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主义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摘要: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本文结合人文主义理论,论述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社会价值取向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理论基础(一)人文主义理论人文主义也被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它与博爱主义(亦译人道主义)有相通之处。人文主义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为对人性的追求,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扬弃了狭隘的哲学体系、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把价值由以神为本转变成以人为本,鼓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致成为一种普世文化;在20世纪,它形成了以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为主旨的思想运动。现在,人文主义泛指关于人的本质、意义、使命、地位、价值、特性等的理论和学说,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主义的思想菁华和终极意义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的最大福祉。人文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与之相对,科学主义则侧重物、客体、自然、客观、普遍规律、因果决定、知识、逻辑、实证、理性等。二者关注焦点的差异既显示出各自的优势,也是其不足和缺憾之所在。诚如J·S·赫胥黎爵士所言“科学的心理的害处是理智主义和缺乏对于它种经验的价值的鉴识和推重,过度着重行动而轻视存在和感觉。人文主义心理容易陷入的害处是轻视那种慢而无误的归纳和实验方法,对于自然的事实和法则默然无知,不一步一步地工作而相信从幻想的捷径可以达到成功。”(二)莎士比亚与人文主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戏剧深刻地、多层次地、多视角地描写了他的时代,关注着各个阶层的人们,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生活的最充分的艺术上的反映。人文主义精神是莎士比亚高举的旗帜,他不仅揭露了垂死的封建制度的丧绝人性,同时也暴露出新兴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恶习。在作品中,莎士比亚肯定人生,赞美人生,主张人有争取幸福美满生活的权利。他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妇女的解放和女性有权追求爱情幸福的肯定,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辉体现。莎士比亚笔下流光溢彩的女性形象,都不再是中世纪文学里的玩偶,而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的大写的人。在他的悲剧作品中,莎士比亚更是张扬人文主义思想,歌颂人文主义理想,展示人文主义的理想同黑暗现实的冲突和斗争,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1601—1608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高峰期,也是他的思想和艺术成熟与深化的阶段,他的四大悲剧全都诞生于这一时期。此时正是伊丽莎白女王逝世和詹姆斯一世统治的初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资产阶级与君主专制的矛盾开始尖锐化,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酝酿。在宗教方面,清教徒认为伊丽莎白女王的宗教改革并不彻底,认为英国的教会是反基督的,对此内心强烈不满,而伊丽莎白则一心维持当时的英国教会,迫害清教徒。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一方面继续迫害清教徒,维持教会的封建特权,另一方面,则强调所谓“君权神授”,认为自己是国家与人民的最高及绝对的统治者,要求教会、国会和政府都必须听命于他,这就加剧了王权与资产阶级和国会的矛盾。此外,农村圈地运动的加速,使农民生活日益贫困,这也加剧了王权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人世间种种邪恶令莎士比亚震惊:统治阶级倒行逆施,社会恶势力横行,人民备受压迫,罪恶得不到惩治,正义得不到伸张。这一时期的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表现得最具批判性,反封建与反资本主义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莎士比亚从未在悲剧中表现出悲观和妥协,他总是以诗人的情怀,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述着自己不屈的斗志,弘扬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就其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早在12世纪就流传着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英法两国的剧作家都据其情节写过中世纪的血亲复仇为中心的剧本。1601年,莎士比亚将其改编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突如其来的巨变,使他无忧无虑、明朗爽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父死母嫁,奸邪当道,国内一片乌烟瘴气。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却又觉重任难当,难以施为。踌躇难决之下,他苦思焦虑,性格一变而为忧虑沉闷,更因复仇的证据不足,一时也找不到复仇的时机,无法贸然行动,这使得他优柔寡断,拖延迟疑,戏中大段沉痛的、强烈自责的独白,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过了一次次行动的机会,实际上这正是敌我力量悬殊,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剧性反映。从第三幕起,他忧郁的心情开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他意识到必须以行动来抗争不合理的命运,于是他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复仇措施,采取演戏的方法证实奸王的罪行到改写密信,破坏了奸王把他放逐到英国,然后借刀杀人的阴谋,最终刺杀奸王,把国事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这无不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亚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变化与发展。(发布时间:20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