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经济学导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内涵定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基于《现代经济学导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内涵定位摘要:与新古典主义生产函数相比,马克思的生产函数不仅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更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更具科学性。琼·罗宾逊在《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中主张推翻“新古典学派”以边际生产率为依据的分配论,认为用边际生产率来说明工资率和利润率的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因此,我们将基于该书,尝试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定义及特征进行探索,并尝试能有深刻理解。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生产函数;经济发展;内涵解读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之后,高层对新常态的全面解读,对于各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如何在战略上应对,是有重大参考意义的。2014年8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①。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通过对《现代经济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经济学知识,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内涵定义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相关内容是大有裨益的。琼·罗宾逊主张推翻“新古典学派”以边际生产率为依据的分配论并断言“资本”是不能测度的量值、资本边际生产率概念是没有意义的。而这些,都可以为我们研究概念内涵提供参考。②二、文献回顾马克思经济学中含有丰富的经济增长思想,而且有关于社会总产品生产的深刻论述,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是可能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生产函数的理论基础是“要素价值论”,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都参与创造价值,并且以边际产品来作为要素的贡献而进行分配;而马克思经济学则以“劳动价值论”为自己的逻辑出发①人民日报《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2014年8月7日②在作者看来,琼·罗宾逊在《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中体现的部分观点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2点,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其他要素则凭借所有权来分享收益。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概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与主流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概念是相通的,都表示了一种投入产出关系;所不同的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演绎基础,并且把制度或者生产关系引到生产函数中,以此决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并在其上进行均衡分析。①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更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在一个产品或商品中,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能分开的。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反映人类进行劳动、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即生产力。生产力由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所固有的发展规律正是这三个要素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反映一般物质生产过程的生产函数为:Q=f(L,I,S)该式是简单的一般形式的生产函数。式中Q为产品产量及使用价值量,L、I和S分别为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数量、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数量。生产力的要素又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人的要素——劳动者;二是物的要素——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可以认为,生产力是由两大基本要素构成。这样,简单的一般形式的生产函数还可以表述为:Q=f(L,K)式中L代表劳动力数量,K代表生产资料数量。该式反映了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在创造使用价值中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改变各种自然物质,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具体劳动必须利用生产资料对自然物质进行加工,才能创造出实用价值。同时,生产一定量的使用价值,需要投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数量是由生产过程的技术关系决定,而不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因此,就生产物资内容而言,上面两类生产函数所表达的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性。②三、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背景的理解习近平选择在APEC会议国际场合,全面阐述新常态,对新常态进行定调,一方面有利于“定分止争”,消除各种分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未来宏观政策。首先,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特征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逻辑的体系。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无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经济增长动力已①《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及其基础上的一般均衡》第1-2页②《马克思的生产函数与新古典主义生产函数的比较分析》第15-16页3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将在8%以下、7%以上运行。以中国经济前三季度7.4%的速度而言,由于很多人不能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减速的趋势,就想当然地认为7.4%的增长是一个很差的速度,认为应该通过政策刺激,让经济增速再回到8%以上的高速轨道上去。这种高速依赖症,恰恰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这种巨变所致。正如习近平在演讲中精辟指出的:“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其次,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机遇,这是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在很多人看来,既然中国经济要减速,将要面临更多的是挑战而非机遇。事实上,5月份习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时候,首先明确的是“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是意味着速度要下一个台阶,而不是意味着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事实上,如果中国经济顺利完成增长驱动力的转换,增速虽然下滑,但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高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第三,明确提出深化改革是化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关键,这点可谓切中肯綮。应该承认,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本身已经换上了“另一个轨道”,乘客会出现“晕车”等各种“不适应”这很正常。如何认识这种风险,如何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的确非常关键。比如,面对中国经济的下滑,很多人习惯了过去一下滑就刺激的惯性思维。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绝非增速下滑,而是不适应这种下滑,不允许下滑。这种风险起码有四:一是刺激依赖症;二是不改革的风险,尽管三中全会确立了宏大的改革计划,但民间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是否因此而恢复,取决于改革的执行力,目前投资不力,民营企业家仍然徘徊犹豫,关键还是没有看到改革强有力的推进,这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三是过去刺激政策导致的产能过剩和企业债务;四是房地产全面调整带来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是继续人为刺激带来好看的数据,还是痛下决心,通过改革和创新带领中国经济走过激流险滩,这是攸关中国经济前途和命运的选择。习近平在演讲中再一次强调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通过改革和创新战胜风险的决心。习近平肯定了深化改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作用,肯定了市场和企业家的重要价值,肯定了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这种表态,对于那些一看中国经济下滑就呼吁刺激的人而言,无疑具有警示意义。作者认为,从中长期周期而言,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海外投行期待的“崩盘”,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系统风险却随时可能爆发。而这些4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一再延误改革时机、一再采用不当的刺激政策所致。解决这些风险,不是以毒攻毒,再次采用刺激政策,而是痛下决心放弃刺激,重回改革正途。①四、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定义及特征的解构在马克思看来,新价值就是一个社会最主要的财富创造,一般物质生产过程的生产函数为:Q=f(L,I,S)式中Q为产品产量及使用价值量,L、I和S分别为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数量、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数量。与如今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相联系,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轻易不搞强刺激,不踩大油门;同时又要坚持底线思维,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既不过速,也不失速。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1)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2)优结构: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3)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4)多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五、结论中国经济处于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中国的新常态不同于美国经济的新常态,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进入更加接近市场经济正常状态的表现。中国经济新常态并非经济转型成功并进入理想发展阶段的标志,相反,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改革进入新阶段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转换的必然结果。同时,经济常态、非常态和新常态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这种发展态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必须快速适应这些变化。如果在市场经济的语义环境下看待这一转变,就可以把它定义为从非常态向常态转变,即我国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常态。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特色的语义环境下看待这一转变,亦可以将它定义为从过去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常态”进入“新常态”。①经济参考报《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2014年11月10日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