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网点转型中国金融结构变革前夜单英骥副教授shanyj@mail.xjtu.edu.cn2012农行陕西分行营业部副行级干部研修班课程目录•1.银行为什么要进行转型?•2.转型到什么方向?•3.怎样才能做好转型功能工作?第一篇金融业发展趋势引言中国过度失衡的金融体系在当前造成了种种“怪现状”。未来中国需要更加多元化、效率更高的金融结构。我们认为,长期内脱媒化、利率市场化以及多元化将推动中国金融结构渐趋合理。这一过程中,各种非银金融会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金融业的发展历史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第三产业重建==制造业高速发展==社会服务业跟进等几个阶段•而从当前开始,将进入一个金融服务快速优化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四个阶段:•一是1980至1990年,随着服务业和金融体系的重建,金融业占比显著上升,同时我们也看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上升。•第二个阶段从1991到1995年,随着制造业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第三产业和金融业占比被动地下降。•第三个阶段是1996到2005年,第三产业占比稳步上升,但金融业占比却持续下降。•第四个阶段是2006年至今,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势头趋缓,但金融业占比快速扩大。金融业的趋势•金融业仍然是成长型行业•我国当前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但未来更为引人注目的将是金融业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中国金融结构的失衡体现在:(1)金融主体结构失衡。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体系总资产比例达到85.9%,在主要国家中最高。(2)金融产品结构中,银行信贷在债权性融资工具中的占比明显偏高。(3)间接融资占比过高。正由于金融结构失衡、创新不足,导致中国金融效率不足,M2/GDP偏高。未来要实现金融结构的改进和提升,脱媒化、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多元化将是演进路径。风险定价是理解中国金融结构演化的一把重要钥匙•当前中国金融结构的缺陷,集中体现在风险定价错误之上:低风险贷款平均利率过高,而高风险资产类别平均回报率偏低。未来脱媒化、利率市场化所推动的风险定价纠正过程,将使得低风险资产类别收益率下降,而高风险类别收益率上升,并由此推动经营低风险资产的银行ROE下降,而非银金融的ROE长期提升重要趋势之一:脱媒化在贷款端,脱媒化表现为企业贷款脱媒为信用债。中国的贷款脱媒率仍明显偏低。在存款端,脱媒化表现为居民存款寻求资产管理服务的过程。当前中国居民金融财富中,3/4配置于现金和存款,该比例显著偏高,预计未来人均收入提升的过程就是存款脱媒的过程。•重要趋势之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表现为贷款利率向信用债利率靠拢、存款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靠拢,特别是短端存款利率上升压力较大。这将推动银行ROE回归社会平均水平。重要趋势之三:金融多元化和分散化•金融多元化和分散化。•参考美国,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活跃高效的金融体系是怎样多元化的。当前中国非银金融特别是券商的杠杆率几乎处在国际上最低水平,预计未来通过金融创新上杠杆,非银金融在长期ROE上不会和银行有那么大差距。什么是金融结构?美国的戈德史密斯是最早对金融结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的经济学家,他将金融结构定义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风险定价是理解中国金融结构演化的一把重要钥匙。当前中国金融结构的缺陷,集中体现在风险定价错误之上:低风险贷款平均利率过高,而高风险资产类别平均回报率偏低。前者由官定利率所导致,利率管制使得银行不论经营何种风险的客户,都可享受到一个最低贷款利率。这种激励结构就推动银行规避风险类客户,而将大量资源囤积在低风险客户身上。后者则与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隐性担保相关联。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风险资产收益率表现出偏低的特征,例如债券市场信用债偏低的利率水平就表现出了信用风险定价不足。而未来脱媒化、利率市场化所推动的风险定价纠正过程,将使得低风险资产类别收益率下降,而高风险类别收益率上升,并由此推动经营低风险资产的银行ROE下降,而非银金融的ROE长期提升。一、金融业发展,结构优化重于总量增长1.2结构失衡之一:银行独大,金融主体结构失衡中国金融业的失衡,首先体现在金融机构主体结构高度不平衡之上。首先从大类来看,中国的货币金融机构总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高达86.2%,形成对比的是,其他比较样本的占比都在70%以下,平均值为57.7%。其次,我们还可以看更细化的机构类型的资产占比(虽然披露相关数据的国家更少)。中国的银行总资产占到金融机构总资产的85.9%,这一比例更显著地高于其他国家。相比之下,我国所有类型的非银金融机构发展程度都明显不足。1.3结构失衡之二:过分依赖信贷市场,产品结构失衡2.3间接融资占比过高,融资多元化明显不足1.5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交易效率偏低1.6结论:中国经济深化发展迫切需要更合理有效的金融结构•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看到了中国当前金融业仍然有进一步提升占比的空间,但在结构调整•功能优化上的机会更大。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存在着重大不足:银行在金融机构中占据统治性低位,贷款在债权性融资产品中拥有绝对优势,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渠道中的占比明显畸高。银行、贷款和信贷市场的占比过大导致了金融交易效率低下,造成金融体系融资有效性下降,也相应使得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银行的“大而不倒”进一步形成维护垄断、排斥竞争的路径依赖。•因此,从建立合理有效的金融结构的角度出发,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已经很明确,即摆脱对于银行和信贷的过度依赖,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产品创新,提升金融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为经济长期转型服务。•现状和目标都已经明确,那么实现路径将是怎样的?我们认为,将有三大趋势推动中国金融业的结构变迁,一是脱媒化,二是利率市场化,以及伴随着脱媒化和利率市场化所引发的金融体系多元化。二、重大趋势之一:脱媒化•脱媒化趋势可以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去理解,即贷款端的脱媒和存款端的脱媒。2.1贷款端脱媒,信用债发展空间大美国和英国的贷款脱媒率2.2存款端脱媒体现为对资产管理服务的需求巨大主要经济体的人均存款与GDP2.3结论:中国资产-负债两端脱媒化需求巨大综上,我国金融业面临巨大的资产-负债脱媒需求。贷款的脱媒,将意味着金融机构在社会融资过程中的收益形式从贷款的利息收入转为手续费收入,金融机构的角色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换,风险由金融体系向全社会分散。而就金融结构而言,将推动银行资产占比下降、信贷资产占比下降以及间接融资占比下降。•而存款的脱媒,同样意味着金融机构的收益形式将从吸收存款-资金运用过程中的净利息收入转为资产管理以及渠道代理的手续费收入,在传统的支付结算功能之外,对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而在分享收益的同时,居民部门也将承担更大比例的金融风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教育将非常重要)。•资产-负债脱媒的空间是巨大的。在贷款业务上,如果中国的贷款脱媒率达到30%,静态来看信用债的规模可以比当前扩大130%,达到11万亿,也就是有6.4万亿的贷款需求将转向信用债。在存款业务上,如果中国居民现金与存款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绝对水平仍然高于当前的日本,就将释放出8.14万亿的资金进入资产管理领域。这些资金在初期将是低风险偏好的(这也正是最近几年存款脱媒主要体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放量之上),但随着投资者教育的深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能力的强化以及金融产品的优化,进入风险更高的投资领域的资金比例会持续上升。•未来资产-负债两端的脱媒需求又将是相互叠加的:贷款脱媒的过程,意味着过去集中在银行体系的存贷利差收益现在开始向全社会资金开放,而这正为存款的脱媒提供了投资方向。三、重大趋势之二:利率市场化如果认为脱媒化的主要特征是对中国高度不平衡的金融结构在数量上的纠正,那么利率市场化就是在价格上的纠正。当前我国利率体系已经部分市场化,即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已经实现了自由化,但存贷款业务上仍然大体处于官定利率状态,存贷款两端都未能达到均衡利率水平。那么什么是均衡利率水平?我们认为,均衡的利率应是贷款利率向信用债利率靠拢,而存款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靠拢。3.1贷款利率向信用债靠拢•而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贷款利率目前略高于信用债利率。我们比较了上市银行平均贷款利率与银行间企业债利率的关系,有几个结论:(1)在过去的6年中,贷款利率持续高于AAA级企业债几乎所有期限的利率。当然,贷款的平均风险肯定高于AAA级企业债。(2)若与AA级企业债作比较,当前的贷款利率仍然高于前者绝大部分品种的利率。(3)合适的对比期限品种是什么3.2存款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靠拢•而在负债端,存款利率表现出向货币市场利率靠拢的趋势。美国和韩国,在经历过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平均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都明显缩小。3.3结论:中国当前利率市场化压力主要体现在存款端•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压力主要体现在存款端。我们认为,存贷款利率回到均衡水平将意味着银行存贷利差下降至3%以内,从而推动银行ROE回归15%以下的社会资本正常回报水平。四、重大趋势之三:金融业主体多元化和分散化脱媒化将导致金融资源从银行体系分流到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而利率市场化将打破银行业的制度性垄断,从而将各类金融主体拉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来竞争。在这两方面推动和促进下,将会有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体成长壮大,从而推动金融业主体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4.1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具有广阔成长前景•美国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样本,反映金融结构可以达到何种程度的多元化。•1952-2000年,美国银行业金融资产占比从63%下降至33%。其间,20世纪80、9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脱媒化正是银行业占比下降、非银金融占比上升的最大推手。在这一期间,基金、券商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占比快速扩大。所谓“其他”金融机构,主要是按揭资产池(Agency&GSEbackedmortgagepool)、融资公司以及房地产信托,其中前两者成长最明显。•时至今日,即使本次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银行业部分收复了地盘,但其资产占比整整比1952年下降了超过20个百分点。这些份额分别被养老基金、基金、券商和融资公司、按揭资产池等瓜分。2011年底,保险、养老基金、基金在美国金融机构资产中的占比都超过10%,而券商、财务公司、融资公司和按揭资产池都超过2%,呈现出一个高度多元化和分散化的金融结构。4.2合理提高杠杆率将是非银金融成长的重要方式4.3未来ROE平均化过程将帮助非银金融改善相对竞争态势•最近10年来,我国非银金融机构的ROE基本上持续低于银行(仅在2006-2007年大牛市胜出过)。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帮助银行消化巨额不良贷款,监管层通过官定利率调整为银行创造了高利差环境。•二是为控制金融风险,严格限制券商和其他非银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和上杠杆。5.1未来即使贷款脱媒,是否收入仍然由银行赚取?当前银行在信用债承包销市场上占据垄断优势。目前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和高等级企业债由银行承包销,中低等级企业债和公司债由券商承包销,而银行承包销的品种在规模上优势明显。未来即使贷款继续被信用债所替代,收入是否仍然被银行赚走?•我们认为,贷款脱媒的过程无论如何仍然是对券商有利的。(1)随着贷款脱媒,原本是银行自留地的利息收入转由券商和银行共同竞争。银行除了要承担“毛利率”的下降(由4个百分点左右的存贷利差,到20-30BP的承包销费率),还不得不与券商共同竞争这些收入。(2)随着未来信用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券商具有优势的中低等级公司债等品种将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3)未来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以及券商借助金融创新而不断加杠杆,银行在渠道(即银行间市场承包销的排他性资格)和客户上的垄断将被日益削弱。5.2未来将由谁来为中国居民提供资产管理服务?2009年以来这一轮通胀所驱动的负债脱媒,只体现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快速增长,而券商、基金、保险规模都基本没有扩大。那么,未来即使存款继续脱媒,是否仍然会主要囤积在银行体系,由银行来完成资产管理服务?银行的资产管理服务功能优势(1)低风险,特别是具备银行的隐性担;(2)依托于银行的资产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