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2、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3、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或大寒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4、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5、路幅宽度:是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则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6、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想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7、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8、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9、希波丹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繁盛时期著名的建筑师提出了城市建设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便成为一种主要典范,而希波丹姆也被以”城市规划之父”之名。10、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plan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镇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用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常用设计等高线法和设计标高法、局部剖面法的方法。11、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任务是: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12、城市六线:六线一般指:文物——紫线;道路——红线;文卫体等公益性设施——橙线;河道——蓝线;绿化——绿线;道路、水电气等供应设施——黄线13、一书两证:根据《城乡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4、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所谓城市建设是指政府主体根据规划的内容,有计划地实现能源、交通、通讯、信息网络、园林绿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将城市规划的相关部署切实实现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城市建设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人工与自然完善结合,追求科学与美感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15、容积率:容积率是指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但必须是正负0标高以上的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又叫做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是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通常以地块面积为1,地块内地上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对地块面积的倍数,即为容积率的值。附属建筑物也计算在内,但应注明不计算面积的附属建筑物除外。值得注意的是,容积率越低,居民的舒适度越高,反之则舒适度越低。1)容积率:建设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上)容积率2)绿地率:100%城市用地面积之和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3)道路红线: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4)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5)建筑面积=有效面积+结构面积=使用面积+辅助面积+结构面积。总的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6)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红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建筑红线以外不允许建任何建筑物16、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一般选择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的密度之和作为干道网密度。17、田园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它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满足与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唱过这一程度。)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理论。他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环境现状与期望存在着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霍华德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无限制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以消灭土地投机;移植和控制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指出“城市与乡村结合”。认为城市经费可从房租中获得。他还认为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可在离他不远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他强调要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意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被今天的规划界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①发展了极性的概念;②动态管理概念;③有机平衡原则;④城市周围永久保留绿地原则;18、城市规划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城市规划体系构成了开展城市改造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19、城市设计: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因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20、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从行政区划看,历史文化名城并非一定是“市”,也可能是“县”或“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照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古都型: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的城市,如北京、西安等。传统风貌型:保留了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商丘、平遥等。风景名胜型: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等。地方及民族特色型: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等。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重庆等。特殊职能型: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的城市,如“瓷都”景德镇、“盐城”自贡等。一般史迹型: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主要体现方式的城市,如济南、长沙等。二、简答题1、阐述城市用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数量的有限性、空间的固定性(不可移动性)、效用的永续性(2)社会属性:可垄断性、集约性和高效性(3)经济属性:稀缺性、利用的可代替性、可改良性和可塑性、利用的外在性和非实体性(4)法律属性2、简述当前社会条件下传统历史建筑与传统街区的保护意义。意义:1历史街区是继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与记忆。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2保护和开发历史街区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3保护和开发历史街区是改善居民条件的迫切要求4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5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保护原则:1保护真实历史遗存2保护整体风貌3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发挥其社会功能保护方法:1划定保护范围2确定区内建筑物保护和整治方法(保护、保留、改造、更新、拆除)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用地的8个大类名称以及相应代号。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4、简述下城市总体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类别集中式分散式特征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局城市空间呈现非集聚的分布方式主要形态类型网络状、环形放射状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族群城市优点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市民近期和远期关系易处理,有弹性,与自然环境结合得较好问题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不易处理,规划布局无弹性,与自然脱离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实用性中小城市大城市5、简述城市道路断面形式及其特点。形式示意图道路宽度(m)交通流特点说明一块板<30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30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项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40由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6、居住区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方式。1)集中布置:城市规模不大,用地足够,无自然或人为阻碍,可采用集中布置方式成片紧凑地组织居住用地。有利于节约市政建设投、密切城市个功能区空间联系、便利交通、减少能耗,共享城市资源。城市规模过大时不宜大片集中布置。(2)分散布置: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受城市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可采用分散布置。(3)轴向布置:当城市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产业用地相配合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7、城市规划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协调发展。2.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