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上海市某幼儿园为例【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教育观念、教育现状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目前,随着幼小衔接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存在很多新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指出:“当我们把家长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时,教师会了解到幼小衔接中园方无法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与想法,便于掌握幼儿、家长最实际的想法与需要。同时,社会、家长也会在角色意识、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等方面产生变化。幼儿将成为家园协同教育的真正受益者。”让幼儿成为最后的受益者即是家园的共同目标。然而,实践中许多幼儿家长尚未建立起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观念及价值取向会极大地影响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行为。近年来,随着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家长们对于幼小衔接的观念认识也不再局限于从前的认识,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呢?本研究从了解大班幼儿家长当前的教育态度、教育期望、预备实施或已经实施的教育行为等着手,探究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解决方案,以期为幼儿园教师进一步有效地引导家长配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第二部分:研究设计本次研究将研究范围确定在上海市某一示范性幼儿园中进行。研究范围为大班。主要向大班幼儿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子女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及预备实施或已实施的教育行为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一、研究问题1、家长对于自己在孩子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的认识2、家长对孩子幼小衔接的教育态度3、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价值取向4、就目前而言家长预备实施的教育行为、或者已经实施的教育行为5、家庭如何为幼小衔接阶段儿童提供一个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6、小学一年级家长对于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二、研究目的:了解大班幼儿家长当前的教育态度和家长的期望价值取向等,结合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家长们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做探讨,以期幼小衔接工作能够做到真正的有效的实施,让幼儿成为教育的最终获益者。(一)研究对象:上海市某示范大班幼儿及其家长(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向上海市某幼儿园大班幼儿家长发放《家长对子女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如家长与幼儿的关系、家长的学历等;家长对子女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态度。如家长认为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幼小衔接教育主要是谁的责任、对子女学历的期望和对身体、品德、性格、能力、知识五大方面的价值期望取向;家长预备实施或已经实施的教育行为;以及关于父母会怎样陪伴孩子、对于家庭教育物力的投资等情况的大致了解。同时,对部分家长辅以随机访谈,通过对他们的的访谈交流,更多地了解幼儿在家时的真实表现和情况。2、观察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大班幼儿在园的表现: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学习的能力;是否有秩序意识和任务意识;对待同伴和老师以及其他人的态度等;出现矛盾如何处理;观察幼儿的行为后可对幼儿进行随机访谈并作记录。3、访谈法除了对幼儿及其家长的随机访谈以外,笔者还需要对幼儿的老师进行访谈。老师是幼儿一日在园活动的指导者。将从家长处获得的信息结合上老师的信息有助于笔者更深入了解幼儿的个性和共性,可以使研究更严谨。对老师的访谈内容包括:幼儿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独立性和毅力以及听课方式等;也可以随机了解一些幼儿从小班开始起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变化。4、追踪调查为了探究幼小衔接的实效性,笔者对一部分已经上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家长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通过现在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儿童在小学校园及家里的表现,综合分析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第三部分:文献综述一、概念(一)幼小衔接的相关概念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使儿童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生活,减少因两种教育的差异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国外,研究幼小衔接被划分成两个不同视角切入进行的。一个是邓洛普借鉴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创立的发展生态学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另一个是罗戈夫(Rogoff2003)和科萨罗等(Corsaro2002)着重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幼小衔接。邓洛浦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包括四个系统。其中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进而其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尽管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职业、干预、当地的设施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指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的意义,以及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的影响。1罗戈夫认为发展是个体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参与其中的角色的过程。科萨罗等研究了儿童以协商、分享和创造文化的方式参加到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并且将幼小衔接构建成为一个人们和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科萨罗等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不是只关乎个人以及个人如何发生变化,而是被“共同创造的,儿童与他人一起分享的”2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可以从发展生态学角度以及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不管哪种研究,最终都应该本着严谨全面发展的科学视角进行。(二)幼小衔接的内容幼小衔接“接什么”?1李铃《有关幼小衔接的综述》[J].高等函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7)24卷第7期2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十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G].比较教育研究2010.(05)相关理论有关研究者(LaParo,Kraft-Sayre,&Pianta,2003)总结了关于幼小衔接的四种理论模型,2其中模式四考虑到社会背景之间相互作用对学校适应的影响,阐述了背景之间的联系,考虑了儿童因素与背景之间双向的作用。包括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儿童入学适应的因素,还考察了儿童与儿童社会网络的交互作用。基于间接影响模式的研究考察了学校、儿童保育、同伴、家庭和社区的影响以及他们的共同作用,明确了环境在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儿童特征的反作用。2就儿童的发展而言,需要衔接的有儿童自身、学校、教师、家庭、社区因素等这些交互的因素。基于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认为,要加强儿童的幼小衔接,促进儿童更好地入学过渡,不能仅仅着眼于提高儿童的“入学准备”,而应该在家庭、学校、托幼机构、社区等多方面做好“准备”。做好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给即将进入小学的儿童插上“翅膀”,使他们能够达到小学的要求;“学校准备就绪”启示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填平托幼机构和小学之间的鸿沟,让学校为每一个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做好准备。良好的幼小衔接还要求加强多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与合作。2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都提出,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谢晓华认为,家园应该重视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3所谓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任务意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并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姚政玉认为,幼小衔接从幼儿的适应性准备(如孩子遵守时间的训练、独立性的训练和规则意识训练);学习准备(语言、空间知觉能力、拼音、数学能力以及早期阅读等)方面进行准备。4刘颖丽在研究中写,幼小衔接首先衔接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内容安排。幼儿园阶段的一日生活安排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良好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而小学的一日安排则以“上课”为主,其他内容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5以半日生活安排为例,幼儿园一个上午两个活动(室内和室外),45分钟的吃饭时间,1小时45分钟的午睡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完成,内容安排比较轻松,时间宽裕。而小学一个上午4节课,40分钟一节课后10分钟休息,中午返家或外出吃饭、午睡和返回教室的时间一共2小时左右,高密度的学习、生活安排时间紧凑。另外,还增加了迟到、早退、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如果孩子刚进入小学感受到的是辛苦和恐惧自然不会喜欢上小学。6所以提前让大班幼儿适当适应小学生的作息时间是幼小衔接众多任务中的一项。吴晓春认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几个关键:教师、幼儿的习惯、幼儿的心理以及幼儿的家长。7教育教学方式的衔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幼儿园贯彻的是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将教学渗透到游戏中。让幼儿在自主性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8而小学对课程的定义,通常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以上课的形式,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教育。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了不适应。因此,“幼小衔接”要考虑到这两种教育教学方式的过渡和衔接,避免孩子因不适应上课的教学方式而产生“厌学”心理。综上所述,结合通过研究调查以及对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访谈发现,在一年级课堂呈现出3谢晓华《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10.24(012)版4姚政玉《根据儿童特点做好幼小衔接》[报纸]铁岭日报.2006.(04)2705版5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133-1406刘颖丽《幼小衔接需要接什么》[G].教育导刊.2011.(04)7吴晓春《浅析幼小衔接》[J].新视角.2008.(08)8林永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p55-59的主要问题是幼儿课堂规则意识的缺失、学习兴趣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书写姿势不正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9针对这些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家园可以共同做好准备:1)基础知识的准备: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中都可适当结合主题模仿小学要求让幼儿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笔盒等学习用具;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著名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者来说兴趣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动力。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园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大带小活动让一年级小学生带大班幼儿学习游玩等,从而让大班幼儿消除对原本一无所知的小学生活的恐惧,提前感受不同于幼儿园的气氛,可以避免幼儿由于一下子进入陌生环境产生的抵触和陌生感。而家长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比如用其他大孩子做例子让孩子产生适当的羡慕之情等。103)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和任务意识:目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存在的较为普遍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幼小衔接是特指大班到小学这段时间的过渡衔接。11其实不然,很多基本技能和其他能力都是儿童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便有各个阶段的敏感期。而幼儿秩序感的敏感期处在3-4岁之间。12幼儿园和家庭需要共同建立幼儿的秩序感,幼儿应该懂得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同时,适当布置作业培养任务意识。加强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创设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加强数学方面的渗透,提高幼儿逻辑能力。(三)幼小衔接的意义幼小衔接使儿童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生活,减少因两种不同教育的差异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二、家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分析(一)家庭教育与幼小衔接教育的关系许舒敏13认为,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直接教养人,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及教育实践都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幼小衔接状态。因此,基于家庭教育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文化背景之下,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