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课程的几点思考———以《可爱的榆林》为例主讲人:榆林市教研室冷永良一、什么是地方课程(一)定义:地方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二)地方课程与国家、校本课程的关系:1、三级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2、最大的区别就是实施主体不同。3、地方课程在三级课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国家的补充,是校本的依据。(三)课程不等于教材。二、我市目前开设的地方课程(一)省上过去开发、设计的:写字(1-9年级、每学年20课时)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1-9年级、每学年16课时;青春期健康教育7-9年级、每学年6课时)省情教育(陕西地理、历史、生物,7-9年级每学年各14课时)科技教育(科普知识1-9年级,每学年10课时;教你创造发明7-9年级,每学年10课时)国防教育(1-9年级,每学年4课时)、综合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民族、禁毒、公德、人口、环保,1-9年级,每项教育每学年平均4课时)。(二)市上自主开发、管理的:暂时只有《可爱的榆林》,它不是地方课程的全部。三、《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的主要特点(一)课程目标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确立以下课程目标:三、四年级:学会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形成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五、六年级:掌握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七、八年级: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培养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高一、二年级:能够探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二)编写特点以“传承文明、感知巨变、培养能力”为编写方针,每一主题的确定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从内容上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年级安排了不同的教育模块,每个模块又有若干个主题;相同的教育内容每个学段的要求不同,体现循序渐进。从形式上看,教材中的“课”,不是课时,是章节,是专题。每一章节都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模块都有教法学法的引导。(三)课程设置中、省、市,对三类课程(综、地、校)的设置要求:1、教育部的义务教育三类课程九年课时总比例是16—20%。2、省教育厅:总比例是18%,其中综合实践活动5.2%(490课时,含信息技术:小学85、初中85),地方课程9%(860课时),校本课程3.8%(363课时)。3、市教育局:总比例是12.76%,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每周2节,累计课时280节,初中每周3节,累计课时309节;地方与校本课程1-9年级每周2节,累计206节。《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教学课时分配:小学3——6年级,周课时2节。初中7——8年级,周课时2节。高中1——2年级,周课时1节。(四)指导意见我市制定的《榆林市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实施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实施原则、课程内容及编排体例、实施途径及保障机制(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建议、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四、怎样实施地方课程(一)课程整合策略1、与国家课程整合2、与校本课程整合3、与省定地方课程整合4、与学校的活动整合5、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课程、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名称上,形式是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教材中的一些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活动主题。(二)灵活实施策略由于地方课程的实施尚是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1、课时的灵活调整。2、教学时间的灵活安排。3、实施时间的适时调整。4、实施形式的灵活应用。5、变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有的内容可以专题讲座;有的内容可以采用自学;有的内容可以采用讨论式;有的内容可以课堂讲授;有的内容可与生动活泼的形式结合起来。比如,知识竞赛、实地考察、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三)实践体验策略《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教材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走访、搜集信息、参观访问、动手制作等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实践体验策略,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突出地方课程的教学特点。五、两个注意的问题(一)教材问题(正确看待和处理)在实施地方课程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补充、取舍、修改、拓展,把课程资源开发到学生最近“生活区”,教学中不断加入新鲜的内容,尽现课程内在的张力。(二)教师的问题(合理选择)1、教师的角色:学习方式以探究与实践为,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评价者。2、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1)规划与设计能力;(2)组织与协调能力;(3)研究性学习能力;(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教师的来源与构成选择教师时,要学科整合,分科担当。除班主任、科任老师外,学校领导也可以上。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学生家长、校外辅导员、专家等。