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兰州回族的调研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对兰州回族的调研报告兰州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构成了一个多彩的兰州。对此我和我的小伙伴对兰州的回族做了一个调研,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特别是回族习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大量只有穆斯林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国古典式或两种风格混合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对此我们去了兰州南关清真大寺观看其建筑,向马忠林阿訇和满拉学者问了一些关于南关清真大寺建筑,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说起回族在大多数眼里都是神秘的,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给这个民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人是回族,在一个回族家庭长大所以对回族以及伊斯兰文化相当熟悉,故对生活习惯及所见所闻写下即可。(一).回族的历史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也有称作“回民”的。说起“回回”须从隋唐时期的胡人、蕃客、胡商说起,当时的“胡”和“蕃”虽然从字面理解上范围比较广,但实际主要是指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人群,这些胡人有侨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这就是回族习惯把聚居地称为“回坊”的来由。侨居的则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胡人蕃客,会选择寒冷季节到来前赶回去,气候转暖时再回来。回族民间有说法认为,这是被汉语人群称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多少带有嘲弄的意思。兰州本地的人把回族人也称作‘‘老回回’’或‘‘回子’’,其中“回子”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嘲弄的意思。元朝是回族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史书上曾有“元代回回遍天下”的这种说法。元朝早期蒙古人西征时,从阿拉伯-波斯-中亚地区,征发了大量青壮年学者军士工匠来华,并通过和当时以汉族为主的其他民族的通婚,在历史上正式形成了中国的回回民族。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在当代回族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二).回族的文化说起回族的文化就不得不说回族的信仰,饮食,服装的特点。(1).信仰:中国的穆斯林,系伊斯兰教逊尼派(偷偷告诉你,我也是这派的),有信真主、信天仙、信经典、信圣人、信后世、信前定“六大信仰”,其核心是认主独一,笃信“安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差使,“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安拉使者”。因而穆斯林不信鬼神,家中不设神完、神位,不摆偶像,也不崇拜祖先。奉《古兰经》为圣经。(2).饮食:回族人不吃猪,狗,驴,蛇等相貌丑陋,品性懒惰肮脏,或者生性凶残的动物,也不吃病死,老死,意外死亡的动物.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兰州回族还喜欢做一些伊斯兰风味的糕点叫“馓子”“油香”,味道直接棒极了。(3)服装: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不过兰州本地的回族妇女很少有带盖头的,都是蒙着纱巾。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以黑色白色为主,不提倡穿一些五颜六色的衣服。2323(三).回族的建筑回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清真寺做礼拜,学习阿拉伯文化知识,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同时清真寺也是德高望重的阿訇和满拉居住的地方。兰州有六座百年以上的清真寺,为此我们专门去了兰州南关清真大寺做了一个调查。据有关地方史料和原寺珍藏石碑记载,南关大寺是明清以来兰州最著名的六大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洪武九年(1376年)南稍门大户马家先祖,由江苏南京大柳树巷随明肃王朱模来兰定居后,倡导集资修建了该寺。民国九年(1920年仲夏西海固等地发生强烈地震,波及兰州,南关大寺许多建筑被压裂,南稍门回胞曾集资修茸原南关大寺,坐西面东,前后分二院,占地面积约6亩,建筑面积近200O平方米,采用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依次有牌楼、亭殿等建筑,布局紧凑和谐,气势庄严肃穆。牌楼梯立大街,面阔7间,高3层,系砖木结构;第一层前沿为5开间木栏门,第二层由平行的两卷棚相衔构成,第三层为5间卷棚顶,绿琉璃瓦当,砖雕脊头,飞檐斗拱,起脊卧阁,据下是有一块由陕甘总督松筠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三月题赠的“生活”二字的巨幅竖匾。木栅门南北为砖雕国门。前院南北两侧为寺师傅住室,正中为冲天而立的三层人挂式省心接,碧瓦红柱,经文汉文楹联匾额点缀其上,古朴典雅,其中清陕甘总督那彦成,杨昌睿亲笔题赠的“道冠古今”和“开天古教”的巨匾更是引人注目。中院西月台上为雄伟的礼拜大殿,两侧顶柱挂有对联:“欲溯大源,举足莫向他处去;思归正道,收心且人此门来”。横额:“引人入胜”。大殿由前殿、中殿和窑殿三部组成。前殿面阔3间、中殿为5间、窑殿为3间,即“明三陪五”式建筑,前后殿各为卷棚呈华盖屋顶,中殿为重檐卷棚顶,层次清楚,错落有致,配以大琉璃瓦脊头。整个大殿与省心楼、牌楼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大殿面积为500平方米,殿内四壁雕刻有各类“都哇”、赞词和《古兰23经》选段,显示了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特色。大殿前依次悬挂着明清以来,历代经师、军政要员题赠的匾额、对联,其中有马福样题赠的“敬教劝学”,马安良的“莫名其奥”、白崇禧的“兴教建国”、来子文的“结性演真”、戴季陶的“天德浩森”巨额横匾。中院北房为阿文小学,即“圣渝厅”所在地,南为董事会办公室及储藏室。后院为阿文大学,开学阿旬(教长)住室及水房所在地。1958年这座大寺被关闭并拆毁。1982年,兰州市政府下达文件决定恢复该寺。南关坊近5O0户穆斯林面对一片废墟,决心在原址上重建大寺。在广大穆斯林齐心协力的募捐中,共集资38万元,于1988年4月,南关大寺大殿工程破土动工,到1989年10月顺利竣工。新建的礼拜大殿楼采用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仿耶路撒冷绿圆顶圣岩寺式样。大殿楼高37米,分为四层。大殿由12根钢筋混凝土顶柱和24根横梁浇铸成可抗八级以下地震的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056平方米,其主体礼拜殿面积为400平方米。清真寺坐西朝东,步入专门,雄伟的绿圆顶大殿赫然在目,建筑物层次分明,绿白相间的色调清新明快。迎面高3米宽5米的八字形屏墙的南北两侧是步入二楼大殿的台阶。一楼为夺管会,阿訇讲经室及阅览室、大展厅、会客厅等场所。上了二楼平台,正对着礼拜大殿正门——铝合金茶色玻璃双扇大门,门楣悬有“道阐天方”的绿底黄字大匾一块,两旁饰有黄底绿字对联“行恕行慈端赖真主;求护求救惟依圣人”。人大殿,迎面为黄色金属条及绿色塑料板装饰的“米哈拉布”,正中有经文书写的“安拉至大”的经文嘟哇。大殿正西高悬三块阿文大匾一块织有“克尔白”圣寺的挂毯。正南、正北各设边门及窗户。殿内木制地板覆盖有绿地毯,上面铺着九行纯毛蓝色拜毯,高贵素雅。在殿内可仰望到第三层礼拜殿及大殿的圆球形内顶。穹顶高深,一片洁白。二楼正方大殿面积为225平方米,现已不适应众穆23斯林聚礼会拜之需求,故于1993年5月开始二层大殿扩建工程,任务是将二层平台用茶色玻璃和透明绿塑料板棚起。改建后的大殿面积为7O0平方米,可容近千人礼拜。三层礼拜殿面积为165平方米,可供20O人礼拜,内设大门一面、窗户七处。因三楼与四层大殿层顶相衔接,故呈圆柱体形,从三楼平台远眺,周围景观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恰。四层绿圆顶为珠状空心体,座落在钢筋混凝土浇铸的12根白色顶柱上,球体直径为15米,表面为绿瓷砖覆盖。高1.5米的不锈钢月牙造型,挺立在顶端颈柱上,高耸云端。大殿楼背有二幢二层小楼,为水塘、满拉宿舍楼。楼西为宽21米的空地及后门。清真寺对回族有深远的影响。兰州的清真寺主要集中在小西湖至南关十字,而兰州的回族也大多聚集在这一带。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把分散的穆斯林凝聚为自然的整体,成为一个坊的宗教、教育、经济、文化中心,凡有关该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经济大事或教育、文化、民事纠纷、婚丧礼仪、欢庆节日等等,都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