城市建设也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排污等,导致新问题出现。2)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按成因和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三类: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3)气候条件A、太阳辐射B、风象C、温度D、降水与湿度4)地形条件A、布局、平面结构、空间布置B、高程:竖向规划、排水及防洪C、坡度:地面排水、管道等工程规划D、小气候形成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1)用地评定要求(2)用地评定分类A、一类用地:适宜修建用地B、二类用地:有限制的适宜修建用地C、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3.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方式、集中布置适于城市规模不大的情况分散布置轴向布置4、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工业在城市布置的一般原则用地面积符合要求,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交通运输方便,排水通畅。职工居住用地与工业区的关系;工业区与城市各部分的关系应保持紧凑集中且互不防碍,节约用地。考虑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5.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a平行布置优点:两者相应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b垂直布置:适合于占地较小的工业区优点: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隔断,且减少防护带宽度。c混合布置6.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相关内容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各国共同和基本的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2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3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详细规划)。两个层面的关系: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详细规划可以通过反馈,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1,城市总体布局、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处理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城市总体布局的任务:结合实地情况,参照有关城市结构的理论与规律,将城市构成要素具体落实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经典三模式伯吉斯—同心圆模式霍伊特—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多核心模式2城市功能3结构与形态关系功能是主导、是本质,城市发展动力结构是内涵、是抽象,城市构成主体形态是表象、是特征,空间形式特征城市结构类型是指城市在某一特定阶段所呈现出的空间布局特征。城市规划关注的城市结构是在现状基础上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有可能形成的结构形态。4、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基本构思。第六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1、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1)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如工业,仓库等用地的布局)(2)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干道的走向(3)对外交通用地布置(如铁路选线的走向,港口选址,岸线位置等)均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4)城市面貌的反映(5)城市道路系统则是城市的骨架,更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置.因此,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城市道路分类、1、国标分类(4类):快速路(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集散功能为主)支路(生活性功能为主)2、道路功能分类(2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要求1、合理城市功能用地布局基础上组织道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道路快速路(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集散功能为主)支路(生活性功能为主)3、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考虑城市环境与城市面貌要求5、满足敷设管线、人防工程结合要求6、道路规划指标A、路网密度(km/km2)干道网密度一般为2.0~2.5km/km2B、道路面积率(%)一般城市为8~15%,200万人口城市为15~20%C、人均道路面积(m2/人)一般城市为7~15m2/人。3道路横断面形式及其选择选择、a.形式一块板:混合式两块板:分向式三块板:分车式四块板:分车分向式b.选择依据道路性质交通特征用地条件管线综合远近结合4、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在铁路网的交叉点或者铁路网的尽端,由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的整体,叫铁路枢纽。A.一站枢纽它与城市的关系比较简单,但是不加控制,仍然会出现铁路干线分割城市主要地区的现象。B.三角形、十字形枢纽城市位于铁路枢纽的某一象限发展:铁路与城市之间干扰较小,也都有发展余地;城市跨越铁路枢纽的两个象限发展:城市被分为两部分,受到较大的干扰;市跨越铁路枢纽的三个以上象限发展:城市受到严重干扰。C.顺列式枢纽城市用地呈狭长带发展时,其枢纽形式也往往沿城市纵向延伸成顺列式布置D.市区枢纽的环线布置环线能提高枢纽的通过能力,增强运营的灵活性,更好地为城市客、货运服务。有的环线可利用转运线作为其组成部分。环线布置在市区,会影响城市的发展;离城市过远,又会不便于城市使用。E.跨江河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它要配合河流的自然条件,照顾城市规划、枢纽布局的合理性。枢纽的桥位选择要考虑到枢纽的布局能通过桥头引线,在江河两岸分别设置客运、货运设备的条件,有利于减轻大桥通过能力的负荷。F.尽端式枢纽布局在铁路网的尽端,如海港、大型矿区等,其布局必须服从港湾、矿区的布置。在枢纽的出入口处设有编组站,控制枢纽车流,沿城市边缘以枝状深入城市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