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1▲城市的概念(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全球城市区域。大都市区:美国最早采用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大都市带:1)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2)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斯堡的大湖大都市带3)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4)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5)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集聚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全球城市区域:以全球城市为核心,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多中心之间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各自承担不同角色。&2▲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聚落因其基本职能、结构特点、所处地域的不同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与乡村的区别2(1)集聚规模的差异。首要差别——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2)生产效率的差异。物质要素的高度集中;高度的组织。(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非农业人口为主(4)职能的差异。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是有别于乡村的(5)物质形态的差异。较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6)文化观念的差异。▲我国市镇设置的主要标准:(1)聚集人口规模。1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1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20万以下小城市。(2)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即:(1)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2)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广域型市制。▲地域类型上三个层次:直辖市、省(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行政等级划分四个等级: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我国目前4个省级、25个副省级、280余地级市、370余县级市▲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乡结构二元化;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城乡统筹,统筹城乡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3▲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城市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现代城市的发展开始凸显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重要动因(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学技术是根本动力(3)全球化与新经济;——关键影响(4)城市文化特质。——持久动力▲城市发展的阶段: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后工业社会城市农业: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得西方市民社会显示雏形。工业: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城市逐渐成为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后工业:生产力以科技为主体,高技术为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城市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城市建设思想走向生态觉醒。3▲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4▲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1)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2)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大量建筑物、构筑物的出现)。(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城镇化率PU=U/PPU-城镇化率U-城镇常住人口P-区域总人口▲城镇化进程分为的四个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阶段;(2)郊区化阶段;(3)逆城镇化阶段;通勤距离100km(4)再城镇化阶段。▲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价值。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2)工业化的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城市的拉力,乡村的推力4)制度变迁促进。显著的加速或滞缓作用。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5)市场机制导向。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郊区吸引、容量限制7)城乡规划调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划分的四个基本阶段。即:(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4▲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攀枝花、大庆、鞍山、东营、克拉玛依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家庭手工业、个体私企、批发零售商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外向型经济园区为主体▲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1)大起大落后持续、加速、健康发展2)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东快于中西,南快于北3)各级城市普遍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4)部分城市走向国际化▲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东部快于中西,中西在不断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3)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时期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5▲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包括:(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包括:(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5第二章&1▲欧洲古代不同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古希腊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城)希波丹姆模式: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城市广场为中心,代表米利都城,雅典局部体现。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围绕广场为一系列公共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古罗马的炫耀和享乐特征;(营寨城)城市设施(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享乐设施(宫殿、公共浴池、斗兽场);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的核心和焦点。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四个城门,中心交叉点附近为剧场、斗兽场或官邸建筑形成的中心广场。巴黎伦敦从营寨城发展而来。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城市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城市多为自发生长,少有按规划建造。围绕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10世纪以后,逐步发展自治城市,市政厅、关税厅、行业会所等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重要场所,并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如佛罗伦萨两度突破城墙。文艺复兴的古典广场;(圣马可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世俗的公共建筑。君主专治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凡尔赛花园、香榭丽舍大道、协和广场)城市的改建、扩建的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巴黎为代表▲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芝加哥规划,1909,伯汉姆▲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欧文-协和村、傅里叶-法朗吉)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查德威克)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政府参与组织)技术基础--城市美化运动——1893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西谛、奥姆斯特德)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凯伯里、莱佛、普尔曼)▲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1)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提出;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切沃斯每个田园城市人口3.2万人,每个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置,借助快速交通往来于中心城市与田园城市之间。田园城市平面呈圆形,中央是公园,6条主干路划分6个扇形地区。核心布置公建,城区最外围建设工厂、仓库和市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体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明天城市、光辉城市、昌迪加尔规划)明天城市:300万人口,中心区40万人居住在60层高的摩天大楼,周围大片绿地建筑占5%。外围环形居住带,60万人住多层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容纳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6阳光。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中心区交通干道三层:地下重型车辆,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光辉城市:大量高层建筑,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3)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500米宽的街区,由一条铁路和城市干道相串联的连绵不绝的城市带。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斯大林格勒的规划、哥本哈根指状式发展,巴黎的轴向延伸(4)戈涅的工业城市;提出功能分区思想(5)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6)格迪斯的学说。《进化中的城市》“先诊断后治疗”;现代城规过程公式:调查-分析-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1.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化理论(初期、中期、后期;城市人口占30%、70%)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区域、经济学、社会学、交通通讯)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新城、有机疏散、广亩城市城市集中发展理论——世界城市、城市聚集区、大都市带城市体系理论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从城市功能出发:戈涅、柯布、《雅典宪章》从土地使用形态出发:同心圆、扇形、多核心(同心圆:中央商务区、过渡区、工人居住区、良好住宅区、通勤区)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竞租理论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线形城市、柯布三层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